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柏與惠普合併以後,對總理的資金或營運結構有沒有影響?

資金方面倒還好,投了就是投了。倒是產品方面有一些互補性,原本總理電子就以康柏儲存產品為主,尤其是儲存區域網路(SAN),而惠普採用得少。磁帶的互補更明顯,一大一小,所以儲存沒有太大影響,至於區域附加儲存(NAS),因為價格導向明顯,所以也採用多種品牌。 但惠普去年併購了一家Storage App公司,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儲存管理,總理電子倒是可以向惠普學習。到目前為止,影響是比較正面的。為什麼你對SSP還是這麼有信心?美國SSP可是跌了好大一跤。

SSP的第2個S,是服務的意思。一家服務供應商,on服務和own服務差很多。所謂的「on服務」,是比較像系統整合商做的事,把軟、硬體整合起來。可是「own服務」呢?這是事業,必須靠服務才能生存。

做服務,多一個「W」就要命。這個W關係到work(運作),不是「own服務」的話倒不如不做,因為一定會失敗。看看美國和臺灣,其實兩地的產業層次是有差距的,美國中小企業可能是臺灣中大型企業的層次,企業本身已經足夠整合內部系統,但是這是on服務,而不是own服務。

再加上美國地域廣,SSP的人力投入相當龐大,這背負了部分的成本。另一個重點是總理由幾個大集團共同投資,資源可以共享,但是美國光是獨力租一條光纖,可能就無法獲利。所以兩地的成本結構是不一樣的。那麼,總理電子去年的成績怎麼樣?今年的目標又是什麼?

2001年是總理電子開始營運的第一年,我想還是在市場的教育期。不過已經有幾家企業實際採用。像過去企業的磁帶不願交給你,現在也陸陸續續交出來,更積極的,還會問網路如何連線。所以,大家都在學,當以前成本控制一切的因素解除,我想SSP很快就會普及到企業之間。

今年總理電子希望有3億的成績,在拜訪的企業中,大致都看好下半年。除了企業觀望態度慢慢降低,從去年累積到今年上半年的現金,也會一併在下半年發酵。我去年就告訴股東:今年6月才是總理電子的開始點。為什麼時間點是6月?美國SSP是因為時間點不對才失敗的嗎?

會評估6月,是從硬碟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今年6月是硬碟價格的止跌點。總理在這之前,只維持基本的營運容量,等待的就是這個時間點,成本可以獲得更有效的控制,同時頻寬、景氣都會比1年前要好。 美國的SSP剛好都在價格最高的時後跨進去,可以說是「早到了一步」。如果市場真像你說的到了爆發點,今年總理電子的機會在哪裡?

總理電子是針對產業的服務,像政府在推動的數位內容產業、生化科技等,這些數位內容龐大的領域,都是總理電子要關注的。另外是對數位資料的高依存產業,就算手邊沒有錢,也要忍痛投資。所以這麼一聽就很清楚,今年總理電子的商機還有一大塊在現金充裕的產業,哈哈。

這是開玩笑的,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層次」。如果剛好切中企業的需求,又可以在效能跟價格之間取得平衡點,這就會成功。否則,如果還是用硬碟、容量的層次推動SSP,這只是價格戰,不是服務的層次。

一家經營服務的公司,就該找具有「own服務」經驗的夥伴,找錯夥伴,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只知道「on服務」的公司,怎麼會了解「own服務」的公司在做什麼事?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