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998年NASDAQ大漲之後,網路、通訊、軟體等高科技公司的上市集資之路紛紛啟動,到了1999年第四季,諸多網路公司的股價均創歷史新高,然而,2000年第二季開始,NASDAQ大幅回檔整理,而修正的重點正是上波漲幅最大的網路股,而修正幅度之大,甚至有網路泡沫化之說。

對照台北股市,原本寄望二類股市場開市後,可為台灣的網路公司新闢一條集資之路,然而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二類股表現未如預期,加上NASDAQ表現不家,數位聯合甚至宣佈無限期延長掛牌時間。

雖然2000年高科技公司的股價表現不佳,但是投資專家一致表示,可預見網路產業將持續發展,個人、家庭對於網路的需求持續成長,而通訊服務亦將持續發展,網路、通信將日趨整合,下一波將是無線網路時代的興起,投資高科技產業雖然風險較大,但是,若能長期持有,將可降低風險並收投資之效。
政策搖擺不定,集資上市路艱辛

過去以來,台灣政府對於協助網路公司或是高科技公司藉由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政策方向一直是搖擺不定。由2000年初的二類股市場開始,到或由以科技類股上市,或是2000年終提出的未上市櫃市場,台灣政府的政策方向始終未能定案,遑論與業者需求緊密配合,以致相關業者不是延後上市之路,就是轉往海外發展,或是放棄上市。

台灣政府雖然不斷強調知識經濟的重要以及希望建設綠色矽島,然而由於晶圓代工的產業特性與發展中的網路、軟體經濟所具備的條件不盡相同,尤其是前者仍備製造業的本質,仍符合傳統經濟中的規模優勢等原則;但在網路、軟體產業中,強調的是技術領先以及創意的執行,無須藉由規模的擴大而降低成本,台灣政府必須認知網路事業面臨的競爭不同於製造業,方能貼近業者需求。

由於網路、軟體等相關產業具備有中小企業的特質,但是其企業特性又與以往台灣中小企業不同,尤其是相關軟體研發或是網路技術規格的建立,往往需要投注相當的時間、金錢,此與製造生產為主的產業特性差異甚大。也因此,台灣政府對於相關產業的集資、輔導常陷入無法衡量的困境以致政策搖擺不定。

台灣政府對於厚植產業發展以及保障投資人權益一直不遺餘力,可是在面臨上述產業擁有高度成長可能卻伴隨高投資風險的時候,在產業發展與投資防弊興利的平衡上,仍有相當的進步空間。

一、二類股猶如冷凍櫃,功能未能發揮
以2000年第二季開市的二類股市場而言,該市場是之前最受相關業者所期待的集資之路,也是最早正式上路的。然而,由於主管機關強調「上櫃從寬,管理從嚴」特色,以致在整體交易機制的設計上,二類股與其他現行的市場交易制度有相當的落差,造成開市以來,整體表現一直未如預期,也因此未能發揮其預期的功能,相關業者也對於上二類股開始「停、看、聽」。

分析二類股與一般上櫃公司最大的差別,除了成立時間長短、資本額之外,最重要的是有關公司盈餘方面的規定,二類股公司可免連續盈餘的限制,只要達到無累計虧損即可,因此,對於網路、軟體公司而言,由於其在成立之時無法即時獲利,且需要一定時間、金錢投注研發方面,以往的上櫃上市標準不足以符合業者資金需求,對二類股特別期待。

雖說二類股市場不專為網路公司或軟體公司所設計,還包括為數更為眾多的中小企業,但是由於二類股對於交易諸多限制,導致投資人意願不高,各家掛牌公司除上櫃短暫的蜜月期之外,股價幾近全面下挫腰斬,成交量能亦明顯不足,更因此衍生股票流通性的問題,雖然二類股交易制度已於第三季稍加改善,但投資人仍缺乏信心。

加上自第二季末以來,全球股市回檔修正,更是對於二類股市場衝擊更大,櫃檯買賣中心亦向下修正預計掛牌家數,由於預計的百家以上修正至60家,可惜年終時,總掛牌家數仍未超過20家公司,與預期頗有差異。

總體而言,二類股市場在諸公司掛牌後股價表現均不佳,加上每日成交量稀少,對於公司股東或是投資人而言,資本市場中的募集與週轉資金功能不彰,因此對於掛牌二類股多抱保留的態度,仍待政府相關政策明朗後,方有可為。

二、科技類股標準未定,橫生困擾
高科技公司藉由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第二條路為申請科技類股掛牌。如何符合高科技公司的規定,則必須向台灣工業局申請,經過一定程序的審查合格後,方由工業局出具證明後,始可向證期會申請。

以高科技產業提出上市櫃申請的公司成立門檻雖然較二類股為高,但是業者面臨的問題卻在工業局審核的條件不夠明朗。工業局表示,為了不限制產業的發展,以及顧及市場競爭的多元性,因此對於相關審查標準不採取明文規定的方式,而是依個案方式加以處理。對此業者卻感到疑惑。

由於在相關的審查標準中,有一項為具有市場競爭力以及未來發展性,以軟體或是網路產業中,每一技術都有其競爭力期發展性,而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即時推廣以獲得最大的市場認同,也因此造成業者持續觀望。

業者表示,若是申請高科技產業名義,送審過程中卻遭工業局退回,不僅上市不成,更將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在審議標準未明確前,仍需多加考量相關的利弊得失。

三、未上市櫃市場變數仍多
台灣未上市的交易市場存在已久,在股市交易活絡的時候,成交量亦相當可觀,政府對此亦希望將諸導入合法化。由於政府對於未上市櫃市場的實施方向仍未定案,未來變數仍多,值得觀察。

為了善盡管理之責,相關主管機關已計畫將未上市櫃公司的股票交易納入管理,相關的辦法可望在今年年中出爐,屆時,是否可順利取代現行的未上市盤商市場,以及對於二類股有何影響,都將是投資人所關切的。

在最初設計二類股市場之時,已欲將其納入二類股市場當中,但是基於其他考量下,二類股市場始終無法順利取代未上市市場。因此,此次的未上市櫃市場是否能取代現行的盤商市場,仍需視主管機關的做法。
NASDAQ下跌盤整,掛牌停看聽

2000年對於NASDAQ來說,可謂是起伏相當大的一年,尤其是指數由年初的高點到第二季開始的大幅修正,而修正的重點正是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以網路公司為主,平均修正幅度竟高達70-80%之間,修正幅度相當驚人,而許多原本計劃於NASDAQ掛牌上市的公司,也因為整體市場表現不佳,紛紛暫緩掛牌事宜。相較於網路股的疲軟;軟體股可謂相當風光,表現亮麗;而電信產業由於WAP以及3G而備受投資人關切,但是隨著WAP未如預期,以及3G高額的執照費,已埋下陰影。

一、NASDAQ網路股全面下挫
由於1999年NASDAQ的網路公司其股價估算已完全脫離傳統產業的計價方式,陸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出現,像是本夢比等各式創新的估價方式出現,更是造就網路公司股價屢創新高。到了2000年第一季時,隨著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的連續七次的升息措施,美國市場內的資金成本不斷攀升,對於美國股市的活絡也造成相當的抑制效益,網路公司的股價開始調整。

隨著時間的延長,投資人對於網路公司的燒錢速度以及其獲利模式開始審慎評估,因此,反應在投資人對於該公司股價上,對於未能建立有效獲利模式,或是支出控制的網路公司,投資人開始回歸傳統基本面去評估該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許多網路公司股價開始大幅下滑,回歸本益比而非本夢比,甚至部分網路公司的股價距高點時僅剩下5%不到,網路公司合併、倒閉、裁員不斷。

同樣的,NASDAQ指數受此影響,不斷下滑,甚至在第四季時一度逼近3000點的低點。

二、通訊及高科技股同獲修正
2000年對於高科技公司來說,可謂風波不斷的一年,除了第二季時網路股開始大幅下挫之外,NASDAQ中的通訊類股以及相關的半導體、電腦製造、系統類股同樣遭投資人大幅修正其股價。

由於上述產業於第二季的財務報告中,開始出現獲利衰減或是獲利警訊,甚至於出現虧損的消息;同樣地,台灣相關產業中,筆記型電腦同樣出現獲利衰減,因此,部分廠商已開始轉型至手機製造,其中廣達以及英業達等已有手機正是量產。

推究其獲利原因,主要是因為近些年PC需求成長已漸趨緩,而網路設備的需求亦同;而電信、通訊業則是因為成長未如預期,加上WAP應用未獲大眾認同,在3G正式應用尚有一段時間,且仍有疑慮下,其股價同樣遭投資人大幅修正。
三、NASDAQ上市之路已關?
面對NASDAQ指數下跌,網路公司股價表現大幅修正影響,尤其是第一波上市的華人網路公司跌幅驚人,更使得計劃藉由海外控股公司於NASDAQ掛牌集資的華人網路公司不得不更加審慎評估其上市計劃。

由於赴美掛牌上市具有一定的成本支出,然而面對網路公司股價表現不佳的事實,諸多網路公司的股價每股已跌破5美元,加上投資說明會中投資人對於網路公司獲利模式的疑慮仍未解除,許多即將掛牌的網路公司在考量掛牌後可能的股價表現後,斷然延後掛牌日期或是暫停上市,以維護股東權益。

不過亦有相關公司持不同意見,仍朝NASDAQ之路邁進,唯表示,由於目前美股整體大盤表現不佳,不是良好的掛牌時機,等美股表現趨穩之後,方開始進行相關掛牌事宜。
掛牌後股價普遍表現不佳,唯軟體例外

觀察華人網路公司的股價表現,無論是已上市或是尚未掛牌的,其股價於2000年初時為相對高點,而相對低點仍未確立。已上市交易的網路公司中,現今股價與其高點股價相較,跌幅高達70%以上比比皆是;而二類股市場自開市至今,股價跌破掛牌價的比比皆是,而關貿網路、資訊傳真股價甚是腰斬過半;台灣電信類股表現亦不佳,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股價亦低於掛牌價。

一、網路上市美夢醒,築夢踏實看基本
台北股市中,相對於美國股市的網路股,在二類股上路之前,只可算是網路概念股,而二類股中則以關貿網路、資訊傳真較符合網路股的標準。然而,以上兩家公司若是以目前股價與其掛牌價相較,已跌掉逾半的股價,表現相當慘烈。

雖然二類股的網路股表現不佳,不能全然推說是全球網路股回檔所造成,推究二類股的交易制度、整體市場氣氛環境,亦影響二類股網路股的表現。

而不僅台北股市如此,NASDAQ中更多的網路股股價更是持續探底,履創新低。而華文網站中的新浪網,中華網等,亦在5美元俱樂部中苦苦支撐,成交量持續萎縮,因此也造成網路泡沫化一說。

但是網路股中仍有相對抗跌於大盤的,分析其公司特色為:擁有基本獲利能力或是獲利模式已經確立為有效模式的公司,如雅虎等具有網路廣告收入的公司或是其他收益的公司。投資人雖未要求網路公司必須短期獲利,但是對於持續燒錢,卻未能創造有效獲利模式的網路公司,已感不耐。

美國NASDAQ市場中,一旦公司股價低於5美元,就很難獲專業投資人買進,易造成股票流通性的問題,更可能因此面臨下市的危險。可相對比照於台北股市雞蛋水餃股的渾稱。

二、軟體產業股價美,衛道訊連換股王
2000年相較於網路股普遍表現不佳的情況,軟體公司的表現可謂相當亮麗。由於台灣軟體公司已逐漸邁向成熟階段,於2000年上市上櫃的軟體公司已超過十家。

由於因軟體業具有有高毛利、低股本的特性,先後就有敦陽、衛道、訊連等多家軟體公司挑戰店頭市場股王寶座,形成「股王輪流當」的現象。其中訊連科技以承銷價188元掛牌,更是創下軟體公司的記錄。

不過,回顧過去,台灣第一波上市上櫃的軟體公司,如友立、資通、倚天、思源、皇統、第三波、普揚等公司,受到網路股一路走低的影響下,年中首先面臨股價腰斬的命運,到了年底更是隨大環境不景氣一路下滑,甚至調降財測,和新軟體上市股恰成對比。

而台股氣氛的持續低糜不振也讓準上市上櫃的軟體股卻步,一些原本計畫在2000年底前上市上櫃的軟體公司,都紛紛改變IPO計畫,在不缺現金的前提下,寧願採保守策略,將掛牌計畫改到明年,企圖「以拖待變」。

例如已拿到上櫃備查函的智冠科技,就二度延後上櫃時間,甚至一些成長中的新興軟體公司,更因增資失利或行情不佳,更因此打消了既定的IPO計畫,被視為台灣產業新星的軟體業者不禁大嘆「時不我予」。

三、電信上市變數多,不看股價看獲利
觀察台灣電信業者上市上櫃之路,可以發覺影響股價表現的變數相當多,雖然中華電信以及台灣大哥大上市以來的股價表現不佳,但是挾帶電信業本業豐厚的獲利能力,投資人不妨回歸基本面,短期雖然可能蒙受股價損失,但是仍深具長期投資價值。

分析中華電信由承銷價每股104上市至封關價84元,跌幅不小;而台灣大哥大亦在同業比價效應下,封關價為60元。由於中華電信仍有ADR海外釋股岸的待進行,因此交通部壓力仍大。

2000年度台灣上市公司中,堪稱變數最多、動態也最受人注目、影響市場最大的該屬中華電信的上市案,而台灣大哥大則為第一家民營電信上櫃公司。以上兩家電信公司,由於資本龐大,相對所佔指數權值亦相當大,對於大盤或櫃台指數影響重大。

中華電信由預備上市到公開抽籤等均為市場關切的焦點,尤其是電信產業股本龐大,所以一有增資集資的動作,對於資金市場的衝擊相當明顯,中華電信釋股案即是一例。中華電信第一波釋股時,財政部甚是為避免資金排擠效益,一度更改相關資金調度以及融資的規定。


至於相關電信服務業者的上市櫃時程,中華電信以及台灣大哥大電信雙雄已於去年九、十月上櫃上市;遠傳電信亦預計於今年第一季上櫃;而和信電訊則因為DoCoMo入股,因此原訂的上櫃時程可能延甸至年底。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