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余至浩
由科技部去年中投入成立的防疫科學研究中心,集結臺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長庚大學及國防醫學院共5間學校,共同投入COVID-19抗疫和防疫科學研究,並在今日(8/25)公開展示一年來研究中心的成果,其中更有不少防疫研究或應用成果,迄今已有醫院或集中檢疫所拿來採用。
科技部部長吳政忠表示,這次防疫中心的成果展示,不只運用原本學理檢測技術,更把AI、5G、物聯網科技帶進來,運用到防疫所需要的監測、預防、檢驗、醫療,以及零接觸照護,來幫助臺灣防疫做得更好,甚至也有機會在臺灣催生出新的精準健康產業。
整體來看,5間大學研究團隊所展示的防疫研究或應用成果,不少都運用上現在當紅AI、大數據、雲端與物聯網相關技術,來發展出各種智慧防疫應用。
像是本土疫情爆發期間,大量檢疫者或確診者集中入住檢疫站,防疫人員不只得時時確認所有人都待在自己的房內,他們身體健康的監測也很重要,必須隨時注意,所以,成功大學團隊想出新作法,將防疫與物聯網結合,打造生理監測防疫平臺,搭配智慧手環,來持續監測住民健康狀況,包括體溫、心跳、血氧變化等,而且更即時,新化集中檢疫站就有採用這套平臺,一旦偵測有異常,如血氧過低時,系統就會立即告警,護理人員收到通知,能夠馬上反應,將人後送到醫學中心救治。
不光如此,他們後來還打造一站式智慧採檢實驗屋,來強化醫病分流,而且不只提供採檢,在這個實驗屋內還運用AI技術,來提高採檢作業效率,像是以X光檢驗,結合AI影像判讀系統,來幫助醫師快速判讀,一旦發現採檢者的X光片有問題,如顯示肺炎病灶,就能馬上將受檢者進行隔離。這種檢測方式比起PCR檢測更快,不用4到6小時。另外這個實驗屋還可以四處移動。成大醫院兩個月前在自家急診室戶外開始用。
陽明交通大學結合AI防疫應用也不少,並且實際落地,像是新北聯醫6月開始使用一套COVID-19血氧監測雲端平臺,能即時監看患者的血氧資訊變化,正是由陽明交通大學團隊與中華電信共同打造,結合AIoT與雲端技術,有別於傳統血氧監測,可以達到更即時監測,幫助醫院找出有隱形缺氧的患者,同時減少第一線醫護人員接觸風險。
運用AI找到新冠解方,也是該團隊早期另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AI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模擬宿主受病毒感染後的體內細胞變化機制,來與數百種冠狀病毒的蛋白酶3D圖像比對,從中找出可以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老藥解方,這項成果,後來也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目前進到動物實驗階段。
低血氧雲端監測平臺,臺灣大學團隊自己也有研發一套,這套平臺今年7月已提供給部立桃園醫院做使用,用來監測患者生理資訊,目前在該院內集中檢疫所與負壓隔離病房都有用。不僅如此,他們更結合了HoloLens混合實境設備,讓看診醫師不需要進到病房,也能透過護理人員的視角看到現場畫面,即時對患者進行醫療診斷。
另外,臺灣大學新創團隊iTech則是開發了各種科技防疫產品,來協助政府防堵疫情擴散,像是有結合AI追蹤及定位的感測器,能用來偵測民眾彼此有無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另外還開發防疫無人載具,能協助防疫人員迅速完成公共場所的清消作業,降低人員染疫的風險。
熱門新聞
2024-08-14
2024-12-20
2024-12-22
2024-12-23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