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對全球科技業者而言,可說是起伏甚大、悲喜交集的一年。從年初市場對IA、手機的樂觀預估,到年底出貨的不如預期,加上PC產業景氣走下坡,PC改變資訊市場之後的另一次產業轉型,已經悄然來到。回顧這一年,PDA市場表現亮麗、IA吸引各方業者加入,以及手機確立通訊產業主力產品等,都是重要的發展,值得後續留意。PDA是IA產業最亮眼的明星

(一)Palm引進台灣,PDA市場熱鬧無比

1999年起在歐美市場堀起,由3Com旗下Palm公司生產的PDA產品,引發全球熱賣,在消費者引頸期盼下,Palm系列產品正式由展碁國際代理,於2000年初登陸台灣。Palm的引進不僅開啟台灣PDA市場,也帶動其它國際PDA品牌敲進台灣,而台灣的科技業者,更紛紛趕搭PDA熱,投入產品的設計、製造和行銷動作,2000年對台灣PDA產業而言,無疑是熱鬧無比的一年。

展碁國際於2000年年初,正式把Palm III和Palm V系列產品帶進台灣,一時之間,Palm愛好者急速增加,讓外界見識了PDA的龐大商機與Palm特有的市場魅力,展碁拿到的貨幾乎在每次上架後不久,就搶購一空,「缺貨」成為Palm在台灣銷售的唯一問題。統計至2000年底,透過代理商銷售的產品數已突破7萬台,預估加上水貨產品,2000年Palm在台灣創下近30萬台的佳績,這還不包括因缺貨而買不到產品的消費者。

看見Palm在台灣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與Palm採用同樣作業系統的IBM Wordpad、Handspring Visor、TRGpro和年底才上市的Sony Clie,都跟隨其後,敲進台灣市場大門,不過在Palm的強大威力下,銷售成績與Palm相比,仍有差距。Palm系列之外,另一個PDA陣營就屬WinCE的Pocket PC了,挾Pocket PC的多媒體功能和與PC的相容性,Compaq、Casio,甚至台灣本土的國眾,都在今年推出WinCE 3.0版的PDA產品,其中尤以Compaq的iPAQ H3630產品,賣相最好,9月推出以來,在缺貨壓力下已有2萬台成績。

(二)PDA代工商機湧現,品牌機會仍不明

相同於銷售市場,台灣的PDA製造領域今年也非常熱鬧。Compaq的iPAQ H3630產品,就是由台灣的宏達國際所代工製造。宏達由威盛電子轉投資成立,接獲Compaq訂單後,成為其唯一的PDA設計、生產夥伴,在產能不足的限制下,2000年年底的月產量約5萬台,全年出貨量達50萬台,成為台灣PDA領域中的佼佼者。宏達之外,2000年初才由英業達獨立,目前已握有Psion、西門子,和Palm低階產品訂單的英華達,則以全年100萬台以上的出貨估計,穩居台灣PDA龍頭地位。

其它如為大陸聯想電腦代工的神寶,內建CDMA功能的華碩,以及為大陸TCL代工的博達,也都因為爭取到與大廠的穩定合作,繳出不錯的成績單。然而,經營自有品牌的國眾、無敵、快譯通等業者,和產品延宕至明年初才上市的宏碁,在產品定位不明或相同市場競爭者眾的夾擊下,表現不如代工廠商亮麗。

Palm豎立的PDA典範,成功開啟全新的市場空間,台灣業者與全球廠商一樣,極力尋找掌握商機的途徑。今年台灣業者經歷爭取PalmOS的屢次失敗,和初探品牌市場的陌生感後,初期成功者仍以走回代工老路的業者為多,宏碁將在明年初推出品牌PDA,許多業者更對大陸品牌PDA市場信心滿滿,PDA能否為台灣帶來品牌契機,就看2001年。IA產業聯盟成立,業者投入者眾

前一、二年開始喊出的Information Appliance(或Internet Appliance)概念,今年慢慢成型,並被視為是接替PC之後的資訊產業成長主力,IA在台灣被資策會統稱為「資訊家電」,並號召業者成立IA產業聯盟。由宏碁、大眾、英業達、廣達、仁寶、華碩…等230多家台灣科技廠商組成的IA聯盟,誓言在2005年把IA產值推至64億美元(約新台幣2112億元),讓IA成為台灣的下一個科技產業重心。

原來定義不明、規格不統一的IA,經過2000年一年的醞釀,低價、連網、應用服務、簡單操作為主的特色,獲得共識,而PDA、Set-Top Box、WebPAD、Thin Client、Smart Phone等產品和名詞,也逐漸成為業者研發的新產品項目。其中特別引人注目者,當屬宏碁4月為進軍IA市場所辦的e-life秀。

宏碁在e-life秀中展出多達11種的新款產品,且決心在2000年第三季左右陸續量產、一年內銷出100萬台產品,使IA產品營收佔2001年總營收的2成比重。不過,在產品開發不順與景氣不佳影響下,宏碁2000年結束前並未達成此目標,PDA產品的量產時程,更延至2001年初。

儘量如此,2000年台灣投入IA研發、製造的業者仍然多不勝舉,「發展IA」幾乎成為所有業者朗朗上口的「目標」,而從成立子公司或單獨部門的情況,也可窺見IA熱門的情況。今年初起,包括廣達的網際網路事業部、大眾的資訊與網路事業群、英業達的英華達子公司、華宇的IA研發小組、華碩的新事業發展部門、宏碁的IA事業部、…等等,紛紛為了IA而設。

其中英業達特地為IA成立的「英華達」公司,更已量產電子書閱讀機、電視上網機、WebPAD、PDA、e-mail machine、上網手機等多項產品,今年IA產品的產量可在400萬台以上,表現最為穩健。而廣達為Gateway代工的WebPAD上網機,更與美國AOL策略合作,計劃在2000年第三季起量產,全年的IA出貨量也上看50萬台。PC景氣低迷,產業面臨轉型

2000年底PC景氣轉壞,通路商庫存多、代工廠訂單被砍,PC產業可說過了一個最冷的冬天,就連最大的電腦集團宏碁,都承認失敗,進行集團改組。而MIC最新預估指出,2003年台灣的資訊硬體成長率僅有個位數(7.3%),這樣的市場冷清狀況,可能還將一直持續。

面對低迷的環境,業者當然心急,希望尋求新的出路,發展IA、通訊等新產品當然是方法,外移生產基地、降低製造成本,提高技術擁有度,亦是方向。隨後,「知識經濟」被提出,產、官、學、研500多人參與的「全國知識經濟發展會議」,以及總統陳水扁親身參與的「知識經濟社會推動委員會」,炒熱了知識經濟的概念。

雖然,提升智慧含量、產業知識化、知識產業化,和發展IC、軟體、LCD、服務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的口號,被官員及業者一再重覆,但卻沒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政策和作法告訴大家,如何走上「知識經濟」的路?對照之下,外移生產、本地研發的效果,顯得較為快速、有效,這也許是2000年大陸設廠、投資的家數與規模,比往年來得大的原因。

不管是資訊家電、知識經濟或其它方向,2000年對想要轉型、必需轉型的業者來說,的確是焦慮的一年,2001能否走出焦慮,轉型成功,政府、業者、股市、社會大眾,都很關心。行動電話確立為台灣通訊產業主要成長動力

(一)手機產量比1999年成長5倍以上

2000年台灣行動電話的製造商,除了既有的明碁、大霸、致福之外,筆記型電腦廠商轉投資生產行動電話,或直接切入行動電話生產的廠商,包括廣達、英業達、仁寶、華冠在內,有些廠商爭取到訂單,有些則推出新款手機朝量產之路前進,2000年行動電話1140萬台的產量,及8億6100萬美元的產值,和1999年相比雙雙成長5倍以上,並成為台灣通訊產業的主要成長動力。

由於1998-1999年全球行動電話的需求成長快速,行動電話三大廠和眾多的市場分析機構,對於2000年全球行動電話的出貨預估紛紛抱持樂觀的看法,全年4億台的數量是屬於較保守的數字,有些機構甚至上看6億台,台灣的手機廠商也對於2000年的出貨量目標也都有相當大的期待,例如明碁雖然在財測當中,僅編列500萬支的銷售目標,但是年初時對外宣稱的年度出貨目標,一度高達800萬支,大霸也預估出貨量約為800萬支,而致福則是喊出200萬台的數量。

不過在2000年上半年的時候,因為FLASH、鉭質電容、MLCC、表面聲波濾波器(SAW Filter)、功率放大器(PA)等零組件缺貨的影響,各家的出貨都不如預期,大霸在220萬台左右,明碁約為170台,致福則是30萬台左右,達成率都沒有超過3成,但是儘管如此,台灣的手機廠商仍然口徑一致的表示,下半年零組件缺貨問題可望抒解,並將成為大量出貨的主要時間。

不過在台灣換機市場疲弱、WAP應用成長緩慢、國際手機大廠接連發佈獲利警訊等因素影響下,行動電話的需求日益減緩,加上部分廠商的零組件發生問題的情況下,包括明碁、大霸、致福下半年的出貨都不如預期,而持續以量產目標努力的華寶、華冠在第4季的出貨情況,亦屬於類似的情況,和年初的出貨目標都仍有一段差距,但是明碁、致福也都指出市場成長趨緩,將會會先對國際大廠造成銷售、成本上的壓力,而國際大廠在增加不同機種及降低成本的壓力下,委外的機會將增加,例如明碁、大霸、華寶2001年的訂單都已確定,具有ODM能力的台灣廠商,可望有大幅成長的空間。

(二)台灣行動電話廠商嘗試建立自有品牌

台灣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產業,以製造能力、生產管理、成本控制聞名於世,在行動電話的製造上,明碁、大霸、致福亦以代工的策略切入量產,新興投入的筆記型電腦廠商,更試圖以挾筆記型電腦的,除了華冠、仁寶無意建立品牌之外,其他廠商在2000都不曾放棄過自有品牌經營。

明碁在Acer的品牌之下,可以稱為最積極建立自有品牌的行動電話製造商,7月底推出中文雙頻的GSM手機V750/V755,除了打出台灣手機品牌的第一支電視廣告,同時也在雜誌、廣播、網路上促銷,其間雖然歷經銷售通路的轉換,但銷售量每月仍然維持在接近2萬台的水準,明碁以產品廣告逐步加強消費者對Acer的印象,所做的努力是建立自有品牌的正規作法。後續的Pro80,雖然在推出時間上幾經延宕,但是Pro80屬於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對於技術、研發的嘗試、附加價值的提升、及瞭解消費者行為上,對於品牌的經營也將是成長的助益。

英業達所推出的WAP手機,由英華達負責製造、英資達負責產品行銷,以OKWAP作為自有品牌的同時,英資達也以OKWAP的名稱,架設WAP服務的專屬網站,希望經營將來手機和內容服務相結合的品牌行銷,初步的內容服務,將來可能進一步內建更多資訊,例如以地理資訊系統的方式提供商店的所在位置,而隨時間變動的資訊,則可以上網查詢。不過英業達副總裁暨英資達董事長張景嵩亦坦言,自有品牌是為了展示在IA上的研發成果,並提升手機ODM的競爭能力,作為爭取大廠訂單的參考。

廣達在推出第一支GSM雙頻手機的時候,則是透過和台灣電店、傳凌(御立集團之通路公司)所共同成立的台灣基雅,推出了Giya(台語手機的意思)品牌,廣達和Giya的合作,類似明碁之前和台灣電店的搭售促銷,只是成立新的代理公司,卻是另闢行動電話經營的方式。雖然廣達信誓旦旦不會經營自有品牌,台灣基雅也表示Giya將不限於只和廣達合作,不過目前Giya兩支手機Q1688、Q1699都來自廣達,廣達和Giya之間,在品牌的關連性和品牌經營上,依然呈現異曲同工之妙。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