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資料中心專案團隊中,包括主任蘇俊榮(右3)等成員,都將2012年二代稅務平臺如期上線,視為最重要的專案目標。(圖片來源/iThome)

全臺灣有5區國稅局和25個地方稅捐機關,分別負責8種國稅和8種地方稅相關事宜。因為國稅和地方稅的系統資料並無法整合,不論是一般民眾或是企業,若要申辦不同的稅務事項,往往需要多跑不同的單位才能辦妥。

就為民服務的便利性而言,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主任蘇俊榮認為,唯有透過「一站式服務」(One-Stop Shopping),才能真正達到提供民眾便利的稅務服務的目的。因此,他說,財稅資料中心從2007年開始,針對二代稅務平臺的內容與系統架構進行規畫,並於2010年2月完成二代稅務平臺的發包作業。

這個花費30億元重新打造的「二代稅務平臺」,預計在2012年完成國稅系統的建置,2013年完成地方稅系統的建置。蘇俊榮表示,等到第二代稅務相關的系統陸續上線後,因為是以單一納稅個體做為資料蒐集與整合的核心,未來不論是納稅個體的基本資料、聯絡方式、稅目相關資料、應納稅額與欠稅資料、接觸歷史、事件註記、關係人相關資料,甚至是財產稅總歸戶等,這些不同系統中的資料,都可以透過一套主檔資料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系統來建立一致化與標準化,即便在不同的系統中,只要以輸入相同的查詢資料,只要是相同主檔資料,就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二代稅務平臺一旦上線後,民眾只要有任何稅務相關的申辦或查詢需求,只要蒞臨就近的國稅局或地方稅務機關,就可以提供全部的稅務服務,就不需要像現在一樣,還得針對國稅和地方稅事務,分別到國稅局或地方稅捐機關申辦相關服務了。

現行稅務平臺缺乏彈性的擴充架構

現行的稅務平臺其實已經經歷多次轉變,從封閉轉到開放系統,並且從傳統的檔案資料轉成資料庫格式。蘇俊榮說,現行國稅稅務應用系統是透過中介軟體Tuxedo,並採用Client-Server主從式三層架構進行開發。

這類三層式架構開發包括使用者介面層(Presentation Tier)、商業邏輯層(Business Logic Tier )和資料服務層(Data Services Tier)。目前在使用者介面層多以瀏覽器作為主要介面,負責接受使用者輸入的資料並顯示結果;商業邏輯層則是負責接受使用者端所提出的需求,再透過ODBC(開放式資料庫連接介面)與各種支援ODBC的資料庫連結,以執行商業運算法則,並可以作為網站伺服器之用。至於,資料服務層主要是負責存取資料及提供預存程序(Stored Procedures)的處理工作。

但是,蘇俊榮表示,這種三層式開發架構無法彈性擴充,在軟體派送、安裝甚至除錯上都有困難,面對現在各種新技術,以及跨平臺、免派送安裝的趨勢時,原先的系統架構已經缺乏優勢。

既有平臺設備老舊、不堪使用

再加上,到2011年時,不論是從1999年國稅資訊移轉案,或者是2002年營業稅委外服務案所租用的電腦設備都已經老舊不堪,超出使用年限,蘇俊榮表示,面對稅務服務多元化的需求,現有國稅系統的電腦設備已經無法因應需求作擴充。

因為系統架構缺乏擴充彈性,電腦設備老舊無法因應業務即時擴充,再加上國稅應用系統本身的設備環境複雜,開發程式數量龐大,相關的系統開發人員每每遇到程式開發的問題時,因為無法即時得知系統狀態以及資源使用狀況,遇到系統或程式出問題,也無法即時追查問題,這種種情況也都使得現有的國稅系統運作效能不佳。

由於現有稅務系統採用Unix作業平臺,並使用甲骨文資料庫,但辦公室自動化(OA)系統則多採用微軟作業系統以及微軟SQL Server資料庫,蘇俊榮認為,稅務和OA分屬不同系統,也使得使用者用的作業環境較為複雜、資料整合困難,無形之中也增加系統開發與維護上的人力和管理成本。

除了系統平臺的問題外,蘇俊榮認為,既有稅務流程未能達到流程整合與簡化的目的,加上許多稅務資訊不夠即時,都讓既有稅務平臺做資訊整合時,每每力有未逮,也無法達到提供資訊做為政策決策參考的目的。

蘇俊榮以營業稅資料申報為例。他說,目前營業稅是每2個月申報1次,核稅周期相較其他稅種周期較短、頻率也較高,相關的營業稅進銷資料量,每期大約有1億1千多萬筆。營業稅由各地國稅局就地登錄的部分占27%。登錄作業雖然從原本2個月縮短為1個月,但各地國稅局將營業稅登錄收件後,再送交財稅資料中心進行後續的交互查核、勾稽,產生進銷交互查核異常資料後,再轉送各地國稅局進行實地查核。

他指出,營業稅從登錄到實地查核的時間還是太長,相關查核資料無法即時呈現在系統中,對於營業人在虛報進項或短漏報稅的情況,難以有效快速的達到查核效果,進而杜絕冒領退稅款的營業人及虛設行號的情況。

採用SOA架構,改用Java進行開發

平臺缺乏彈性,流程缺乏整合,財稅資料中心在面對未來稅務發展的同時,決定打造第二代稅務平臺。因為既有平臺的不足,蘇俊榮表示,「整合」是財稅資料中心面臨最大的挑戰。

他進一步解釋,國稅和地方稅進行稽徵作業時,蒐集資料是最耗時費力的工作,財稅資料中心除了必須事先蒐集相關稅務單位和其他機關索取稽徵參考資料的需求後,統一由賦稅署代表接洽外,財稅資料中心也必須負責規畫跨機關資料交換與分享的作業準則與整體機制,若有需要修改的欄位,也必須取得修改共識。

蘇俊榮坦言,這種跨機關的溝通難度相當高,有些機關為了避免給錯資料,寧可通通不給。但是,他認為,藉由檢視這種跨稅目、跨部門、跨系統與跨流程彼此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套標準化作業流程以後,後續建置平臺時,才能夠利用商務流程引擎彼此整合相關服務進行再造,作到當一項服務啟動時,對相關牽涉到的流程都可以連帶由系統做到自動化通知。

稅務流程整合後,就開始建置第二代稅務平臺,蘇俊榮表示,新平臺決定採用漸趨成熟的服務導向(SOA)應用系統架構,採用元件化的開發工具,透過開發共通元件,讓開發元件可以重複利用,藉此節省後續的系統開發時間與維運成本。

既有的稅務平臺因為多數的作業(Job)多採用批次檔,蘇俊榮表示,當初開發時,選擇批次作業效率較好的COBOL開發,但在面對二代稅務平臺時,也面臨到COBOL幾乎已經沒有新人知道怎麼用這個開發語言,許多資深員工也因為久沒使用,功力也退步不少。

但是,在選擇新一代稅務平臺時,到底要採用何種開發語言,蘇俊榮也經過一番思索。他認為,面對越來越多不同行動裝置的興起,加上有越來越多應用程式也有跨平臺的需求,Java是相對有彈性的開發語言。因此,在二代稅務平臺中,他說,只要不是以批次作業為主的系統,全部都改採Java開發;但若還是必須仰賴批次作業的系統,還是維持COBOL的開發語言。

年底將財稅機房集中化,為財稅資訊雲奠基

平臺架構確定後,蘇俊榮說,預計在2011年底,財稅資料中心和5區國稅局的機房,將全數集中到財稅資料中心的2樓機房中。他說,全數稅務主機將從25套整合到1套主機,而且稅務軟、硬體及服務管理也將進行集中化,這可以大幅減少機器與維護人力。

根據統計,二代稅務平臺較既有國稅系統平臺的資訊架構,可以節省至少4億元的建置成本,集中化的新機房,電力消耗也較現行機房架構節省50%的用電量。

以往機房分散建置時,蘇俊榮表示,財稅資料中心比較看重資料備援,而各區國稅局每周也會產生1份備份磁帶,由人員派車攜帶到其他區國稅局做異地存放。

但集中化後,為了避免因應集中化導致資訊平臺或應用系統,因為單點失效進而造成資訊系統全面癱瘓的風險,財稅資料中心除了在主中心機房建置同地備援機制,達到設備的HA(高可用性)外,也會在中區國稅局建立異地備援機房。「未來,備援機房也將作為測試環境之用。」他說。至於,臺北和臺中機房是採用冷或熱備援,蘇俊榮表示,還是看不同應用程式的重要性而定。

「將財稅機房整併集中化,其實是實現財政部財稅資訊雲的第一步,」蘇俊榮表示,建置以部為中心的資料中心,降低整體建置與維運成本,可以達到資源的最佳利用與配置。他指出,在財政資訊雲的大架構底下,有針對金融單位打造的財金私有雲,針對關貿及通關自動化的關務公有雲,也有針對國稅和地方稅打造的稅務私有雲。未來,這些雲端服務的提供,都可以便利政府機關、民間企業與人民的稅務應用。

善用IT技術提高稽徵查核效率

當完成第二代稅務平臺後,將可以改善現行稅務系統,因為資料量龐雜,無法建立全國性資料倉儲的問題。蘇俊榮表示,有鑑於稅務資料庫異動頻繁、資料量巨大,加上跨機關的外部資料、跨區域以及跨稅目的內部資料,都存在資料不一致的問題。因此,在新平臺中,所有資料都以納稅人為核心,進行蒐集與展開來建立資料一致性,然後就可以規畫跨稅目、跨區域的賦稅資料倉儲,針對各稅目交易資料中的資料庫做整理、歸納和分析,並且即時提供整合性資訊作為進一步的決策分析之用。

新平臺建立後,也同樣可以運用資料採礦等IT技術,協助提升選案查核模式,增加稽徵查核的效率。原本進行選案查核時,並沒有利用資料採礦等電腦技術協助選案查核,只是將各個產業畫分為幾個類別以建立判斷函數,且並未隨著稅法變動有所調整;而用來判斷函數的參數或維度,更是沒有即時更新。蘇俊榮指出,為了配合財政部非常規交易查核並有效掌握稅基,未來,必須透過資料採礦技術逐步建立並修正出選案模式。

以往,面對政府在做相關稅務決策時,財稅高階主管非常需要彙總稅收分析等高階主管決策分析的輔助工具。蘇俊榮指出,在現有的平臺上,都是由使用者部門提出需要試算的項目內容,再由財稅資料中心提供相關報表,往往需要3天到1周的時間。但是到了二代稅務平臺時,如果財政部要知道,若針對2~5歲兒童每年提供2.4萬元的特別課除額,將有多少民眾受益時,只需要自行設定參數試算,就可以從BI(商業智慧)報表得到將有24萬戶民眾受益的答案了。

同樣的,政府財政稅收規模也會因為景氣循環而有異動。蘇俊榮說,財政部門必須要有能力建立稅收預測系統,才能夠模擬不同條件下的政策異動,對於國家整體稅收帶來的影響。他以遺產稅從50%調降到10%為例,帳面上遺產稅的稅收將大幅減少,但因為許多有錢人花在財務規畫的費用,也大約占總遺產的8~10%,與調降的遺產稅相當,這樣的稅率調降,反而鼓勵民眾願意繳交遺產稅,政府整體稅收反而增加。由於新一代的稅務平臺更有彈性,蘇俊榮認為,對於政府在稅收政策的估算上,都會產生正面幫助。

二代稅務平臺可收預防民眾逃漏稅之效

由於「財政乃庶政之母」,加上賦稅收入占政府總收入的7成以上。蘇俊榮坦言,賦稅資訊系統整合再造對國家帶來最大的效益就是可以增加國庫收入。不過,他也解釋,在作法上不是沒理由、找藉口地猛對人民課徵稅務,而是利用風險管理機制,可以更有效地查核涉嫌冒領退稅款的營業人與虛設行號。若新平臺如期在2012年上線後,他預估,光前3年可以有效遏止的逃漏稅金額就高達35.66億元。「這些都是從應該課徵的稅額中,如實課徵的結果。」他說道。

同樣的,財稅資料中心也可以透過GPS衛星定位和GIS地理圖資資訊等系統,在辦理財產清查作業的同時,可以有效預防逃漏稅,預估可以補徵地方稅本稅和罰鍰每年約5億元。

由於新一代的稅務平臺有助於作到跨機關的資訊交換與分享,並提升相關稅務資料的正確性與即時性,民眾不需舟車勞頓可以就近取得相關稅務服務。根據統計,光是民眾交通與溝通成本,每年就可以節省約1.8億元。如果又擴大網路申報的範圍,讓外籍人士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貨物稅、菸酒稅、證交稅、期交稅、土地增值稅、地價稅、房屋稅、娛樂稅、契稅,以及機關團體營利事業所得稅等,全都可以利用網路申報,每年還可以節省2.13億元的人力成本。

若是稅務機關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並大幅增加扣除額單據電子化的範圍,減少民眾報稅時,檢附相關資料的困擾,對納稅人減少的直接與間接成本,每年也有8億元左右。

此外,新一代稅務平臺啟用後,可以透過「全國欠稅總歸戶」取得欠稅人最即時的欠稅狀態,在退稅前,由系統自動查詢納稅人是否有其他欠稅狀態,可以由系統作到自動「國地稅退稅抵欠」,可以提升欠稅績效並避免重複退稅。

 

財稅資料中心主任蘇俊榮認為,既有稅務平臺缺乏彈性架構、設備也無法擴充的情況下,採用SOA架構的新平臺,選擇可以跨平臺的Java開發環境,透過機房整併為財政資訊雲打基礎。

 

 

因應二代稅務平臺上線,包括財稅資料中心以及5區國稅局的機房都將整併到財稅資料中心的機房。為了承受數量龐大的機櫃與伺服器,財稅資料中心人員正在整理機房的地板線路。

 

 

一櫃櫃的機櫃、伺服器和相關的軟硬體設備,已經陸續抵達財稅資料中心的2樓機房待命,按照規畫,預定於2012年完成第二代稅務平臺。

 

二代稅務平臺建置時程

●    98年3月:成立前置工作小組

●    99年:第一季開始進行系統分析,下半年開始系統設計,年底展開系統開發。

●    99年5月31日:完成營業稅查審分析應用示範上線

●    99年9月10日:完成國稅智慧稅務服務平臺需求訪談及系統分析

●    99年12月31日:完成綜所稅高階主管決策資訊系統及稅收衝擊系統、營業稅選案查核平臺及風險事件庫系統之分析、設計、程式撰寫及資料倉儲建置與資料轉置及上線作業

●    100年:上半年完成系統開發

●    100年1月3日:完成主中心機房建置

●    100年5月12日:完成五地區國稅及異地備援機房建置

●    100年5月30日:完成營業稅查審輔助系統之智慧型電腦選案模型資料挖掘上線

●    100年下半年:進入系統測試和檔案試轉

●    100年10月3日:完成營所稅及綜所稅查審輔助系統上線

●    101年上半年:持續進行系統整合測試之驗證

●    101年下半年:進行平行測試和正式系統轉換,之後系統正式上線

●    101年第三季:基礎應用系統先上線

●    101年第四季:預定上線系統包括應用系統、高階主管決策資訊系統、稅收預測系統、資料倉儲與查審輔助系統等、稅務e網通及網站整合

資料來源: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2011年7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