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1年的網路投資,過去的網路投資熱已降溫,網路不是新奇特異的產業,而是與所有其它產業站在同樣的投資標準上─如何獲利與何時獲利。
因此無法明確提出獲利潛力的公司,很難再獲投資人青睞,勢必面臨裁員、轉型或結束營業的抉擇。網路投資通關密語─無線.寬頻.多媒體
在訪問數家創投業者之後,歸結較獲得關注的網路相關投資標的集中在無線、寬頻相關技術、可申請專利的獨特技術以及結合通訊的技術或產品。
而初出社會的年青創業者也不再向過去被投資人珍寵,被視為下一個楊致遠;創投業者現在一致認為最有價值的CEO是擁有實戰經驗,懂得如何帶領團隊打仗、創造利潤者。
這不表示年青人的機會減少了,反而應視為有經驗的人抬頭了。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則說過:「有失敗經驗其實是好的,所以現在失敗了也沒關係,是為下一次成功而準備。」台灣人才外流,留企業不如先留人才
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成長,挹注資金的創投功不可沒,台灣十多年來培育的創投人才已超過500人,不過創投業者預測,台灣的環境若持續惡化,在集資不易、出場困難的情形下,專業人才有恐出走。
建邦創投副總經理分析高科技產業的要素包括資金、創業者與人才;將大陸與台灣比較,大陸擁有資金並且很快完成資本市場建立,有心創業者更不匱乏,只有在人才上,短時間之內無法趕上台灣。
因而大陸政府已大力吸引其它國家專業人才前往,帶進產業知識,若是台灣政府只會喊「企業根留台灣」的口號,而沒有留住專業人才的具體方案,那麼台灣專業人才逐步外移的趨勢,將愈趨明顯。台灣急需有魄力的協商者
中經合創投董事長劉宇環是台灣第一代創投業者,他表示新政府缺乏有魄力又具遠見的官方與業界間的協商者。
他懷念有創投之父稱譽的李國鼎,他說:「KT(李國鼎)是真的用心在為業者解決問題,每當我們跟政府周旋不成,想打道回美國時,他就會立刻打電話給關鍵人物,讓我們再去談一次,談到成功為止。」。
2001年台灣創投赴大陸建立人脈與佈局的現象會持續加溫,蘇拾忠預測台灣集資環境若不改善,百億規模的大型創投會到美國等地集資,管理海外的錢並為海外賺錢,而小型創投則難逃被吞併的命運。
不過最慘的會是中型創投,因為他們既無能力到海外募資又不惜被吞併,只好帶著整個投資團隊赴亞洲其它地區,最有可能的就是市場正起步的大陸。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4
2025-02-21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