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台灣資訊硬體產值第一位的筆記型電腦(NB),2001年上半年的產量與產值都出現負成長,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今日(8/9)表示,今年NB上、下半年的出貨比重約5比5,相較於以往的4比6,顯見下半年的NB成長緩慢。
MIC也預測,台灣筆記型電腦2000年佔全球比重為52.5%,但今年在日系廠商緊守訂單以及韓國廠商雙重因素的影響,台灣筆記型電腦佔全球的比重可能出現下滑,由52.5%降到52.1%。MIC預估2001年NB比重將下滑0.4%
根據MIC統計,2001年上半年筆記型電腦的出貨量為619.6萬台,若與2000年同期相較,總出貨量下滑4%,不過因為延續去年而來的庫存消化與降價因素的影響,第2季筆記型電腦的表現比第1季要來得好,隨著LCD價格下滑,NB最主要的價格影響力也大不如前。
筆記型電腦的產值則達到58.16億美元的規模,與2000年同期的70.03億美元相比,2001年上半年出現16.9%的負成長,MIC預估今年筆記型電腦的產量因為受到全球需求疲軟,因此成長有限,僅成長3%,而產值方面則會下滑11%,出貨單價比2000年下滑13.6%。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陳文棠指出,台灣筆記型電腦佔全球比重的最高點已經落在2000年,2001年因為各項因素的影響,台灣的比重將暫時下滑到52.1%,2002年更可能下滑到51.8%,距離去年MIC預測可望挑戰60%的門檻還有段差距,陳文棠說:「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日本訂單不釋放與韓國的競爭壓縮台灣
陳文棠認為,台灣筆記型電腦訂單主要來自歐美系廠商,這些所謂Top 10的歐美系廠商在釋放出代工訂單的時候,也會找尋台灣一線的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商,但是台灣的二線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商做什麼呢?陳文棠認為,商用NB的代工是二線NB代工廠商的門檻所在。
除了歐美系的廠商外,緊抱著筆記型電腦訂單的日系廠商也是壓縮台灣NB產業的原因之一,雖然單以NEC、東芝等廠商來看,對台灣的筆記型電腦訂單是增加的,但是原先預測應該要下放到台灣的富士通、SONY卻遲遲未來,使台灣在全球NB的出貨量上無法提升。
另一方面,台灣的競爭還來自同屬亞洲國家的南韓,與台灣方向不同的是,南韓廠商專攻超薄型的筆記型電腦機種,策略方向與日本廠商較為接近,因此南韓成為與台灣搶超薄型訂單的最大競爭者,例如IBM、康柏的超薄型機種就轉往韓國,相對壓縮到台商的空間。台灣NB廠大批西進中國的時機未出現
由於筆記型電腦是台灣政府保護的資訊產品,因此限制境外生產的法令也較多,雖然廣達在中國的廠房號稱可以每個月出貨5萬台,不過陳文棠指出,台灣全年筆記型電腦的境外生產應該不會超過60萬台,但因為今年可能放寬法令,因此境外生產的比重也會相對提升。
陳文棠認為人力成本低廉的中國應該是境外生產首選之地,台商之前的西移都不算大量西進,只能算是尋覓廠房與建置,一旦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快速起飛,台商西進中國的腳步也會加快,「台灣NB廠商不去則已,否則一定是一掛,但現在能見度並不高」,陳文棠說。
熱門新聞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19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