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院躺了2年的電子簽章法,終於在10月31日順利二、三讀通過,期望可帶動本土數位認證相關業者的投入,包括簽發憑證機構(CA)、PKI技術提供者等。主要條文雖然已經確立,萬事還沒有具備,東風也還欠缺,主管機構和相關業者有一段長路要走,政府也應從旁大力協助。
電子簽章法今年5月23日通過一讀審查,在民意和趨勢的引導下,旋即將政黨協商版本送交立院,並在立院快速二、三讀通過。「由於鄰近國家如日本、韓國、香港和新加坡等,都已經通過電子簽章法令,開始建構數位簽章環境,臺灣的腳步不能落後太多,於是加速了立法的速度。」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研究員李科逸表示。
法案通過後,原本處於尷尬地位的憑證機構,如網際威信、臺灣網路認證中心、政府憑證管理中心和郵匯局,以及提供加密和解密技術的廠商,如聯傳、全景、Versign、Entrust.Net等,終於可以開始動起來,「市場的開發主要還是以帶動本土技術廠商為主。」李科逸說。
「這次法案審議的速度相當快,主要因為電子認證是屬於全新領域的專業,許多立法委員不甚熟悉。法條通過了,經濟部還要擬定實行細則來規範數位交易和認證,並傾向不強制管理、希望業者自律。」李科逸強調,「業者也有意組成自律組織或公協會,來推動市場應用面的發展。」
「目前較具規模的憑證組織有4家,數量可能會再增加。未來各領域的憑證格式將走向統一,讓消費者可以依照廠商所提供的服務來選擇憑證單位,而不需要非得選一家或兩家。但目前推動數位簽章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消費者的認知不夠,若政府能推動全民使用數位簽章,未來民眾使用電子簽章就會成為習慣。」李科逸表示。
熱門新聞
2025-01-30
2025-01-31
2025-01-26
2025-01-27
2025-01-27
2025-01-26
2025-01-25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