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2000年是資訊家電元年,市場呈現群雄並起的狀態,由於大多數的產品都未成熟,消費者接受度也有待考驗,IA燃起的商機與空間,還有待接下來的產業走向及異業結盟來驗證。
未來的這一年,IA作業系統的競合、台灣廠商代工與品牌的掙扎,以及服務提供者的加入程度,將是資訊家電能否在2001年大放異彩的觀察重點。而無線通訊方面,即將與今年登場的第一代GPRS服務,則可以說是台灣廠商寄望最大的新市場。OS戰局烈、品牌代工掙扎多
(一)作業系統的市場競爭態勢
在規格未統一的產業初創時期,作業平台競爭的煙硝味特別濃,PalmOS雖在去年的PDA領域中獨領風騷,但後起挑戰的微軟WinCE、EPOC、Lunix和其它大大小小作業系統,也都躍躍欲試,企圖瓜分版圖,其它如WebPAD等未成熟的IA產品中,亦呈現Windows與Linux決戰的局面。加上無線通訊的重要性大增,觀察今年的IA市場時,作業系統的競合情況絕對值得留意。
根據IDC統計,2000年全球PDA市場的作業系統中,以PalmOS平台佔有55%比重最高,WinCE佔25%次之,Symbian為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設計的EPOC也握有8%的市場,IDC認為,未來幾年內,手持式IA對無線通訊技術的需求愈來愈高,功能較多元的EPOC和WinCE作業系統,將會大幅崛起,和PalmOS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IDC的估計是,2003年時,PalmOS、EPOC和WinCE的市佔率,分別為37%、33%和27%。
相較之下,過去由於主流作業系統未成型,業者自行開發的各種專屬作業系統,在市場上擁有極大發揮空間,但若主流作業系統逐漸出現,IDC預測,這類專屬作業系統的市場佔有率,將會受到大幅壓縮。
對台灣廠商來說,因為Palm沒有對台灣業者授權的計畫,現階段業者採用WinCE、EPOC和專屬作業平台的比例,大約是平均的狀態,而支持本土中文作業系統Penbex的廠商,也有增加的趨勢。業者指出,Palm和EPOC對於給台灣廠商OS授權的意願,都不太高,業者雖會持續爭取,但今年機會不大;而WinCE則是權利金昂貴,廠商負擔太大,因此,今年對Penbex等本土中文OS來說,是一個值得把握的機會。
IA領域會不會出現另一個微軟?Palm、WinCE或EPOC誰能成為IA產業中的微軟?從未來一年中,PDA業者支持何種OS、消費者喜歡何種介面,可以略見分曉。
(二)代工接單狀況與大陸品牌機會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統計,2000年台灣的IA產量為647萬台,總產值新台幣437.25億元(13.25億美元),其中多數來自代工訂單,品牌出貨僅有PDA中的股票專用機,以及少數的機頂盒(Set-Top Box)產品,也就是說,未來台灣的IA產業會如何發展,業者爭取代工客戶的狀況,會是主要的參考指標。
以PDA為例,去年出貨量最大的前三大廠商英華達、宏達及倚天中,英華達及為宏達都是ODM代工大廠,倚天則是經營股票機市場,除倚天之外,神寶、博達等其它PDA業者,也幾乎都採接單生產的策略,沒有訂單就沒有生意,對這些廠商和台灣IA產業來說,未來一年能夠爭取到多少國際客戶的青睬,是決定業績的觀察重點。
除了觀察代工訂單的狀況,廠商發展IA品牌市場的狀況,同樣值得觀察。由於台灣業者普遍缺少品牌經營和市場行銷經驗,在美洲或歐洲市場推出品牌產品的成功機會,相對較小,而語文相同、文化習慣類似的大陸市場(或華文市場),將是台商最大的品牌機會。
包括宏碁、大眾、倚天、神乎科技等等許多業者,都已表明前往大陸發展品牌的企圖心,而快譯通更靠低階PDA產品,在大陸打下一片市場,名列大陸前三大PDA產品,可見以台灣語言優勢,加上國際大廠尚未進入或站穩大陸市場,台商的機會非常好。不過,大陸行銷通路系統的複繁程度,以及政府法令的層層管制,仍對業者的品牌行銷業務造成阻礙,而今年各大國際IA品牌都計畫進軍大陸,已提高品牌競爭的難度,台灣業者有沒有做品牌的「決心」,想必是成敗與否的關鍵。服務供應商參與程度影響大
業界一般認為,IA產品與PC的不同在於,IA強調應用導向和服務導向,意即產品可用做何種應用,提供何種功能,比規格配備還要重要,終極目標則要讓IA像家電一樣,各自擁有特殊且無法取代的功能。如此一來,除了硬體廠商不斷開發新產品外,服務提供者、應用軟體設計者在IA領域中的參與程度,也是IA能不能擴展更大市場的觀察方向。
舉美國市場為例,許多大型電信業者、ISP業者,都已著手進行連網設備的專案,如具電視上網功能、由飛利浦製造的AOL TV,或由Gateway提供(廣達代工)給AOL客戶的WebPAD產品等,都是著名的例子,也都開始在市場上銷售。
這種以服務提供者為主導的行銷方式,改變傳統的資訊產品通路模式,亦透露「設備免費、服務有價」的新觀念,未來IA可能會走手機與門號搭售的路子,1元上網機的出現也不是沒有可能。可以確定的是,沒有特殊應用功能的IA產品,將無法區別於PC產品之外,也無法開闢全新的市場空間。
IA與服務結合的緊密程度愈來愈高,未來IA產品能不能被消費市場接受,產業能不能持續高成長,服務提供者的參與程度將會相當重要。手機產業期待GPRS開花結果
(一)GSM手機產量起飛
雖然各家台灣手機廠商2000年出貨數量的達成率,和廠商本身在2000年初預估的數字多少都有些差距,不過設計能力加上量產能力決定市場領導地位的趨勢,在2000年卻是更為明確,以明碁為例總出貨數約為450萬台,大霸包含機版的出貨數量也接近450萬,但是致福85萬台佔第三位的表現,卻讓人對所謂三大台灣手機廠商的說法略帶保留,而業界對這三家廠商的評價,也是和技術、量產能力成正比。
在接近2000年底時,廣達、英業達、華寶、華冠也都開始有單月數萬台不等的出貨,加上一些積極佈局如鴻海、東訊、台達電等的廠商,哪一家廠商有機會躍居領導廠商的地位,除了參考各廠商過去在筆記型電腦、電源供應模組等不同領域的成績之外,最關鍵的也還是在手機量產的過程順不順利。
Motoroal在2001年1月15日宣布將停止位於Illinois州Harvard廠的手機製造業務,Motorola總裁Mike Zafirovski指出,雖然Harvard廠在2000年已經致力於降低成本,但是當Motorola全球其他製造成本較低的廠區有多餘的產能,Harvard廠持續的營運就會造成負擔,原本Harvard所規劃的產能,將會轉以委外的方式移到Brazil、China、Germany、Mexico、Scotland等地。行動電話全球市場的成長趨緩,國際大廠先受波及,降低成本的壓力更大,2001年台灣廠商極有機會爭取更多廠商的代工訂單。
台灣2000年GSM的手機出貨量由1999年的220萬台,大舉成長突破1000萬支的規模,根據MIC的預估,2001年的出貨將進一步成長達到3400萬台,2002年則將成長為8800萬台,2003年更將達到1.5億台的水準,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亦將同步提升,將由2000年的2.7%,提升到2003年的17%,2001年將是行動電話產業上下游逐漸成形,並帶動成長的起飛期。
(二)寄望GPRS發展
相對於在GSM單頻轉雙頻的發展上,台灣廠商大約落後了1年不等的時間,不過升級到GPRS手機的製造,從2000年起就是台灣各家手機廠商的共同目標,也積極縮短時間差距到幾個月之內。以明碁預定的計畫為例,推出GPRS手機是訂在2001年的第二季,不過是先提供給ODM的客戶,在下半年的時候,則會轉為自有品牌。
而在GPRS的系統設備大致完備,而國際大廠卻還不能順利量產GPRS手機的情況下,GPRS遭遇的問題不單只是在於GPRS手機的製造,Infineon、TI都宣稱在基頻部分已經完備,其餘的零組件看來PA的問題較大,雖然規格已經演進到2000年的99版,但是在GPRS手機量產的的測試部分,形式認證部分也還待解決,這些都是GPRS手機順利步入量產所面對的問題。
對於系統廠商來說,也會擔心GPRS的推出能否洗刷WAP發展的頹勢,例如GPRS手機如果是3+1(3個Timeslot下載資料,1個Timeslot上傳資料),傳輸速度大約可以達到20-30Kbps,現有的WAP服務應該不成問題,但是有沒有吸引消費者的服務,還是只能把GPRS手機當作無限的數據機使用,加上廠商也會擔心廣告行銷都是115Kbps的狀況下,消費者會不會期望過高而導致失望更大,掉入WAP銷售始終拉抬不上的窘境。
不過相較於國際領導廠商對於第三代行動通訊的志在必得,台灣介入GSM手機製造的廠商為數眾多,固然因為是台灣代工導向使然,技術標準的掌握的始終受制於國際大廠亦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追隨標準穩定的GSM發展,是大多數台灣廠商手機研發的方向,所以台灣廠商對於GPRS的開發不遺餘力,第一代的GPRS可望在2001年亮相,也可以說GPRS成為台灣廠商寄望最大的一波高峰。2001年網路設備需求趨緩
2000年初網路產業景氣大好的情況下,各大ISP業者紛紛投入對設備採購及擴充的行列,同時IDC(Internet Data Center, IDC)在國際上日漸興盛的趨勢,也在年中開始吹進台灣,試圖介入IDC經營的企業集團,紛紛浮上台面,因為其服務加值的取向,亦成為各大ISP業者轉型的目標,對於IDC來說,不管是骨幹網路的路由器(Backbone Router),或是Layer2-3、Layer4-7的交換設備,都是必須的基礎建設,也是網路設備市場的潛在成長動力。
不過在國際上網路設備市場的發展,卻可以看到原本由Cisco獨霸的Backbone Router領域逐漸產生變化,Juniper的佔有率有攀升的趨勢,而在Layer4-7的交換機,包括Foundry、Alteon(已被Nortel併購)等後起廠商,亦都積極和Cisco競逐一席之地。在台灣的市場當中,Cisco無庸置疑仍是龍頭老大,有意經營IDC的安碁、神坊,經營ISP的和信超媒體、SeedNet、APOL(已被東森寬頻併購)等都是Cisco的客戶,雖然Foundry、F5等廠商都表示,在擴充服務的時候,仍然大有機會切入,不過網路設備在2001年極可能是成長趨緩的走勢。
大部分ISP的採購在2000年已經告一段落,大多數IDC的第一期建置計畫亦已定案,雖然IDC 炒得火熱,但是台灣IDC市場的胃容量不大,潛在成長空間受限,整體市場仍有實力進行擴充的ISP或IDC業者為數不多,Cisco 2001年的營業目標是2億美元,不過由2000年8月至今的表現略微落後,2001年可能是低空飛過的狀況,其餘廠商雖不排除有可能大幅成長,但相對變數也更大。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4
2025-02-21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