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公有雲儲存與新興儲存產品的競爭,傳統外接儲存陣列領域,近年來發生了不少變化,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便是中階(Mid-Range)儲存陣列的「高階化」風潮,不僅模糊了中階與高階(High-End)儲存陣列的界線,也動搖了儲存市場長久以來的產品區分標準,以及產品線定位,讓我們必須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外接儲存陣列產品。

中階儲存的「高階化」風潮

以往中階儲存陣列,與高階儲存陣列之間,彼此涇渭分明,無論效能、擴展性、可用性、還是軟體功能,都存在著很大差距,因而針對的應用環境也截然不同。

但過去兩年來問世的新一代中階儲存陣列,普遍應用了新型處理器與儲存媒體,從而大幅提高了效能規格;另一方面,部分高階儲存陣列產品,為了追求低延遲性能,引進了全NVMe架構,但連帶也犧牲了擴展性。

這樣的發展,也形成了2個新現象,首先,中階儲存陣列的高階款式,效能已經達到同時代高階產品的入門機型水準;其次,高階儲存陣列的擴展能力,往往還低於中階儲存陣列產品。如此一來,也模糊了中階與高階儲存陣列產品線的界線。

以儲存業界龍頭Dell的產品線為例,2016年推出的中階儲存陣列Unity系列,效能是30萬IOPS等級,擴展能力高達1,000臺磁碟;而同時期的高階儲存陣列VMAX 3與VMAX AF系列,效能則是從100萬IOPS起跳,最高達670萬IOPS,擴展能力則達5,760臺磁碟,兩個產品線的規格差距十分明顯。

不過,中階儲存產品的規格進步非常迅速,例如,Dell於2019年推出的Unity XT,效能便已達到40萬到70萬IOPS,而2020年推出的PowerStore又比Unity XT快了7倍,也就是至少200萬IOPS等級。其他廠商的新款中階儲存產品,還宣稱擁有更高的效能規格,如IBM FlashSystem 9200有120萬到450萬IOPS,Hitachi Vantara的VSP E990更達到580萬IOPS。

前述新一代中階儲存產品的規格,都已達到高階儲存陣列的門檻。如Dell於2018年推出的PowerMax系列,效能規格是從170萬IOPS起跳。另一方面,PowerMax系列的擴展性反而有所限縮,最高只達288臺,只略高於中階PowerStore系列的96臺,但遠低於UnityXT系列的1500臺磁碟規格。

這樣的趨勢也顯示,當前中階與高階儲存陣列產品的發展方向已經有了轉變,連帶的,以往的產品位階區分也不再有效。

 

傳統產品位階區分標準已經失效

長久以來,在儲存陣列產品領域中,高階儲存陣列產品意謂著擁有最高等級的I/O效能、擴展性與可用性,以及最完整資料服務功能,因而也是承載高效能、大容量與關鍵業務儲存應用的首選。

而中階儲存陣列,則提供了介於高階與入門級(Entry-Level)產品之間的通用應用選擇,效能、擴展性與資料服務功能完整性都不如高階產品,但建置與管理遠比高階產品簡便;價格也不如入門級產品低廉,然而,可用性、管理機制與資料服務功能都更為完整。

但是到了今日,前述的產品區分標準已不再有效,中階產品的效能已經達到以往高階產品的門檻,中階產品的頂級機型,已能參與效能取向環境的競爭。另一方面,新一代高階產品已將重心放在追求低延遲與高可用性,而不再聚焦於擴展性,對於需要這方面特性的用戶來說,這些新型高階產品不再是合適選擇。

雖然當前仍有部分高階儲存陣列,如富士通DX8900 S4、華為OceanStor 18000 V5等,仍試圖同時兼顧效能與擴展性,具備數千臺磁碟等級的擴充性,但多數的新型高階產品,如Dell PowerMax、HPE Primera、Hitachi Vantera VSP 5000、IBM DS8900等,都不再追求上千臺磁碟等級的擴展性,PowerMax只達288臺,Primera為960臺,VSP 5000為768臺,DS8900F也僅384臺,實際上都低於中階產品的擴展規格。

另一方面,新一代高階儲存陣列雖然以追求低延遲為重點,普遍可提供低於100μs的延遲,但新款的中階產品,許多也能透過NVMe與SCM技術,提供低於100μs的延遲,所以,低延遲也不是高階產品的專利。

目前高階儲存陣列仍維持優勢的領域,主要是對大型主機的支援,最高等級的可用性。例如,目前只有Dell、Hitachi Vantera與IBM的高階儲存陣列,可支援大型主機的FICON介面;當前高階產品的可用性,普遍都能達到「7個9」等級,HPE Primera甚至宣稱擁有100%可用性。相對的,中階儲存陣列的可用性,目前大多只達到「6個9」等級,與高階產品間存在較大差距。

HPE整併中高階儲存產品線,展現不同以往的產品區分概念

面對中、高階儲存陣列新的發展趨勢,我們也不能再以傳統的效能與擴展性規格,來區分產品位階,而須以應用環境取向,來區分個別產品線的特性,HPE日前推出的Alletra儲存陣列家族,便作了這樣的嘗試。

Allerta包括6000與9000兩個系列,6000系列源自Nimble AF系列,9000系列源自Primera系列,又可向前追溯到3PAR系列。從混合陣列起家的Nimble Storage,是標準的中階儲存陣列供應商。3PAR則同時涵蓋了中階與高階產品,由3PAR發展而來的Primera,則被HPE列為Tier 0的高階產品。

也就是說,HPE實際上是將中階的Nimble家族,以及高階的Primera家族,都併入到新的Alletra產品家族中,不再以產品線來區分產品位階,而是以機型來區分。

3、4年以前,HPE的產品區分,也是高階與中階彼此分明,3PAR系列的高階機型擁有1,000~2,000臺磁碟的擴充能力,以及超過300萬IOPS效能。而中階的Nimble系列,即使透過叢集模式,擴充能力也只達到500、600臺磁碟,效能則為數十萬IOPS等級。

但是當HPE以Primera接替3PAR系列的高階角色後,將追求重點放在高可用性與低延遲,目前只推出2~4節點機型,而沒有涵蓋到3PAR的8節點機型,以致擴展能力降到1,000臺磁碟以下,並不比中階的Nimble系列高出多少,反觀Nimble系列的新機型,在叢集模式下已能提供超過100萬IOPS效能,Primera系列最大優勢只剩下更高的可用性。

當HPE將Primera與Nimble都併入Alletra這個新家族後,Alletra 9000繼承了Primera的100%可用性保證,相較下,Alletra 6000的可用性則只到「6個9」等級。但是在擴充性方面,9000系列雖然提供2~4節點組態,最大擴展能力只達到656TB與48個主機端埠,而6000系列則達到1,104TB與8~48個主機端埠,還能透過4節點組態擴充到4416TB與192個主機端埠,並得到更高的效能上限。

HPE雖然沒有提供Alletra系列詳細的效能規格,但HPE全球架構師(global architect)Dimitis Krekoukias在部落格文章中,以對於SAP HANA的支援能力,展現了Alletra 6000藉由導入AMD處理器與PCIe 4.0,所提供的高效能表現。

1套雙控Alletra 6000系統能支援最多54個HANA節點,雖然低於Alletra 9000最高96個HANA節點的支援能力,但已高於Dell與NetApp的高階機型入門款式。而透過4節點組態,Alletra 6000還可將支援的HANA節點上限提高到216個,大幅超越了Alletra 9000系列。

所以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將繼承Primera的Alletra 9000分類為「高階」,且將繼承Nimble的Alletra 6000列為「中階」,兩者的規格其實各有長短,不是簡單的高階與中階關係,必須改以其他特性來區分,例如,可用性更高的9000系列更適合敏感或關鍵性應用,擴展性較大的6000系列,則適合一般通用應用場合。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