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出現對出版社有何影響?

以網路書店的部分來說,還看不到很好的發展前景。以台灣地狹人稠的地理環境,到實體書店買書並不是很難的事,逛實體書店已經成為休閒活動的一種。

不過,在實體書店林立、書籍出版的速度很快的情況下,書店普遍成為「新書書店」,每本書在書架上的生命越來越短。

也使得網路書店的立基點,只剩下折扣的提供、舊書展示、針對小眾服務的提供。



目前出版社對於電子書的關注程度日漸提高,時報對電子書的想法?

對於電子書的部分來說,則是將電子書的發展視為必然的趨勢。

一直以來,很多出版社大張旗鼓投入這個市場,相對的,時報對於這個領域一直默默的準備當中。對於電子書的看法也比較不一樣,會賦予與紙本書截然不同的概念。

時報從去年年底就展開全新的企劃,由多位知名作家參予,將以符合電子書可以連結以及加入多媒體應用等特性,設計出不同於紙本書的全新的作品,再以電子書的格式推出新書系。

新書系電子書原本預計在年底以前推出,但是在作者尚未將作品完成的情況下,勢必延遲。對於時報出版將悅讀網社群機制中所產生的內容集結成書,看好這樣出版方式成為新趨勢嗎?

基本上,這跟以報紙的專欄內容集結成書是一樣的,也許相較平面媒體,網路的門檻是比較低的。

一直以來,將在媒體發表過的文章集結成書這樣的方式,作者相對累積比較高的知名度以及基本的支持群,所以網路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式。身為第一家上櫃出版公司對於出版社的經營有什麼影響?

就編輯部而言,並未感受到這個部分。主要是時報上櫃的時間並不算長,在這1年多來,整體的經濟表現並不好,在投資意願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以至於其中的優劣無法顯現。

至於出版公司上市上櫃的僅有時報一例,主要在於出版產業整體產值並不高,一年600億的規模。可能比聯電、台機電兩家一年的產能加起來小,在產能以及獲利並不高的基礎下,出版公司是否該走上市上櫃這條路,很值得同業深思。鼓勵其他出版社也走上市櫃的路嗎?

這要出版社自己去評估,看本身是否具有這樣的條件。因為出版社必須付出很高的成本,讓作業流程合理化以及效率化,才能符合上市上櫃標準。時報在上櫃之後,經營上的壓力的確變大,出版社原本只需要對讀者負責,而現在也要對股東負責。

在出版社與股東所要求的未必相同、甚至造成衝突的情況下,出版方向也勢必做商業性的調整,並提出突破傳統、全新的運作模式。在出版產業獲利困難的現況下,是否能為投資者帶來投資報酬,也是出版社該思考的。
最近華文出版市場似乎成為顯學,時報對大陸市場的經營方式?

台灣本身的市場規模很小,讀書風氣也不是很盛行,競爭激烈的情形下,大家都想介入大陸這樣龐大的市場。雖然大陸政策尚未開放,還是可以透過「項目投資」的方式,進行與大陸出版社的交流以及合作案。

時報的策略是「城市移植」,以大陸的幾個生活水準跟台灣比較能夠相提並論的城市,像是上海、廣州、北京、成都等地的出版社合作,使得將台灣出版經驗移植到大陸的難度降低。

台灣現階段所擁有的優勢,在於管理的效率、選材的眼光以及整體行銷企劃的能力。不過,這樣的優勢只能維持兩年,大陸的出版業很快就能追上。以物流通路的建立為例,台灣地方小,要建立物流網絡並不困難,而大陸的物流環境就與台灣截然不同,很難將這部分經驗移植。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