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新聞(0312~0415)
iChef Google我的商家 Line官方帳號
夜市攤販更容易開通Google商家資訊了!iChef讓用戶從POS後臺就能快速申請為Google認可商家
客戶數超過8,000家的雲端POS供應商iChef,近期宣布與Google整合,讓商家用戶可以透過iChef後臺直接開通「我的商家」(Google My Business,GMB),透過較簡易的方式來申請加入GMB。這項功能更主打小型商家來推廣,要讓夜市的小攤販都有機會在Google搜尋的到。
GMB,就是Google在搜尋頁面第一位陳列店家資訊的功能,當今許多消費者,都會從Google快速搜尋店家資訊,來得知店家的評分、地址、營業時間、電話、菜單,甚至能直接點餐。但在過去,店家要自行向Google申請成為GMB,有一定的門檻,因為Google為了確認商家為該地址的擁有者,會寄送明信片、驗證碼的方式來確認。而iChef這項新功能,就是要降低用戶申請門檻,使店家更容易成為GMB的一員。
不僅如此,iChef也整合Line官方帳號,除了讓店家自建官方帳號,也可以更完整的蒐集消費者從Google或Line官方帳號進行點餐的線上點餐行為,還能在POS後臺進行分眾,再針對特定群眾以簡訊或Line管道推播消息。
AI獨角獸 Appier 日本上市
臺灣第一家AI獨角獸正式在日本股市掛牌,Appier今年將整合4大行銷SaaS產品線加速開拓國際市場
臺灣第一家AI獨角獸新創Appier(沛星互動科技)於3月30日在日本東京證交所Mothers創業板正式掛牌上市,第一天收盤股價1,900日圓,整體股價總值達到約1,897億日圓,相當於臺幣489億元。
Appier全球多國設有17個據點,累積至今已有800多家企業用戶,主要提供AI SaaS服務,旗下四大AI行銷產品線,包括用戶獲取、用戶多通路互動、透過AI預測購買意圖轉換用戶、透過自動化ML來建立用戶輪廓的資料科學平臺等。今年產品目標,則是要從現有資料流互相串接方式,整合旗下四大行銷AI服務到單一平臺介面中。
Appier是繼趨勢科技在2000年日本東京證交所掛牌交易後,數十年來,第二家同樣在日本東京證交所掛牌的臺灣軟體公司。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直言,在日本上市的原因,除了因為Appier的顧客以日本企業居多之外,也因日本資本市場更看重SaaS服務和軟體公司的價值。(詳全文)
Awoo 商品理解 顧客意圖分析
看準日本10倍大電商市場,臺灣Martech新創也要力拼到日本東證上市
臺灣AI新創Appier成功在日本東證上市後,也帶動更多臺灣新創赴日上市的信心。例如另一家Martech新創Awoo創辦人林思吾透露,要力拼在日本東京證交所掛牌上市。
Awoo三年前開始進軍日本,已經在日本EC市場取得不錯的成績,不只與獲3,680萬美元募資的MarTech領頭羊Repro結盟,去年Q4發表的新產品更已獲得十多家日本企業採用,其中還包括日本大型連鎖服飾集團思夢樂。Awoo創辦人林思吾指出,日本電商市場規模是臺灣的10倍之大,且因日本的實體購物體驗佳,電商的滲透率反而比臺灣更低,對Martech業者來說,龐大的市場潛力就是發展成為獨角獸的機會。
去年底新推出的商品推薦解決方案,林思吾表示,正是將實體店面常見的商品推薦方式,設計為線上商品推薦機制,比如超級推銷員看見顧客手上的不同產品,就能根據商品共同特徵來推薦其他相似商品,Awoo採取同樣的作法,透過商品理解結合顧客行為意圖偵測的技術,比對顧客點選的商品特徵、推測顧客意圖,再即時推薦相似特徵的商品品項。
林思吾更進一步解釋,這種推薦做法,需要經過多次特徵抽取與驗證的過程。首先,需要進行特徵工程,將每一項商品,利用NLP與電腦視覺技術,來抽取其圖片或文字的特徵,其細緻程度更可達每件商品抽取20~30個特徵,才能進行標籤與分類;其次,再透過臉書、Google來搜尋,蒐集網路上對於這些商品的討論,從中抽取其隱性特徵,比如該產品因特性女星穿戴過而備受討論,該女星就可能被抽取成為特徵,又或是該商品適合在哪些場合穿戴、整體來看屬於哪種風格服飾,都屬於隱性特徵的範疇。也會搭配AI工程師進行抽樣檢查特徵抽取精準度,還會用實際電商平臺的用戶行為來驗證產品推薦成效。
行動貝果 8ndpoint 廣告成效分析
臉書廣告是不是沒效繼續燒錢?新AI工具能通知你
以開發AutoML平臺服務起家的行動貝果最近推出產業型AI平臺8ndpoint,先推出可通吃臉書、Google廣告的績效預警功能,企業匯入自家廣告資料後可自動建模、分析廣告成效,也能自動預警無效廣告,同時給出影響廣告成效的變數報告。這項服務,是8ndpoint推出的第一項服務,企業完成設定後,系統會透過API爬梳企業品牌的臉書、Google廣告後臺資料,包括受眾、觸及率等上百項參數,企業也可手動匯入自家資料,一起用來建模。
接著,內建模型會透過這些資料,來預測分析,產出模型解釋性圖表,提供廣告成效建議,比如哪些廣告是無效、該停損的,也會列出影響成效的變數,讓用戶用來優化廣告。行動貝果創辦人暨執行長鍾哲民表示,這個功能背後的AI模型,是用了1,000多個Google廣告訓練而成,累積了相當於100萬天的廣告分析經驗,系統會以這個經驗為基準,來提供廣告建議。(詳全文)
敏捷式行銷方法 年度報告
年度敏捷行銷報告出爐,疫情加速行銷人員導入敏捷,工作完成滿意度更甚傳統作法
美國一家提供敏捷行銷顧問服務公司AgileSherpas,連續第4年發布了年度敏捷行銷報告(Agile Marketing Report),這份報告是與全球市場研調機構Forrester共同發布,共調查了580位企業行銷人員如何在行銷領域採用敏捷方法(Agile)。
報告指出,相較去年,今年自認採用了敏捷方法的行銷人員增加了10%,來到51%,這個數字的提升,一部分可以歸咎於疫情帶來的轉變,因為有38%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加速了他們導入敏捷的計畫,而尚未導入敏捷的133位受訪者中,更有93%預計在一年內導入。
AgileSherpas也設計了相關問題,讓受訪者除了主觀認定是否導入敏捷,也能透過實際執行面的做法來檢視其敏捷成熟度。比如讓受訪者選擇多久調整一次年度計畫,選擇每季到每月調整一次的受訪者為最大宗,有39%,每季調整一次的占26%、每6~8周調整一次則有15%;或是讓受訪者選擇實際採用了哪些敏捷作法,調查就顯示有近6成的受訪者,都實踐了敏捷開發中的衝刺/迭代計畫(Sprint/iteration planning)、每日站會,也有約4成5的受訪者,實踐了衝刺/迭代審查(Sprint/iteration review)、數位看板(Kanban board)等作法。
另一項有趣的統計,則是讓分屬敏捷採用者、傳統方法採用者(嚴謹的訂定計畫並盡量遵守)、臨時性計畫者(Ad hoc)(沒有長期計畫也沒有完整定義工作方法)的行銷人員,分別填寫對於工作完成方式的滿意度。這項調查發現,採用傳統方法而感到非常滿意的占比有21%,在三種工作方法中比例最高,但若將滿意的選項也納入,採用敏捷方法的占比最高,達到67%;採用Ad hoc方法而感到非常滿意及滿意的比例,則僅有21%。(詳全文)
Brave 移除FLoC 危害隱私
隱私瀏覽器Brave移除Google力推的FLoC追蹤機制,更呼籲所有網站關閉FLoC
繼電子前線基金會之後,隱私瀏覽器Brave也在4月12日批評Google提出的「群組聯合學習」(FLoC)廣告追蹤機制,宣布將移除Brave瀏覽器中的FLoC,也呼籲各大網站關閉FLoC,抨擊FLoC是以保護隱私為幌子,卻從根本危害了用戶隱私。
Google今年1月發表FLoC,它具備數千種隊列(Cohort),代表著最近擁有類似瀏覽歷史紀錄的數千個瀏覽器,使用者瀏覽器可根據FLoC模型來判斷自己屬於哪個隊列,而廣告主與出版商則可利用使用者所屬的隊列來投放關聯式廣告,Google認為這個將使用者分門別類的FLoC,不會揭露個別使用者資訊,來強化隱私,也於3月底在Chrome 89及特定市場展開廣告測試。
不過,不少人不認同Google說法。Brave認為,FLoC的設計直接侵犯了使用者隱私,它分享使用者的瀏覽行為予網站及廣告主,而這些資訊原本是無法被存取,也是現代瀏覽器無法提供的。Brave還抨擊,Google宣稱FLoC是個比Cookie還隱私的作法,但這是個誤導民眾的說法,因為任何使用者的資料都不應該在未經用戶同意下被歸類與分享,Google認為沒有跨站追蹤的行為就叫隱私,這是完全錯誤的。(詳全文)
蘋果 App追蹤透明度政策
蘋果傳已開始拒絕未遵守隱私政策的App上架
蘋果在去年9月首度宣布App追蹤透明度政策(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ATT),要求App Store上架的iOS App,必須停止蒐集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資訊,在第一次啟動時,也要跳出明顯的視窗告知用戶會蒐集哪些個資、如何使用這些個資追蹤用戶,用戶則可按鍵選擇允許或拒絕App追蹤。這項政策後來延遲到今年春天iOS 14最新更新版實施,但是詳細時程一直未公告。
不過,儘管這項政策尚未施行,不過,美國媒體批露,從4月1日起,已有多家App業者反映遭蘋果駁回App Store上架申請,可能有5萬個App已受到影響。一家法國交通App業者表示,他們遭駁回的理由是App SDK內有裝置指紋ID。另一家遊戲App廠商則是因為所用演算法,會將裝置及使用資料,轉換成可追蹤用戶的獨特識別碼。(詳全文)
更多Martech動態
1.美司法部有意調查Google隱私沙箱計畫是否違反市場競爭(詳全文)
2.兩廳院全新售票系統4月正式啟用,要作為臺灣藝文消費大數據庫(詳全文)
責任編輯/翁芊儒
攝影/翁芊儒
圖片來源/iChef、AgileSherpas、Brave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21年4月
熱門新聞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