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台灣網際網路市場不若1999年的熱鬧,引信是美Nasdaq指數在4月14日時大跌355點,創下有史以來單日最大跌幅,媒體、分析師並指出,網路公司沒有獲利,網路股的股價過高,自此美許多網路公司的身價一路滑落,連帶影響華文網路股。

股價表現不理想,不但使得原本打算赴美掛牌的網路公司打消計畫,為朝獲利目標邁進,市場擴張動作也轉趨保守,以免成本過高延滯了獲利的時程。不過,千禧年網際網路市場還是有幾件對整個產業發展意義深遠的事件。Yahoo!百分百併購奇摩,為網路史金額最大合併案

首先是在入口網站的發展上,出現了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合併案─11月9日,Yahoo!宣佈以股權交換方式買下了台灣第一個商業化經營的奇摩站(Kimo),百分之百取得其經營權與所有權。

這是Yahoo!在台的第二宗投資案(第一椿是在6月時,取得中時網科5%的股權),也顯示Yahho!在台本土經營、搶第一的決心。對奇摩站來說更多了學習國際企業經營、拓展國際市場的資源。

網站必需著眼全球發展,但服務與內容仍具濃厚本土性,從營收、使用者數量來看,2000年台灣搶手的入口網站仍是在地經營者─網路家庭(PChome Online)與奇摩站,縱使品牌享譽國際又夾帶大量資金的Yahoo!、微軟MSN等外商公司,在台發展仍不免碰得一鼻子灰。

在美國擁有超過150項服務的Yahoo!,進軍台灣兩年,分公司員工規模達40多人,完成30項中文化服務,其中大部份的中文化是在2000年完成,但在服務與內容本土化程度上還是不敵在地業者。

為了搶下台灣市場,11月9日,Yahoo!創辦人楊致遠親自來台宣佈,百分之百併購奇摩站,雙方並於當日簽約。Yahoo!與奇摩開曼公司以換股方式合併,Yahoo!發行225萬普通股取得奇摩站所有權與經營權,以Yahoo!8日的收盤價65美元計算,合併案金額高達1.46億美元(約46億台幣),雅虎與奇摩站的換股比例為1比24。

合併的理由,楊致遠指出是為了發展台灣市場,奇摩站最大股東精業集團董事長黃宗仁則說,是為了幫股東創造最大利潤,而以簽約當天Yahoo!的股價計算,賣掉奇摩後,精業子公司、Kimo.com的母公司精誠資訊至少可賺33億新台幣,賺了10.5倍,相當於12個精誠資本額。

雖然Yahoo!股價與當時相較,已接近腰斬,但收購奇摩的金額仍創下台灣網路公司合併案的記錄。至於合併後,是否能發揮一加一等於二、甚至大於二的效益,且會對台灣網路市場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則要視雙方品牌、服務、團隊、經營理念的整合程度而定。發展大中華市場在2000年具體展現

網路業者喊了許久的大中華市場,在2000年也有具體展現。蕃薯藤、奇摩站與網路家庭都分別在大陸、香港有所動作。

蕃薯藤選擇以電子商務進入大陸,早於1999年底在上海與當地的賽博數碼公司合資成立「CyberMart」實體3C賣場,目前已在上海、重慶、安徵合肥、武漢等地設立據點。另外也於今年在大陸以直接買下經營高科技網路事業公司的方式,設立子公司。

奇摩站則於2000年10月6日成立香港分站,並以分類查詢服務切入香港市場。奇摩站總裁盧大為認為,香港的廣告市場比台灣還蓬勃,同時也是進軍大陸的跳板,因此相當重視,而在香港主打分類目錄查詢服務,並希望與當地各入口網站合作。而與Yahoo!合併後,奇摩站的國際化資源也將更形豐富。

網路家庭則在Yahoo!與奇摩站合併後,選擇以Newsleter發送平台ePaper做為進入大中華市場的開端,並先從香港發展。目前打算以新台幣6000萬元轉投資成立「ePaper Cayman」公司,再由ePaper開曼成立香港網路家庭分公司。入口網站營收模式朝多元化方向

在投資人不斷要求獲利的前提下,2000年各家業者在網路廣告之外都積極開發新的收入,希望在創造了網頁瀏覽率(Pageview)、會員數之後,再將入口網站的發展帶向新的高峰。

普遍來說,電子商務是各家業者積極角逐的戰場,不過策略運用卻有所不同,網路家庭朝B2C方向,且以利基型產品為主,凡是不涉及物流配送,且交易行為在搬上網路後會更方便的產品或服務,都是發展重點。目前上線的服務有雜誌訂閱、撥接時數的銷售。

蕃薯藤、雅虎台灣也以B2C為重點,前者在台灣經營賣蕃天購物網,並在大陸投資實體3C賣場CyberMart,後者也移植美國Yahoo!的平台,在台建構了「Yahoo!Shopping」。新浪網則較偏重B2B,希望從技術提供者的角度切入電子商務,打算發展通訊、旅遊平台,已與震旦行、洋洋等9大旅行社合作,共築技術平台。

奇摩站的電子商務策略則與各家不同,稱做「KEEP」(Kimo E-commerce Enabling Program),主要以網站聚集人潮的優勢,透過連結、贊助或活動方式,為商家導入流量,並以每月收取固定「上架費」做為營收來源,目前已爭取旅遊、手機、書店等5家業者進駐。

除了電子商務之外,業者也開拓其他收入來源,像蕃薯藤明年就打算增加ASP的業務,希望ASP、電子商務與廣告的營收比例達25%、25%、50%。網路家庭也爭取到網域名稱的代理權,運用擁有60多萬免費個人網頁的優勢,在線上接受網域名稱申請、付費轉址服務。

而奇摩站與Yahoo!合併後,盧大為表示,將藉著美國Yahoo!的優勢,明年營收會開發行動通訊、寬頻與金融服務。第一家綜合華文網路原生報明日報誕生

入口網站的發展產生了有史以來最大金額的購併案,媒體網站也有重大變化,這個市場一向以中時電子報為首,在1999年9月聯合新聞網加入後,短期內仍無法憾動中時電子報在華文網路媒體的地位,但今年2月15日,明日報以第一家綜合性華文網路原生報的姿態出現,強調所有的工作流程、內容呈現都是為網路特性而設計,並強打即時新聞服務。

做為網路原生報,少了印刷、紙張與通路成本,明日報登記資本額為新台幣1億4千萬元,預計第一年募集新台幣1億元,沒想到市場反應超乎預期,在成立之初實收資金達1億7千萬元。其股東結構網路家庭與新新聞各持股20%,員工擁有30%股份,由網路家庭成立的創投基金投資10%,其餘20%則開放其他法人認購。

而開站之初,明日報強調以200位記者的人力,每天提供1000則中外新聞,一天發送3次Newsletter,預計第一年爭取到100萬名訂戶,廣告營收達9000萬元。由於人力成本的負擔大,外界產生諸多不利於明日報的傳言,但總編輯陳裕鑫指出,明日報每月都維持1500萬元的開銷,每月的經營成本都控制在2000萬元,這些支出在預期之中。

在實際營收上,明日報廣告收入每月已達400萬元,1年保守估計可有5、6千萬元的收入,時逢網路股看淡之際,陳裕鑫認為,剛成立的網路公司第一年就能創造6000萬元的營收,也是因為明日報規模大才能有此成績。

在網站表現上,明日報每天的Pageview平均約160至180萬頁,且由於定位為「News Portal」,也致力開發多項服務,像網路議會、連署台、出版台、個人新聞台、數位剪報室等。這些服務佔每天Pageview的四分之一。

而明日報的出現,由於即時新聞的推出,對從傳統媒體轉戰網路的中時電子報、聯合新聞網也產生壓力,兩大報也以實質的獎金鼓勵記者發佈即時新聞。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