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的宏力半導體,終於有了明確的投產時間表,該公司總裁王文洋1月中旬公開表示,宏力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建廠、裝機動作,最晚明年1月1日起便可生產;順利的話,也可能提前在今年10月初產。雖然宏力的投產時程,比外界預期的要晚了許多,但一般認為長遠來看,在目前這樣的景氣下能夠先厲兵秣馬,趕在下一波景氣高峰來臨前準備就緒者,都有機會成為贏家。半導體產能重心往中國移動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未來10年全球半導體產能的中心,將會移至中國大陸。」張忠謀分析,1970年代全球半導體產能重心在美國,80年代在日本,90年代轉往韓國、臺灣、新加坡。而中國大陸便是繼韓、臺、新之後,下一個準備乘著高科技產業之翅向前高飛的區域。

由於策略方向已經相當明確,近年來中國官方對於鼓勵境內高科技產業發展不遺餘力,在所推動的「95計畫」中,使得上海一躍成為中國IC設計的重鎮。加上上海官方本身非常積極,透過租稅減免等優惠的投資條件,吸引了大量半導體業者的進駐。上海的張江科技園區似乎成了中國大陸的「竹科」甚或是「矽谷」,這樣的群聚的效應,不但提升了上海在國際半導體業界的地位,也使得上海成為中國大陸半導體業的灘頭堡,誰能在此地打下江山,就有可能在下一個10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低階IC、消費性產品為主

以目前的競爭態勢來看,在檯面上較勁的晶圓代工業者,除了中芯與宏力之外,還有華虹NEC,以及上海貝嶺、上海先進等。目前除了宏力之外,其他4家都已經開始營運生產。其中華虹NEC、中芯及未來的宏力都具備8吋廠。上海貝嶺本身擁有的是4吋廠,正在籌備6吋廠,也有人說該公司有可能跳過6吋,直接投入8吋廠的建立。上海先進目前則以5吋及6吋為主。

以所代工的產品項目來說,中芯鎖定在SRAM、ASIC、mask ROM等產品為主。宏力將會在記憶體、內嵌式記憶體為控制器(MCU)等產品著手。上海貝嶺生產多媒體IC等。華虹NEC除了SRAM、DRAM、flash、MCU之外,還有CODEC、EEPROM等產品。上海先進由於是bipolar製程,所以專長在消費性產品。

整體而言,雖然半導體業的「中國熱」如火如荼,但目前能夠做的仍以低階IC或者消費性產品為主,客戶也以中國以外的市場為大宗。 雖然中國官方巴不得境內半導體業的發展能夠一日千里,甚至在當地投資的業者,也希望能夠快速提升技術實力。然而一般認為,目前仍在萌芽階段的中國半導體業,要能成氣候還要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中間的困境,主要來自於製程技術提升的門檻。

關於這點,工研院電子資訊研究組產業分析師陳梧桐表示:「中國大陸有一個先天上的限制,來自於『瓦聖納協定』,使得先進的製程技術無法進入。」陳梧桐解釋,「瓦聖納協定」原本是37個西方國家為了防止核武、生化武器擴散所訂定的契約,其中也包含半導體技術的輸出限制,而中國大陸正好是「瓦聖納協定」限制的區域之一。因此目前在客觀環境上來說,0.18微米以下的製程是無法順利進入中國大陸的。對於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技術提升上,這會是很大的障礙。晶圓雙雄當然不缺席

產業的競爭是長期的,既然眾所周知中國大陸會是下一個10年的半導體重鎮,事先布局、贏在起跑點是半導體業者會有的盤算。而從目前這幾家位於上海的晶圓代工廠,也不難看出已經是世界級的競爭了。姑且不論投資的方式,我們看到從公司的領導人或者名稱就可看出背後來自臺灣、日本、美國、歐洲等區域的色彩。

臺灣的晶圓雙雄臺積電、聯電當然也不會缺席,目前一般認為兩家公司初期會以設備作價的方式,投入中國半導體市場,聯電就被認為很有可能以這種方式入主上海貝嶺。這樣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為要淘汰的6吋、8吋的設備開拓再利用的管道,又可以在中國另起爐灶,一舉兩得。

雖然大家一頭熱地往中國發展,人們看得見的是晶圓群雄的資本、製程、規模的實力,看不見的則是經營者在內部面臨的管理問題。

陳梧桐便指出,由於中國大陸當地半導體人才不足,因此目前大陸的半導體廠裡,常常可以看見「八國聯軍」的場面。也就是同一個晶圓廠中,除了大陸當地人,還有來自臺灣、韓國、歐洲、美國、日本等地的工作人員,可想而知一定會產生許多溝通上及文化適應上的問題;在要求工作效率與產品良率的前提下,管理者面臨比別人更大的挑戰。而「人」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再多的資本、再先進的製程,也無法發揮該有的產能,因此,看來要吃到10年後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大餅,可得先好好學會練兵技術才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