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智慧城市,其實就是透過科技的力量,帶給城市裡的居民更幸福的生活。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是由智慧生活、智慧家庭、智慧社區等一點一點的生活小概念,擴大到整個居住的城市,發展而成。不過,隨著智慧空間範圍的擴增,落實的方法也隨之轉變。

如果只要建造一個智慧家庭,那麼只需要智慧電視、冰箱、空調等設備,加上了解如何使用這些設備的住戶,或許就能稱得上智慧家庭。

但是,要打造一個智慧城市,Eco-City計畫總主持人,同時也是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電機系/資工系講座教授林進燈就認為,政府應該看到整體的面向,注重跨領域的全面性「整合」,才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正確方向。

拉近高科技發明與日常生活工具的距離

Eco-City健康樂活城,又稱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民國98年因為國科會計畫而成立。此中心結合眾多科技團隊、廠商、醫院聯盟等,替不同產業類別創造創新生態系統,並且透過了解使用者需求,來建立創新生活科技、創新商業服務、創新城市服務、創新公益服務等模式,合作對象橫跨社會公益團體、政府單位與民間產業界。

透過事件驅動的概念,Eco-City會融合產品或服務的應用情境、科技整合與空間設計等,完成生活情境式的互動展示體驗。並在開放體驗中,觀察使用者的行為,達到開放式與使用者創新。

Eco-City也曾替新竹縣市、臺南市、高雄市等規畫整體城市的智慧化發展策略;而與民間企業的合作案例也不少,如遠雄建設的12i計畫,也是由Eco-City主導發展而成的。

此外,與民間公益團體的合作經驗也相當多,像是漸凍人學會,Eco-City就曾和他們互動而創造出全新的溝通工具。

漸凍人這樣的疾病,會讓人的身體能活動的部位愈來愈少,時間愈久,整個人就會愈來愈像個被冰凍而無法活動的人體般,因此,對他們而言溝通是最大的需求,因為當病情愈發嚴重,即使想說話,他們的嘴巴也不一定能自由活動。

一開始,漸凍人學會先到了由林進燈擔任主任的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參觀,接著,再由Eco-City團隊與他們座談,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

原本,在Eco-City的開放實驗室中有一套已開發的系統,透過攝影機,幫助一些肢體運動有困難的人進行溝通。但漸凍人病友看到這套系統後,就反映:「這套系統過於高科技,感覺使用起來很複雜。」同時,病友也展示現在的溝通工具(溝通卡片)。

林進燈表示,研究室的發明和使用者日常生活用的東西,彼此實務上的距離相當遙遠,但是透過雙方的溝通交流,就能拉近距離,共同發想更好的溝通方式。

當時,有個高科技工程師背景的病友,就在座談後設計出一個新工具:簡單的邏輯控制程式,外型以LED燈來顯示訊息。這個新工具,就像是高科技與紙卡兩種天差地遠概念,消化再產生的「溝通版本」,最後Eco-City還替這個產品申請專利,並設計2百多個成品,送給漸凍人學會。

「智慧生活科技不一定是目前最新、最高科技的產品,而是要真正能符合生活需求,即便是用很簡單的技術產生成品也可以。」林進燈如此說著:「最重要的是,對使用者的生活有幫助。」

政策對了,民間創新自然蓬勃發展

從民間推動發想城市創新智慧化建設,並以家庭、社區等點狀範圍開始發展,是種由下而上(Bottom-Up)的發展方向,就像是遠雄12i計畫或與漸凍人學會的創新發明等。

但是,林進燈從過去跟歐洲、美國等智慧城市相關組織接觸的經驗中發現,一個智慧城市要能良好發展,從政策面由上而下(Top-Down)推動,反而更加重要。

林進燈口中的由上而下發展,也就是政府從政策面推動城市整體的措施、法規、社會福利等,「如果政策對了,其他部門或民間組織的實際作法就會自然而然產生,與智慧生活有關的創新應用才會蓬勃發展。」

舉例來說,當初在規畫遠雄建設位於新北市的12i計畫時,Eco-City就想把一般社區的安全監控影像不只傳送到社區管理室,還要連接到當地警察局,如此一來這樣的智慧建設就不再受限於一個社區中,甚至能延伸至更大範圍。

但是從警察局的角度來看,反而會抗拒這樣的提議。一般情況下,警察只需要被動接受報案,如果多了這些影像,反而得花時間查看,增加了他們的工作負擔。

在多次溝通,也與警察局長官開過幾次會,以提升破案率、減少誤報等原因勸說後,終於成功將這樣的智慧監控網路延伸出單一社區。「過去裝攝影機只能稱做一個孤島,但現在卻能成為一整個網路的服務設計。」林進燈說。

在這次的溝通中,Eco-City看見了一些公部門的問題,像是要說服公部門改變工作內容,得花上相當多的時間才可能成功。此外,政府對於智慧建設的相關法規,似乎還相當模糊。

攝影機能架設的地點範圍,就是個相當好的例子。一般攝影機裝設的區域可能在家中、道路等公共與私人兩種區域,但其實,公私交會的灰色地帶能不能架設攝影機,林進燈說,政府到現在都還沒有清楚的法規規範。

又例如,公共樓梯間能不能裝設攝影機、感測器等,這樣的問題,如果由單獨社區實施是可行的,但整體來看,並沒有一個全面性的標準規範。林進燈說:「如果政府有完整的規範,規定每個住家或社區都要有這些基礎建設,如此一來,每個人住的地方就都能有這些基礎設施保護,城市的整體安全監控系統也才能順利運作。」

政府該提供穩定建設補助計畫

當初成立Eco-City,就是由國科會推行的計畫,因此,林進燈認為:「政府真的已經有智慧城市建設的自覺,但是還缺少好的政策,以及穩定的建設補助計畫。」

有些地方政府,林進燈舉例,就因為缺少建置費用補助而無法大規模推行服務。像臺南市,原本規畫在市內導入2百多輛電動汽車,作為城市低碳特色,例如能與租車業者合作,讓觀光客安排臺南觀光行程時,某一段行程提供電動汽車代步,作為臺南觀光行的亮點。

但計畫到了核准後期卻遭到市議會砍預算,只剩下2、30輛的購買費用,最後只能變成展示樣板,落為民眾無感的建設。

林進燈認為,「未來,觀光客到另一個地區參觀時,將不會只看名勝古蹟、優美景色,反而會去看這個城市有什麼智慧化的相關措施,提供民眾方便的智慧生活。」

因此,「臺灣政府應該要開始思考,如果未來外國觀光客來看臺灣智慧城市發展,我們有什麼特色能讓他們稱奇?」臺北的U-Bike,是外國如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等城市早就有的建設。林進燈建議,政府未來的智慧城市發展方向,除了基礎建設,也要發想有創意的城市建設亮點,來凸顯臺灣的特色。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