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行的觀點來看,銀行對IT系統的要求是什麼?
簡單的說,有三個要:要安全穩定、要效率、要擴充性高。銀行客戶相當在意的就是銀行是不是可靠,如果一筆帳因為電腦系統出現錯誤,即使金額很小,事後也做了更正,對客戶的心理還是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做不到安全穩定,一切免談。
其次,現在銀行競爭激烈,服務要作的比別人好,就必須比別人更快、更有效率。舉最簡單的ATM(自動櫃員機)查詢餘額為例,我就要求最慢5秒,一定要在螢幕上顯示出來。
最後,我認為IT系統的可擴充性、相容性要高,尤其現在金融環境變化快速,各種金融商品都要連結,若架設的IT系統自成一格,或是擴充性很差,投資完全浪費掉。所以,銀行架設的軟硬體系統,非得「叫好又叫座」不可。可不可以談談銀行業對IT系統的需要?
目前臺灣的銀行存款、匯款、授信管理多半採取IBM的系統,這套系統相當可靠,所以金融業使用普遍。但是,這套系統在穩定的要求下,就無法兼顧彈性。最近5、6年以來,金融環境變遷快速,以商品為例,就出現各種與股價、匯價指數連結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這些商品都是個別、少量的,若要整個系統進行調整會相當辛苦,但這些商品相當複雜,又非得要有強大的計算能力與資料處理能力不可,相關周邊系統的配合就很重要,這是目前銀行業期待IT產業能夠提供的。
尤其各個銀行都要找出自己在市場的定位,一定要推出屬於自己的利基,會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金融商品,如果IT業者可以照顧到銀行的需要,這部分會有很大的商機。
此外,這幾年銀行也講求內部組織改造,要提升效率與服務的品質。對內的訊息傳遞與文件往來必須透過內部網路(intranet)完成,對外,舉凡客戶服務、主動行銷,這些電子商務系統或客服系統等有關internet建置的部分,也需要供應商提供相關服務。你認為目前的IT供應商對金融業的服務做得如何?
這樣說吧,我認為金融業對IT產業的服務有很多期待,我們有很多需求也還沒有被滿足。例如我前面提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或是內部與外部網路建置的問題。
但是,「術業有專攻」,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專長,你不能期待IT業者比你懂金融商品,如果這真的實現,銀行員大概也會丟掉飯碗了。我對IT產業的服務,倒沒有什麼抱怨的地方。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不期待有類似我們正在用的IBM產品一樣,經過簡單的導入即可使用的產品。但我們需要有人可以了解我們的需求,用專業的角度告訴我們,什麼技術適合我們?目前有什麼know-how可以參考?依照我們的條件,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這些工具要怎麼整合起來?這對銀行業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最怕的是,只想賣機器或系統的廠商,因為從過去的經驗,銀行界已經知道買機器之後,再要求人配合機器的操作方式,一定會造成災難。銀行進行E化就是要追求效率,如果IT投資造成浪費,對銀行反而是一種傷害。所以大眾相當重視資訊人才的培養。每次採購總要資訊部門與業務部門整合需求,評估再三後,才會決定採購計畫。
我認為,廠商應該幫助銀行降低學習曲線,否則很難獲得銀行青睞。銀行業要挑最好的技術,如果有人提供這方面的服務最好,如果沒有,只好自己來。最近CRM、Data Mining、Data Warehouse之類的系統非常盛行,大眾是否有建置這些系統的計畫?
目前還沒有。就像機器一樣,也要有人懂得操作才能發揮作用,這些系統的門檻很高,目前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操作、處理或蒐集這些軟體所需的資訊,所以還不打算引進,但只要人力資源準備完成,我們當然會投入資源去做。你認為IT產業在銀行業未來的商機在哪裡?
我想,有興趣的IT業者可以從幾個金融潮流去了解我們的需求,就可以找出商機。我可以給IT業者幾個問題:
第一,臺灣的銀行很可能走向區域中心制。也就是說,很多原屬於總行才能決定的業務,都會由各個區域中心負責,IT業者如何幫我們解決區域中心的電腦系統的建置與連結的問題?
其次,配合區域中心制,各個分行的業務人力將會增加,電話行銷、網路行銷等直效行銷的機制都要建立。業務員也必須主動拜訪客戶,銀行業也要走向M化,IT業者可以提供我們哪些服務?
第三,以後金融商品的創新速度會加快,商品的種類與附帶條件會增加,IT業者可以提供我們什麼解決方案?
最後,金控公司法通過後,雖然法令仍未開放銀行跨業經營,但銀行都有可能會與證券、保險業整合在同一集團,我們都在思考如何讓用戶只用一本帳簿,就能適用同一金融集團的不同產業。IT業者也可以想想,你們能提供什麼系統配合我們?文⊙郭晏銓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