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什麼樣的因素造成全球儲存市場的成長?
事實上,促成全球儲存市場的蓬勃有很多的因素,這包括了影音檔案的增加、e-Mail信箱、企業內的企業資源規劃(ERP)、客戶關係管理(CRM)等數位系統的增加、在網路上的資料倉儲以及各種資料的拷貝版本等,另外,例如儲存設備與伺服器間的關聯性格,也使跟隨著伺服設備的儲存一併增加了儲存的容量,多種因素的交互下使全球儲存市場逐漸升溫。你是不是可以就各主要廠商的排名為我們解讀中間的意義?
IDC對於主要儲存廠商的排名有一定的評估方法,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的儲存廠商也開發伺服器的產品,我比較願意由外接式的儲存設備進行評估,一旦有廠商將內建在伺服器的儲存設備也一併列入,這樣的數據是比較不客觀的。如果我們就2000年亞太區(不含日本)的外接式儲存設備廠商來看,一到五名的廠商分別為EMC、IBM、Sun、Compaq、HP。
EMC在亞太區的佔有率就超越1/4,達到25.3%,IBM為16.8%,昇陽14.6%,Compaq佔11.8%,HP有8.9%佔有率,可以發現的是這些廠商皆是國際廠商,這其中牽涉到各家廠商的全球運作策略及地區性的佈建,在特殊的地區,各家廠商的經營策略也會有所不同。你認為儲存服務的發展性如何?
我假設這是在地區性或國家性所進行的服務。我想服務的部份是重要的,對1家想要進軍儲存市場的廠商而言,服務是關鍵的因素,依據過去的經驗,部份地區是透過經銷體系在當地進行儲存服務,但是我發現,1家積極運作的廠商將是長期累積成功的關鍵。這種服務包括銷售前的顧問服務、設定、售後的架構建置、維護等,而這些服務機制都非常重要。
如果提到日前正熱的儲存服務供應商(SSP;Storage Service Provider),我想有一個地方是大家一定想得到的,那就是網路資料中心(IDC;Internet Data Center),包括原廠、供應商、業務員等都會接觸這塊市場,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擁有數位資訊就等於擁有金錢,且「何處」決定了資訊的使用程度,對SSP來說,我想這是發展儲存商務模式最好的機會。如果將儲存分為SAN、NAS與DAS來看,它們之間的消長如何?
市場向網路儲存架構發展的速度將會非常快速,像儲存區域網路(SAN)與網路附加儲存(NAS)就是高速成長的網路儲存,但是不可否認的,跟隨著伺服器的直接附加儲存在企業的IT環境中運行了數年;而SAN與NAS的匯集也會逐漸出現,不過這需要依據使用者在模式及需求上需要採行什麼樣的模式,現在也有部份廠商開始推動SAN與NAS的整合。
另外,對於以光纖通道傳輸的SAN來說,雖然有多數的人將目光轉到企業既有網路上的Storage over IP,但是彼此間是會有消長的,但光纖通道並不會消失,因為光纖通道是產業的標準,到2003年之前,我們預計透過既有網路協定進行儲存的模式將會大量的被接受。
我也發現在離線的磁帶方面,每MB的單位價格也在下滑,這對於企業需要不斷備份、災難備援的需求大有幫助;如果就低階的產品來看,亞太區有很多的伺服器內建單一磁帶的機種,雖然它並不足以符合企業的大量需求,但是這種模式仍然是最普遍、最流行的。而中階市場的DLT仍有大多數的企業採用與支援,而LTO則會在2002-2005年間快速起飛。談談你就景氣現象看儲存產業的影響程度。
雖然全球的PC使用需求正在後退,但是儲存的需求還是相當的強勁,不過我們發現因為景氣的因素,企業在採購新增的儲存設備時會考慮到經濟的遲緩問題,多半會延後3-6個月,但儲存仍會是第一個採購的領域,種種跡象顯示儲存的重要性,因此能繼續不斷成長。
面對全球的景氣下滑,我建議在亞太區的中小企業必須要儘快的將總體持有成本降低,我想這對中小企業在重視儲存重要性有所幫助,同時也不會因為景氣的因素而裁減原定的儲存採購金額,在我所接觸的部份案例中,因廠商的組織重整而重組儲存資源,反而可以證實儲存的效益,尤其在這些企業消滅掉無法獲利的部門後,將更能突顯儲存帶來的效益。
我預計儲存事業將會持續的成長,雖然在某些市場中,經濟因素是一些重要的考量,尤其在2001年的下半年,我會密切的注意亞太區的儲存市場發展,但是我也希望儲存的需求並不會因此而縮短,同時儲存需求也將重新重獲市場,而儲存設備的採購需求也可以再活絡起來。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