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0年網路投資狀況,悲觀的人說不忍卒賭,樂觀的人則認為資本市場回歸基本面,是一個健康的開始,不佳的企業會被淘汰、好的企業就要出頭了!

2000年4月美國網路股崩盤,美國NASDAQ電子商務B2C公司股價多半跌到承銷價以下,原本被形容投資者捧著錢在門口排隊的網路公司,多數面臨增資困難,裁員風潮從美國一路吹到台灣,「每周一裁」(約每一周都有一家網路公司裁員)現象另人感嘆今非昔比。

建邦創投副總經理蘇拾忠表示過去拿到網路公司的投資說明書,都必需用最快速度看完,深怕慢了一步,對方就會說:你太慢了,我們已經closed了(完成集資)。而現在同一份投資說明說在各創投間游蕩,即使是已經很知名的網路公司,都難再受創投青睞。

雖然如此,許多創投業者都認為這是好現象,並不代表網路公司沒有未來。創投業者形容股災前,網路公司是一股熱潮,就像流行服飾一樣,而現在熱潮過了,還可以繼續熱賣的是那些質料佳、設計好的衣服,而跟流行卻質料差的就算打到三折還是沒人要買。達康投資減少,促成技術看俏

總部設在香港的啟峰創投從創立之初至今,皆堅持投資網路,副總經理蔡澤明說:「我們的投資選擇標準沒有變過,網路確實是一大革命,投資網路只要慎選,未來一定有獲利機會。」

他表示任何投資都要慎選,網路產業亦不例外,評選方向最重要的是經營團隊,其次是營運模式以及市場規模。

而另一家專注於網路投資的華晶創投合夥人曾煥哲也曾說:「人是最重要的!因為台灣企業文化不同於美國,CEO很少被換掉,所以如果沒有好的CEO,再好的營運模式都是空談。」

曾煥哲在投資前會先觀察CEO是否有彈性與度量,公司策略能隨著市場調整應變,並且在發現自己實力不足時願意退居幕後,而不是罷佔著CEO的位子。

蔡澤明表示創投會對每一個投資案進行獲利潛力分析,若是算不出利潤,則不可能投資。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從未投資台灣的B2C公司,不是不想投,而是還沒遇到有獲利潛力的案子。」

前兩家皆是設在境外的創投,嚴格說來都不能算是台灣創投,而台灣本土的創投對網路投資則有愈趨保守的傾向。平均而言,網路投資僅佔創投基金投資組合的一成以內。

某位台灣創投業者表示並非不看好網路產業,而是有一些客觀因素無法突破。例如網路投資總金額較小,對於大型基金的回收率有恐不足,而部份每股金額偏高也是讓投資人遲遲不進場的原因。

不過,2000年仍有專注於網路投資的創投成立。由霖園集團、萬海航運暨泰安產險兩家傳統產業集團,結合富鑫創投與蕃薯藤合資的宏遠育成科技公司,於2000年八月成立,第一支基金規模8億元台幣,即鎖定通訊與網路投資。

其總經理為前連碁科技總經理吳作樂,他提出現在是投資網路資訊基礎建設的時機,如搜尋引擊、開放性原始碼、資料採集、網路管理、網路保全等。

堅信網路投資的蘇拾忠提出:現在的網路股低迷一如十年前電子股。他說十年前十家申請上櫃的電子公司都被退件,當時少數幾家投資的創投或其它法人都被當作瘋子,沒想到後來獲利多倍,電子股一路往上衝。

他強調當網路股真正開始飆漲時,或許會高於當年電子股的成長,因此創投不應為了先前網路股漲跌的假象,而拒網路產業於千里之外。不過他也提醒投資人大者恆大,必需投資領域中的冠軍,或至少是前三名才有未來。投資優惠取消,創投自力更生

2000年,中華民國創投公會忙得焦頭爛耳,起因就是1999年底政府取消了投資創投可抵減稅賦的優惠。

投資優惠取消,少了一項投資誘因,台灣創投立即面臨法人資金籌措不易的問題,因此創投公會希望開拓創投的資金來源,努力了一年,也有一些具體成效,可說不無小補。

在資金來源方面,具體成效包括開放券商淨值的5%可投資創投,至於創投上市上櫃則仍是爭議議題,尚未有定案。而在投資規範上,亦開放創投可投資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並可投資二類股上櫃公司。

許多創投業者皆表示,在台灣引進創投制度之初,有「台灣創投之父」之稱的李國鼎所設立的投資優惠措施,不僅展現他高度的智慧,更促成台灣創投業今日的蓬勃。

根據中華民國創投資公會於2000年五月公佈的「八十八年度創業投資調查報告專刊」,截至1999年底,台灣已有153家創投公司,而2000年底己成長至183家,投資總金額1999年即已增至1095億元,投資標的高達4493家,可見創投業在台灣的活躍程度僅次於創投發源地─美國。

投資優惠措施是為了協助高科技產業成長而設立的,獎勵企業投資高科技產業,每投100元即可獲得20元的稅賦抵減,加強企業投資創投基金的意願。

1999年,台灣高科技產業已是人人稱羨的成熟產業,政府在平等扶植各產業的前提下,認為不應再獎勵投資高科技,而取消投資優惠措施。這項命令,使得台灣創投集資較從前困難,加上股市跌跌不休,可說是雪上加霜。

中國民國創投公會副祕書長楊正秋表示,她並不反對取消投資優惠,但既無優惠就應無限制,讓台灣創投擁有充份自由的金融市場,才能持續生生不息。

她說明台灣創投與美國創投的資金來源大異其趣,美國創投基金的主要來自保險與勞退資金,反觀台灣則有近八成是法人投資,而保險資金僅佔了一小部份,勞退資金則不開放投資創投。

因此創投公會在投資優惠取消之後,積極爭取更多的資金來源管道,以填補法人投資減少的問題。爭取方向包括四大基金、金融保險資金以及資本市場。

草案經過一次送審,卻被行政院退回重議,原因是草案中擬財政部擔信創投的管理機關,不過行政院認為創投產業的母法「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中,並未賦予財政部管理權責,僅有「輔導規範」,若要設立管理職責,則必需修改母法。

此外,為了確保創投業的品質,以吸引金融保險等資金的投入,財政部於2000年12/18邀集創投公會、證期會等相關單位研擬「創業投資事業範圍與輔導規則」草案。

會中提出未來創投產業的管理事務將交由創投公會執行,由創投公會研擬自律公約,規範業者資格。創投公會副祕書長楊正秋表示自律公約雖無法律效益,但可比擬為一種「認証」,通過審察者,將獲銀行保險事業投資優先選擇。

楊正秋表示這項由創投公會擬定自律公約的草案,是無法獲得財政部管理的替代辦法。若獲淮執行,未來經自律公約核可並接受約束的創投,將獲銀行保險機關優先考量投資,在金融事業投資資金的獲得上,機會提高並加快作業程序。不過,她強調目前僅是提案,是否通過尚不得而知。盼大陸創業板帶來創投第二春

2000年初媒體陸續報導台灣創投紛走大陸現象,老創投業者一邊忙著在大陸佈局一邊耽憂台灣投資專業人才的流失,對政府尚無具體政策以及股市持續走下坡,無不感嘆。

創投公會理事長王伯元表示台灣創投業者確實紛紛到大陸,但都是到大陸佈局,而非投資。他說:「現在是看的人多,投的人沒有,現在敢投的人我就…祝福他。」

王伯元說明大陸的資本市場尚未建立起來,投資人只能進場不能出場,在出場機制未出爐前,各地投資者大多處於觀察、建立人脈階段。

前創投公會祕書長蘇拾忠表示大陸正積極塑造資本市場,並且不計一切拉拔高科技產業,他說:「每位台灣官員從大陸回來,都像接受了一場震撼教育。」而經濟部長林信義於2000年10/25亦對媒體坦承:「大陸投資環境比台灣好很多。」

在建立資本市場方面,2001年大陸將在深圳設立二板(如同香港創業板),並將第一板合併到上海,開放二板自由買賣並且將上市上櫃配給制度改為如同民主國家的審核制,如此一來就提供了創投業出場機制,具備獲利管道。

而在法規方面,中國國務院正審理「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可望2001年春天開始施行。據中國經濟時報報導,中國科技部副部長鄧楠表示,「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採取特別立法方式,在基金組織形式、投資比例、財務、稅收等20多個方面突破現行「公司法」與「合夥企業法」規定。

中國創業投資自1998年起迅速發展,獨立創投機構已超過100家,北京創投協會副理事長趙玉海表示創投是現在大陸最熱門的產業之一,任何講座或活動只要與創投有關,肯定人滿為患。

王伯元表示2001年大陸創業板的成績,將會是一大指標,若創業板成功,不僅台灣創投會想辦法前往投資,就連美國等各地資金都會紛紛注入大陸,但若不成功,大陸政府的推動力量也是有限的。

不過,目前台灣創投仍被限制不能技資大陸事業,王伯元表示除非是境外創投,才能投資大陸事業,例如H&Q漢鼎、美商中經合(WI HARPER)、華登(WIIG)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