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OpenStack基金會

去年臺灣OpenStack Day時,OpenStack基金會執行長Jonathan Bryce就曾預告,該基金會要廣邀業界夥伴,一同商討邊緣運算參考架構,解決廠商各自為政的窘境。而該基金會的邊緣運算工作小組,也在今年釋出了白皮書,讓開源社群、開發者在設計工具時,能依循該白皮書指引進行。

在近日,該基金會終於正式釋出第一個分散式邊緣雲專案StarlingX。該專案是以物聯網軟體廠商Wind River旗下的Titanium Cloud產品為基礎,目前Intel與Wind River已經開源釋出StarlingX。

Wind River產品管理暨策略副總裁Glenn Seiler表示,開發者可以直接將StarlingX的軟體打包檔,直接部署在邊緣環境,或者從中選擇建置邊緣雲所需要的軟體服務。目前該專案底層以Linux為基礎,綜合了Kubernetes、Ceph以及OpenStack的各個系統元件。雖然容器技術是當今顯學,不過為了擴大StarlingX的技術相容性,該專案可以一併管理容器、VM應用程式,並且支援裸機環境。

目前StarlingX專案中,除內含OpenStack既有的Cinder、Nova、Neutron等核心元件,還新增了專屬自己的5大系統服務。第一個系統服務是組態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透過該服務,使用者可以一次管理大批遠端節點的系統組態。同時,組態管理功能也搭配了OpenStack內建的儀表板工具Horzion GUI、命令程式列,藉此掌握CPU、GPU及記憶體資源。

第二個系統服務為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開發者可以自訂系統發布報警的條件,並且將重大的系統事件寫入Log紀錄,此功能所適用的對象,除了基礎架構結點之外,還包含VM、網路等虛擬化資源。

而第三項系統服務是主機管理(Host Management),該工具具備廠商中立(Vendor Neutral)的特點,系統維運人員可以透過REST API介面,管理主機的完整生命周期外,也可以自動偵測主機是否故障。同時,即時監控叢集的連線狀況、核心任務失敗率、資源使用情況,判定是否要啟動復原任務。

再者是服務管理(Service Management),透過多方通訊管道,防止叢集出現腦裂(Split-brain)現象發生,導致系統崩潰。最後則是軟體管理(Software Management),藉此系統服務,使用者可以確保從底層的Linux Kernel,到上層的OpenStack系統服務,都能部署正確的軟體更新。軟體管理模組支援了即時搬遷功能,如此一來,即使碰上不得已需要重開機的狀況,工作負載可以搬遷至其他節點運作,藉此達到營運不中斷的目標。

StarlingX社群已經開始著手打造容器即服務,要讓OpenStack既有的系統服務,能同時利用VM或容器格式交付,加強對異質環境的支援。同時,此專案也要支援多種發行版的Linux,讓邊緣雲的功能更為強大。

OpenStack基金會釋出第一個正式邊緣雲專案StarlingX,此圖為其架構圖。以Linux為底層架構,揉合Kubernetes、Ceph、Open vSwitch等開源專案外,上層還有OpenStack的各項系統服務可以直接使用。為了讓使用者選擇更多,該專案也同時相容VM、容器及裸機等環境。圖片來源:OpenStack基金會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