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為歐洲第一大海港,也是亞洲貨物航運到歐洲的重要轉運站。面對日益漸增的需求,鹿特丹港聯手IBM力求數位轉型,成為全球最智慧的港口。

鹿特丹港為歐洲第一大海港,也是亞洲貨物航運到歐洲的重要轉運站。面對日益漸增的需求,鹿特丹港聯手IBM力求數位轉型,成為全球最智慧的港口。

圖片來源: 

鹿特丹港

幾個世紀以來,鹿特丹港一直是歐洲貨物海運的中心;而在世界地球村的今天,鹿特丹港也是亞洲貨物到達歐洲最重要的轉運港。近日,鹿特丹港宣布,要引進IBM IoT技術和雲端平臺,希望將鹿特丹港改造成全世界最智慧化的港口。

歐洲最大的港口非鹿特丹港莫屬,每年約有4億6100萬噸貨物、14萬艘貨船進出。鹿特丹港智慧基礎架構IoT業務顧問Vincent Campfens坦言,過去大多仰賴靠傳統的無線電和雷達,來引導這麼多的船隻入港,但這些曾是最新的技術,已經趕不上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鹿特丹港需要數位轉型。

鹿特丹港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港內航運連網」(connected shipping)。就像無人駕駛車一樣,讓入港船隻可以自動航行在港內水道,不需像過去那樣得領航船和引水人的指揮,才能入港,停泊船隻可以彼此能連網溝通,來避免互撞。不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鹿特丹得先完成多項數位轉型計畫。

首先,港口岸邊要數位化,鹿特丹港方已在鹿特丹市到北海一段長達42公里沿岸、不論是陸地或海下都安裝了IoT感測器,連港口的碼頭駁岸、繫泊柱和道路都有。這些感測器會蒐集各式各樣的資料流(data streams),包括潮汐與潮流的水氣濕度(hydro)和天氣氣象(meteo)資料、溫度、風速與風向、水位高度,以及泊位的可用性和能見度等。

透過這些IoT蒐集來的大數據,可以用來協助港務人員決策,縮短港務處理時間,比如給出船隻進港和裝船卸貨的最佳時間點等。鹿特丹港進一步從四大方向來說明:

建立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為連網航運做準備

Vincent Campfens指出,港方借助IBM的IoT技術來建立鹿特丹港的數位分身,希望能準確地涵蓋鹿特丹港的所有資料來源,包括港口船隻動態、基礎設施、天氣、地理和水深資料等。

數位分身的資料也可用來模擬各種可能的情境,讓相關人員了解如何更有效率地安排船務。因為鹿特丹港每年有十幾萬艘船隻進出,光是安排停泊位置,就得花上幾個小時;但數位分身能讓港務人員同時檢視各方資訊來考慮船隻的停泊,Vincent Campfens估計,每天可以減少8萬美元維運費用,也可以讓船隻少等一小時。

水文及天氣預測

除了用來建立數位分身,鹿特丹港也開始結合IoT、AI和第三方的智慧天氣資料(smart weather data),如,來量測各種關鍵統計數據,例如預設可用的泊位數。簡單來說,準確的水文和天候資料,可以幫助船公司決定入港的最佳時間。

IBM旗下天氣公司提供準確的天氣資料,這些資料,如氣溫、風速、(相對)濕度、水位和潮汐潮流等資料,能讓港務人員更精準地預測每一天的能見度,來計算船隻離港,全港淨空船隻的程度。此外,透過海水和風速和風向的預測,港方也能判定船隻是否能順利入港。

船型3D列印

另外,鹿特丹港和30家合作伙伴聯手,成立了一間3D列印實驗室來進行研發,稱為RAMLAB(Rotterdam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AB)。這間3D列印實驗室可以為海港和船公司用更便宜的成本,打造工業用船舶零件,這也是這個領域的第一間3D列印實驗室。甚至利用了IBM認知IoT技術,以機器手臂,逐層疊銲出高品質的金屬螺旋槳等。

一般來說,傳統製造某個船舶零件得花上6到8個禮拜,但3D列印實驗室能在200個小時內完成,可以節省許多時間,讓零件製造更快速。

數位海豚(Digital Dolphins)

最後一項鹿特丹港的IoT應用是數位海豚計畫。什麼是數位海豚?並不是要打造出一支機器海豚,而是結合智慧化的碼頭駁岸,和內建感測器的浮標,來協助船與船之間的貨物轉移,過程中還能按時間序列蒐集下船隻狀態和周遭環境。這些數位海豚(浮標),將可以讓港務人員更了解靠泊碼頭的狀態和使用情況,對周遭水域和天氣狀況也有更多認識。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