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早在2008年科技顧問會議中,提出「智慧生活科技運用推動」議題,計畫從科技應用出發,結合民眾需求,發展出各種智慧生活應用服務。

同時,經濟部技術處也推動「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畫」(簡稱i236計畫),與工研院合作,以導入科專計畫的方式,協助各個縣市政府或單位,從不同的民眾需求中,發掘議題,並結合IT技術,發展智慧生活應用。

該計畫主持人,同時也身為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唐震寰表示,工研院從2010年執行i236計畫至今,已與多個縣市政府合作,包括南投、臺中、新竹、臺南等地區,都有i236計畫的足跡。而應用的範圍,也遍布城鎮、智慧園區等場域,包含著安全、健康照護、節能、觀光等各種應用。

3年多來的計畫執行經驗,讓唐震寰體驗到,發展智慧城市要成功,其中的關鍵,就建立在於各方團體的合作關係上。

人民、政府和企業都要與城市互利共生才能永續發展

「智慧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件事情一定要發生,那就是合作關係」。唐震寰認為,在一個城市內,包含著人民、政府、企業組織等3個主體。他表示,當城市內的人民、政府、企業團體等3方單位,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與立場,從中各取所需,彼此體諒與合作,智慧城市才能真正永續的發展。這是唐震寰多年協助各個領域發展智慧應用所得出的結果。

在城市中,人民的生活,包含著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等多種面向。此外,還有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例如交通建設、水資源、電信等硬體設施,構成我們生活的城市。

而唐震寰認為,政府所應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協助民眾提供這些服務,打造各種基礎建設,幫人民解決各種問題。

例如,人民如果有交通的問題,政府就必須要規畫道路、打造大眾交通系統等。此外,還有安全問題、水資源管理問題、消防問題、用電管理等,各項從人民生活面向出發的問題,都必須要依靠政府規畫各個基礎建設來解決。

而除了政府以外,從民眾需求面出發,在城市內,提供各種服務的供應者,還包含著企業團體。

民眾同時是服務的需求者和使用者,使用政府或企業團體所提供的服務。而政府則同時扮演著基礎建設的規畫者和服務提供者,不管是由政府自建服務,又或者是與企業團體合作提供服務,城市內的各種服務,就是由此發生。

因此,唐震寰表示,如果從服務面出發,就會清楚看到城市內人民、政府、企業組織這3個角色的區分,而當發展智慧城市時,也同樣應該從這3方角色出發,串接城市內的新應用。

智慧是一個不斷優化政策執行的過程,還要能創造新服務

唐震寰認為,「智慧」兩個字代表著服務不斷被優化的過程。當決策者下達一項政令或服務,執行的過程中這個服務會不斷被修正、優化,甚至是轉化成新的服務。

舉例來說,馬路時常塞車,為了紓解車流問題,政府除了建置新的道路基礎建設之外,也可以設法導入監視攝影機來監控車流量,並進一步應用在紅綠燈警示操作上,紓緩車流量,交通道路就能被優化。

此外,除了操控紅綠燈之外,唐震寰表示,路口監視分析計畫甚至可以進一步改變人們開車的行為。舉例來說,當政府分析發現只操控紅綠燈設置,已經無法真正紓緩車流量時,甚至還可以進一步規畫大眾交通設施系統,讓一項服務轉化成新的服務。

如此,就是唐震寰所謂智慧的流程優化過程,這些過程不斷在城市服務內上演,才能轉化成所謂的智慧城市。

而唐震寰認為,要讓智慧城市不斷優化發生的基礎,正是智慧城市的互利共生。

「智慧城市要互利共生才會發生」,他表示,不管是國外或國內智慧城市的規畫,政府或企業團體推出各種服務後,得永續經營,才能讓這項服務持續發揮效用,其中,就考驗著城市內3方團體的合作與體諒。他認為,即使城市內有各種好的規畫,但如果沒有永續經營,這樣的服務就只會是一個基礎設施,甚至久而久之若沒有人使用就廢棄了。

3方團體如果能變成利益共同體,不斷優化服務,才能讓生活持續提升,帶動城市的發展,如此,城市才會不斷走向永續發展的正向循環。

唐震寰舉過去工研院協助埔里居民發展智慧城市的例子來說明。

尋找在地價值,才能找到地方民眾和店家的共識

工研院協助埔里鎮發展智慧城市,初到埔里的工研院團隊與當地民眾、地區商家和地方政府訪談和調查後發現,觀光發展,是當前最符合埔里的發展主題。

工研院協助埔里商家和地方政府規畫觀光電子票券,其中,不只是協助埔里商家導入IT票券設備,也協助他們規畫後續的商業運作模式,並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眾、商家等角色之間扮演溝通協調。

在這之中,工研院面臨眾多問題,包括發展電子票券的法規問題、商家和民眾的意願等。唐震寰表示,不管是由政府、企業、人民或工研院擔任領導者,城市內的多方角色必須要能先合作,後續才要能永續經營。

過程中,唐震寰認為,替當地的店家和民眾找到合作的共識,是計畫實行成功的要點。這也是他認為臺灣目前多數城市都仍未做到的地方。

「找到在地的價值,是臺灣人民必須要花功夫尋找的」,唐震寰認為,在地價值,是店家和人民最有交集的共識。從在地價值出發,城市就不難找到發展的特點,其中只要再有領導者出現,不管是由政府、店家或民眾主導,彼此願意互相體諒、協調,智慧城市的特色就很容易浮現。而這也是唐震寰認為城市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唐震寰認為,隨著各種IT技術的成熟,城市內所產製出的各種IT訊息已經越來越豐富,再結合運用各種分析資料,就能讓城市內的各項流程逐步被優化。

例如最近政府力推的高速公路ETC服務,又或是大臺北地區十分普及的悠遊卡等,都是唐震寰認為目前臺灣智慧城市十分成功的案例。

民眾每日使用悠遊卡,進出大眾交通系統,又或是至便利超商小額付款等,這些資訊其實就都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將這些訊息串接,甚至就可以掌握民眾每日生活的過程。

唐震寰認為,這些資訊的細節,就是民眾每日生活的流程。政府如果能再善用這些終端IT裝置,收集資料並結合資料分析技術,就能在其中掌握民眾每日營運的過程,從中找到可以優化並轉化的服務,發展智慧城市,而「要做一個更有效率的政府,就更有機會了」,唐震寰說。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