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台灣完成政黨輪替,新政府接棒成為台灣政治經濟科技人文總體發展的舵手。站在世紀交口,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在20世紀所獲得的成就,能否在21世紀順利轉型、茁壯,端看新舵手如何調整方向發揮領航實力。
這一年中,產學合作成為一個觀察重點。台灣亟需從資訊產品製造大國,轉變為知識、技術、設計與創意為主的網路科技應用大國,學界的研發能量能否轉化成產業發展的實力,即是競爭力所繫的重要環節。新政府科技政策搖擺不定,對高科技產業造成衝擊
標榜綠色矽島願景的新政府於5月20日上任,首先就演出肩負國家科技發展大任的行政院國科會主委,在5月19日才臨時敲定由翁政義出任的戲碼,似乎預告了新政府今年內科技政策不會有太穩定的表現。
隨後,總統府成立科技諮詢小組,該小組旋即「升格」為科技諮詢委員會,與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在使命、任務、功能上都引發外界「疊床架屋」的疑慮;雖然主委副總統呂秀蓮一再澄清絕無功能重複之虞,科技諮詢委員會有助於整合政府科技資源,仍使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的預算差點被立法院全數刪除。不過,20年老店資策會在年內重組,企圖擺脫與民爭利的形象,朝向「政府技術幕僚」轉型,倒是一個可望為新政府執行部份科技藍圖的角色。
在產業方面,新政府首任財經內閣曾提出大陸台商國安捐、高科技員工分紅配股按面值課稅等想法,遭科技業界嚴重反彈;而逐漸下調的半導體產業補助、取消高科技產業優惠等等作法,更讓業界人士感歎高科技業未受政府重視。
而西進風熾,新政府卻對戒急用忍政策要不要鬆綁猶疑不決;再加上股市一瀉千里,民心士氣、產業動能都備受考驗。包括中環、金寶、仁寶、錸德、明碁、華宇、聯電、廣達等資訊大廠,都停下了今年度計劃中的台灣擴廠計畫,舉頭觀望包括對岸中國在內的優惠投資設廠條件。
以整體氛圍看來,股市比今年最高點跌了大約一半,導至人民財富大縮水,資金投入新興高科技產業的意願自然也打了折扣。對於資訊科技產業來說,新政府上任的第一個半年,並不好過。
不過,循著國民黨政府時代即開始規劃的推動企業e化、鼓勵創投、促進網路產業、開展知識經濟等方向,倒是漸漸有點成績。知識經濟站上「國家會議」舞台,儼然成為我國未來競爭力之所繫;重新審視的「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中,幸而容納了網路軟體及網路服務業,可享租稅優惠;財政部放寬了創投業可投資產業範圍,網路業已納入合法標的。鼓勵中小企業e化也一直在進行,終於為中小企業導入電子商務,規畫了五年計劃並提撥了經費。學生創業風潮前仆後繼
拜網路仍是一片混沌所賜,擁有網路新技術與新創意成為許多人所認為的創業絕佳機會,並造就了一波波的創業風潮。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資訊科技,一方面由於一個網站或技術的形成,並不需要花費太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創投與企業集團為跟上網路潮流,無法置外於網路產業,投入網路的資金亦源源不絕。
因此,擁有技術背景與專業知識的在學學生,往往在指導教授的帶領下,輕易地由創投或企業集團取得創業資金,並在1999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間引起一股學生創業熱潮。
這些學生通常在擁有某種特定的網路技術時,便開始尋找創業機會,最常見的創業模式是由指導教授代為向外尋求資金,此外,創業育成中心業務的興起,也提供學生另一創業管道。
而在去年(1999年)至今年(2000年)間,針對學子的創業大賽也逐一開辦,如研華文教基金會在1999年所推出的「TIC100科技創新競賽」,中原大學於2000年舉辦的「搶救董事長」創業競賽,以及成功大學2000年所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大專生創業挑戰賽」等。
不過,這股學生創業熱潮也在美國那斯達克股市網路股大肆下滑時趨緩,且有許多創業網站也一一殞落,但並沒有人調查到底有多少學生的創業夢想在此時破碎。對學生而言,這不過是一個創業的經驗,創業失敗了,可以再回學校充實自己,並期望在下一次的創業中可有更好的技巧,倒是這些期望協助學生創業能帶來利基的創投與企業集團可能是這波創業熱潮中唯一的受害者。學校教授以實驗室資源創業,多半低調進行
在被定義為知識經濟的現階段,知識成了最佳的利器。學校的教授以擁有足夠的技術與實驗室研發背景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因此,在這一波的資訊革命,教授創業的例子也層出不窮,廣為人知的像台大多媒體實驗室3位教授共同成立的訊連科技;研究聲控及連續語音輸入產品的聲碩科技,即是技術移轉自台大教授李琳山的研究;而以蓋世搜尋引擎(GAIS)為基礎發展網路產品的網擎資訊,是由中正大學教授吳昇所創辦。
這些教授所創辦的企業,由於已經發展至一定的規模,常常在媒體上曝光的結果,也使得這些教授的知名度大增,不過在企業發展的初期,教授多半低調進行,一方面是因為法令的限制,限制教授不得在外擔任執行者之類的職位,另一方面也為了避免學校內保守派教授的撻伐。
不過,也有些學校態度開放,支持教授以實驗室的研究資源及個人技術創業,例如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便鼓勵學校教授以技術進駐該校的育成中心,但仍呼籲教授應以教學為重,行有餘力,便可協助台灣產業發展。
不過,私立大學由於自籌經費的比例偏高,且受法令限制較少,目前也有由學校出面開設公司的例子,如朝陽大學的「億網科技」,其中亦由教授出任公司總經理。其它如逢甲大學等私立學校,也有計劃籌備自設公司。
事實上,資訊相關科技的教授開設公司的例子已不勝枚舉,多半是以實驗室所研發的技術作為發展基礎,而且教授間來往密切,一家由教授所創辦的公司,多半擁有多位教授級顧問,公司內居重要職務者也以自己的門生為主。教授創業雖已發展至此,但跳出學術圈真正投入產業界的教授仍數少數,原因包括學校教職穩定、可利用學校實驗室繼續研發新技術等。產學合作在台灣的限制
新一代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問題包括人才的缺乏以及創新技術的研發等,而資訊產業對於上述兩項需求,皆往學校裡頭尋找協助,一方面請學校代訓人才,另一方面也希望可借用教授技術進行研發,或直接移轉教授的研究成果。
在台灣有多所大學在與產業進行產學合作是出了名的,如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這些學校與產業的互動密切,交大及清大適處新竹科學園區腹地,與園區廠商更是來往密切。當然,除上述3所學校外,台灣的公私立大學多少皆承接了產業的產學合作計劃。
產學合作雖然如此盛行,但真正達到雙方皆滿意的比例卻不高,曾有教授指出,學校的研究多半僅達到Prototype(原型)就停止了,不過產業卻希望教授可以研發出直接可應用的技術或商品。該位教授認為,學校是以新一代技術的研發為主,沒有太多的人力與時間替廠商服務到商品出爐。
另一項常被教授詬病的是,產業的技術人員素質不夠,當實驗室已經研發出某項可用的技術時,產業卻無法承接該項技術,包括維護或機制的更新,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他們便必須協助企業更新或處理一些設定的小問題。不過,對於此一議題,有一解法辦法便是當初研究是項技術的研究生,直接至該企業任職,繼續維護機制的運作。
另有教授明白指出,他們不想成為企業的加工廠,太過於瑣碎的事是大部份的教授皆不想接觸的。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4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