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技術處為了加速台灣企業e化,今日(7/16)特別以「台灣產業全球化之IT應用策略佈局」為題展開論談,認為台灣企業的全球化,不但要具備國際觀,同時還要能本土化。
應邀來台演講的顧能(Gartner)集團全球資深副總裁Bob Hayward表示,全球未來的發展趨勢中,「Think global,act local」將是重要的一環,像星巴克(Starbucks)就是最佳例證。台灣全球化,必須先瞭解全球發展趨勢
資策會董事長黃河明認為,台灣企業要做到全球化,必須先對全球趨勢產生瞭解,之後再依「強化優點」與「彌補缺點」進行重整,以台灣而言,過去的製造與資訊化是優點,企業可以依此再發揮,而品牌、行銷本來就不是專長,因此要更新思考的方向走出國際形象。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認為,過去提及企業e化時,往往會遇到許多的難處,站在政府的立場,自然希望台灣106萬家的中小企業都能e化,但是以1家大企業而言,影響力能褲散到50-60家就不錯了,再加上e化環節的複雜度,因此實際影響的效益可說不夠明顯。
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林坤禧表示,企業的e化必須具備3個條件,第一是企業的執行長要瞭解IT所扮演的角色;其次則是客戶導向,這部份是最難的門檻,因為一般企業僅是單方的認為客戶需要什麼,但是卻從來沒有從客戶的經驗中獲知;第三則是不斷的創新與研發。差異化與拉大距離是價值與競爭力所在
林坤禧引用趨勢大師Michael Porter的話,「企業競爭力來自必要條件加充分條件」,企業的價值來自於差異化與拉大距離,以此標準評估,競爭優勢並非絕對,而是以「比較」的方式勝出,也就是說,當別人做不到或落後時,更可顯示出另一家企業的競爭力與價值高低。
在競爭力方面,林坤禧認為有3個要素,第一是具有創造力的客戶關係、服務,這在星巴克(Starbucks)的全球化最為明顯,當咖啡本身沒有太多差異化時,便以環境、氣氛等附加條件增加價值;第二是利用e化來提升企業的脈搏,當脈搏加快時,代表了行動也會同時加速,這在網路時代中尤其重要,因為從歷史看來,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人被拉下馬來。
第三則是企業必須具備因應景氣循環的能力,過去的景氣循環相當固定,但現在的循環卻是不穩定的大起大落,也就是說週期性不見了,企業必須有因應景氣的能力才能過關存活。從Know「How」發展到Know「Why」
黃河明認為,企業不論是內部的e化或是外部的國際化,不僅要Know「How」,同時還要Know「Why」,也就是過去台灣企業在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中僅能做到末端的部份,最源頭的技術或標準並無法掌握,Know「Why」就是拿下產品週期、產業鏈中比較前端的部份。
黃河明表示,台灣可以利用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度,做為未來產業發展「差異化」的思考,如此一來,台灣就可以具備不一樣的機會、思考更細緻,同時需要引進技術、資金與人才,為了引進人才達到Know「Why」,資策會已展開作業,計劃在3年內導入10萬名IT人才。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4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