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涵蓋了一個城市發展的各種樣貌,從民眾的生活、交通、運輸、治安、觀光、教育,到產業經濟發展、政府e化治理等。
有著各式各樣的智慧城市定義,不同的城市對於智慧城市的發展重心也各有不同。但是,交通大學副校長林一平卻認為:「智慧城市雖然包含著各種面向,但更重要的,是在防災應用上。」
他進一步解釋,近幾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劇烈,各地不斷發生各種天氣異常現象。
例如2011年發生的日本311大地震,9級強震引發的大海嘯,重創了日本東北3縣,死亡與失蹤人數共超過1萬8千人,也造成150萬噸住宅、車輛等殘骸遍布海上。
或者像是2009年發生在臺灣的八八風災。
莫拉克颱風帶來上千毫米的雨量,甚至在少數地區中,2天下的雨量,就可相當於一整年的總雨量。如此驚人雨量造成南臺灣多處傷亡,甚至位於高雄市的小林村,整村遭土石流埋沒,造成398人死亡。
極端的氣候變遷不斷地在世界各地上演,各種天災已經讓臺灣居民的生活,面臨嚴重威脅。
未來政府要具備即時因應災害的能力
特別從防災角度來看智慧城市發展建置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林一平是中華電信的董事之一,而先前中央政府消防署的消防雲計畫,就由中華電信得標,因此,目前他也擔任消防署的消防雲顧問。
林一平認為,臺灣這座小島地狹人稠,各項重要的基礎建設都集中在臺北、新北等大都會區內,當上述類似的災害再次發生時,臺灣政府是否有能力即時處理,並將風險降到最小,就是未來政府必須要持續關注的。
「人類已經面臨生存的問題」,尤其在2010年後,臺北、新北、臺中、臺南、高雄等5都升格並重新整併,各個地方政府所管轄的範圍和條件都和以前有所不同,包括轄區擴大、民眾增加等,地方政府要如何重新規畫,就挑戰著政府的智慧。
林一平舉例說明,光新北市轄區內,命名為「中山路」的道路就隨處可見。中和區、板橋區等地方,都有「中山路」,但卻是指完全不同的地段。
這樣的道路名稱規畫不當,輕可能造成民眾的困擾,重則甚至會影響救援安全。假設天災、人禍等緊急事件發生時,民眾若一心急沒告知意外事件發生在哪一個區域的「中山路」上,這樣的溝通不慎,就可能導致救護車出發時間延遲,因而耽誤民眾受治療黃金時間,影響醫療救援。
把握5都整併機會,重新規畫地區性應用
5都整併雖然對政府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但林一平也認為,這是讓地方政府可以重新規畫地區性應用的好機會。尤其在天災治理上,透過各種IT技術,可以讓政府提早預測轄區內災難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例如水災、土石流等災害。
林一平認為,雖然天災的變化近年來已經逐漸超越人們的想像,但善用資訊科技,可以輔助人類逆天行事,找到生存的法則。
而逆天行事,也並不只是一味地背道而馳,而是要從過去一直以來累積的知識中,順著大自然的變化,把人類的智慧放進去,才能成功。
林一平認為:「只要把對的東西放在對的地方,就會很有用,這就是一種智慧。」不管是在智慧城市的各個面相上,政府只要能找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應用,就能稱為智慧的應用。
此外,IT技術不斷的推陳出新,也是林一平認為,智慧城市逐漸在政府治理議題上熱門的原因。
包括雲端應用和巨量資料的分析工具等,研考會力推的開放資料,結合分析工具,也可以有很多應用上的想像空間。林一平表示:「再回頭看這些技術如何影響城市,也就變成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誰能掌握資訊,誰就越能控制這個城市」,林一平認為,當政府對轄區內的資訊掌握越清楚時,就能將城市規畫的越完善,而這也將會影響未來智慧城市的方向。
科技應用來自於人性,形塑每個城市的特色
林一平認為,科技的應用方向其實與人性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各種科技應用,其實回過頭來,都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問題而產生,當人民有需求時,才會有創新應用出現。
各個地方人民都有各自的需求,如此,當回顧臺灣各個縣市政府,甚至是全球各個國家的城市發展,在發展智慧城市時,各個地區都會擁有各自獨特的特色,而形成臺灣多元的城市風貌。
科技帶來便利,但也要重視科技的安全性
但也因為科技的應用來自於人性,林一平也不忘呼籲政府,應該要重視科技應用的安全問題。科技雖然可以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包含著安全問題,在這個一體兩面的關係下,讓政府不得不更加重視。
林一平舉2013年發生的美國波士頓炸彈案來說明。4月15日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會場上,有可疑人士在終點線附近的觀眾區,以及一家體育用品店,先後引爆了2枚炸彈,造成3人死亡、180多人受傷的情況。而美國警方在事件發生當下,就立即決定關閉比賽活動所在區域內所有的通訊傳輸。
林一平說明,這是因為警方在尚未確定歹徒引爆炸彈的方式之前,所有的通訊技術,都可能成為歹徒引爆炸彈的方式。為了避免還有更多炸彈造成傷亡,美國警方斷然採取了這樣的作法。
林一平會舉這個例子,是因為早在1997年,他就曾運用行動通訊技術來開鎖。
使用者只要透過手機發送簡訊至家中的數位門鎖,如同輸入密碼效果,就可以打開門鎖。而這個技術原理,其實也同樣可以沿用在操控各種遠距設備上,甚至包括引爆炸彈。
一項技術,可以運用在各種方面,開鎖可以增加民眾的便利,但同樣存有風險。林一平認為,除了波士頓炸彈客的案例之外,包括各種城市內的各種資料和應用,也都同時存有優點和缺點。例如政府開放資料,如果被歹徒用在不法事件上,同樣會引起城市內的危險。
因此,林一平認為,智慧城市除了包含著眾多應用上發明的智慧,其實,更考驗著政府治理上的智慧。政府該在臺灣這座島上做好規畫,才能在千變萬化的城市中,找到民眾最好的生存法則。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4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