越來越多人在討論「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事實上,雲端運算早就不是新概念,雲端技術也早已不是新發明。簡單地說,雲端運算就是透過網路上的運算資源合力達成某種目的,重點是:運算的動作在網路上發生,使用者並不需要了解該運算資源擺放在何處,可以放心地將之視為一個任意取得所需服務的平臺。

然而拜「雲端」這個虛無飄渺、如夢似幻的詞彙之賜,人們不禁對它生出一絲旖旎的想像,相信它將帶動網路世界下一波的風起雲湧。機關企業不願錯過雲端熱潮的順風車,紛紛在營運藍圖中納入雲端運算,希望它能對組織產生加值作用。於是乎你也上雲端、我也上雲端,人人都想坐擁天邊一朵雲,只是大夥兒爭相乘雲而往,究竟想要飛去哪裡?

雲朵若不具備紮實的結構,往往敵不過陣風吹拂,沒多久便煙消雲散。要在空中占據一片天,至少必須涵蓋以下特質:

1.獨特性(uniqueness):提供獨特的服務內容,並有一定的進入門檻,不會輕易遭到複製;

2.擴張性(scalability):能滿足客戶不斷擴充的需求,並能整合相關資源以壯大規模,不流於單打獨鬥;

3.可信度(track record):具備充足(多年)的營運經驗,來成功建立使用者信心;

4.知名度(reputation):有能力提供受使用者推崇的重要應用,甚至具國際領導地位。

綜觀上述條件,可以朝兩個方向思考。對中小企業而言,單憑一己之力、從頭建構一套雲端運算機制,極可能是曠日費時而又傷筋蝕骨的作法,忙了半天,不見得能拿出具代表性的成果,無助於提升競爭力。中小企業現階段考慮的方向,是暫時依附發展成熟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如Google、Yahoo、Salesforce、Amazon等開放平臺),活用業界龍頭大方放送的雲端運算資源,達到促銷自家應用之目的,大雲底下好乘涼,無須自己損兵折將。

不過,若把眼光拉高一層,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看,整合國內現有的資訊科技能量,凝聚成結構厚實、獨具臺灣特色的「雲」,卻是不容延宕的重要任務。

就拿《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來說,該計畫涉及多個政府部會、博物館、圖書館及學術單位,自2002年正式實施至今,累積了數量驚人的典藏及教育內容,其中不乏舉世間獨一無二的珍貴蒐集,足以彰顯臺灣優越的文化地位。若能藉助雲端運算的概念,將各單位間不同的資訊、不同的系統、不同的管理模式加以整合,管理效率勢將大幅提升。計畫資產一旦收羅在同一朵「雲」中,使用者僅需造訪單一服務平臺,即可將豐富內容盡收眼底,計畫執行者無需再周旋於各系統間,可透過雲端運算的統整功能強化產品穩定度,擴大對外合作規模,增強合作夥伴對該平臺的信心,裨益未來的行銷及國際推廣。

再舉另一個例子。臺灣的醫療健康服務業,有潛力成為下一波經濟發展的重心。該產業涵蓋層面甚廣,從醫療、生技到旅遊、農產、甚至文創業皆息息相關,由於涉及隱私、安全、資訊整合等議題,醫療健康服務業倚重資訊科技的程度更是與日俱增。國家亟需思考如何連結相關業者產生綜效(synergy),對外提供完整服務,對內則鼓勵廠商積極參與、共存共榮。雲端運算的蓬勃發展,可說為國家現階段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解決方案。

一直以來,技術研發是臺灣的長處,提供國際化、高品質的服務則是臺灣的弱項。雲端運算時代的來臨,燃亮了一盞以技術支援服務、將臺灣推上國際舞臺的明燈。我們期待政府拿出夠高夠遠的眼光,打造出一朵朵能蔭蔽臺灣經濟的未來、讓中小企業得以乘涼依附的「雲」。

作者簡介:
曹承礎─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美國伊利諾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曾擔任臺大EMBA執行長與 Global MBA總召集人,及臺大資訊管理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