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結合各種感知技術,讓各種物理訊息都可以透過IT網絡連結,應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發展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

許多城市也早就開始運用各種資訊科技來解決城市的治理和發展問題,例如用科技來改善都市最常見的交通問題,用資訊系統統一規畫和調度路口紅綠燈的切換時間,來紓解車潮或塞車路口。

也有城市是利用資訊科技來創造新的城市價值,最常見的就是城市觀光和行銷,利用資訊科技,網站或App來介紹城市特色、美食、景點,以吸引人潮。

不過,成功大學規畫與設計學院院長都市計畫學系教授林峰田認為,雖然e化建設必然是未來政府的發展趨勢,但如果將智慧城市的定義直接與高科技畫上等號,就太過狹隘了。他認為:「善用IT技術的城市不一定等同於智慧城市,而真正智慧的城市,應該回歸於民眾的選擇。」

林峰田認為:「智慧,只是民眾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就好像民眾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雖然現在很多人都選擇使用智慧型手機,但是仍然有民眾選擇使用傳統功能型的手機,因為需求和使用目的不同。

像有些高科技製造業者為了機密考量,在廠房內禁止員工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管民眾的選擇是什麼,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只要是符合民眾需求和目的的選擇,就可以稱為是智慧的應用。

因此,林峰田建議,政府在規畫智慧城市發展時,與其一味追求高科技應用,不如找到適合應用的技術,回歸思考民眾的需求。越能符合民眾需求的城市,才能真正算是智慧的城市。

如果政府規畫都市發展的目標是追求永續的發展,要達到這個目的有各種手段和方法。

其中,林峰田表示,各種高科技IT技術可能是達成目的的方法之一,但智慧城市並不等同於高科技城市,回歸找到符合民眾需求的發展,才是林峰田所認為的智慧城市。

建立完善且正確的基礎資料,是發展智慧城市的第一步

過去林峰田曾在與都市發展相關的政府部門和公學會中扮演重要角色。他曾任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的成員,協助規畫國土區域發展、也曾任中華地理資訊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副秘書長等,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資訊組召集人。

同時他也在臺灣大學、成功大學等學校任職,參與各種都市計畫研究。協助過臺北市政府規畫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長達20多年時間,參與過臺灣多項區域計畫的規畫、國家級防救災計畫的規畫、多項政府地理資訊應用計畫等。

學經歷豐富的他認為,人民渴望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政府,但現今政府連構成都市的基礎資料都未建立完整,例如政府公開資料,有許多基礎資訊都不正確,當政府要進一步制定政策或施政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因此,回歸民眾的需求面,林峰田建議,現今各地方政府在發展智慧城市時,應優先建立完善且正確的基礎資訊。

林峰田認為:「政府應該視資訊建設為城市內的基礎建設,就像早期的水電、道路一樣」。當這些與政策相關的資訊建設完整且正確時,政府才能有效率的發布決策。

如同過去林峰田協助臺北市政府建立地理資訊系統一樣。他表示,早年各政府單位並沒有統一規畫GIS系統,捷運局、公路局等需要使用地理資訊系統的處室,甚至是大樓的工程顧問公司等,所用的GIS編碼都有所不同。同一條道路,但各處室所用的GIS系統編碼卻完全不同,當圖資要互相套疊時,就會發生問題。

GIS原本就是用來描述同一個地理區域上的位置,對於這個位置的描述資訊不一樣,等於是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編碼的不一致,等於每一套編碼所描述的GIS地圖都是孤立的一份地圖,無法和其他編碼的版本整合成一份,這些使用不同編碼的處室,GIS資料等於是無法互通使用。

臺北市政府找來林峰田,規畫一套能夠統一所有處室地理資料的GIS編碼,林峰田居中扮演與不同單位之間溝通協調的角色。他認為,政府機關要統一規畫這類基礎資訊,統一之後,資料才能整合,當基礎資料越完整而且正確時,政府才能更有效率地發布決策。

此外,除了GIS系統,林峰田表示,例如專家決策系統等,也跟完善的基礎資料有關。一個城市內的年齡層分布,老年人口和幼年人口的結構變化等,政府掌握這些數據,才能知道未來的教育、醫療照護等政策怎麼制定,這些都與城市內的發展息息相關。

從基礎資料向上發展,才能找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智慧服務

而這些基礎資料,就彷彿是構成城市的最基礎元素。林峰田認為,當政府累積的基礎資訊愈完善且正確時,才能再向上發展與民眾需求息息相關的各種服務。

以交通建設為例,一個城市內擁有公車、捷運、高鐵等多元運輸工具,而包括車輛的發車時間、運行路線等眾多資訊,都是在交通運輸政策下的重要訊息。

政府如果可以統整出正確且完整的交通資料,交叉比對分析,替民眾計算出旅遊的最佳路線、亦或是最安全路線等,技術不一定要很難,但只要是貼近民眾需求的好服務,就可以稱作是智慧的服務。

此外,政府也可以將這些資料公開,開放給企業團體或民眾發展更多元應用,例如整合觀光網站等。

林峰田表示,政府相對於民眾、企業團體等最大的差別,就是握有公權力,可以統一規畫這些基礎資料的格式和標準。

即使政府受限於金錢、人力等困難,而無法即時推出符合民眾需求的好服務,但透過與民間團體的合作,公開這些基礎資料,或採公開標案的方式,讓第三方團體組織也能介入,就能協助城市持續發展。

而之中,林峰田認為,政府只要持續建立完善且正確的基礎資料,並提供好的管道和機會讓各方團體善用,就能讓這些城市內的基礎元素,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林峰田認為,除了少數開發中國家可以重頭規畫城市內的各種應用,多數城市,都是從現有的都市架構中不斷發展。「都市的變化是流動的,不管是都市更新、或建築物翻新,都是從現有城市中求變化。」

因此,林峰田認為,智慧城市面貌應該是不斷進步的,正如同現今政府在規畫智慧城市時,同樣必須從現有的城市中尋找創新。

而其中正考驗著政府如何善用各種基礎建設,從這些基礎元素中找服務,如此,才能從流動的都市中,不斷求進步,演化成更適合人民居住的新智慧城市。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