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一部電腦的企業,一定需要儲存,卻不一定要使用SSP的解決方案。隨著全球第一家SSP StorageNetworks倒地不起,臺灣SSP在2001年沉寂1年後,SSP究竟會不會在明年起飛?2000年以後,投入SSP建置的廠商絡繹於途,光在香港這樣一個700萬人口的城市,就有4~5家SSP。時至今日,香港只剩2家SSP。
市調機構IDC亞太區儲存研究經理Graham Penn表示:「SSP雖然適合以地區為根據地,但是SSP其中一個S代表服務,服務是SSP的門檻。」一位任職於華南銀行資訊部門的葉姓員工認為:「銀行每天的交易資料都必須儲存下來,最普遍的方式還是用磁帶。」政府對臺灣金融業並沒有明文規定,必須建立第二備援中心,香港在此法令下也促使SSP發展。SSP支持度冷熱參半
EMC大中華區專案經理鍾澤敏表示:「SSP是相當好的模式,但應該要找出對的服務、技能與計費模式,未來1~2年大中華區才會慢慢起飛。」不過,IBM卻認為,EMC有不得不挺SSP的理由。IBM企業主機暨系統周邊事業群產品經理施東峰認為:「IBM只要一看到SSP不如預期,立刻就會轉向IDC(網路資料中心),從儲存設備轉到以伺服器為主。」
施東峰認為,現階段的SSP還有許多門檻必須跨越。「從儲存端到儲存端,是IP的協定。但是從伺服器到儲存設備,卻是光纖、SCSI的領域,兩者玩的領域不一樣。」只要溝通的標準沒有確定,SSP的普及就越慢。施東峰坦承:「IBM確實評估過引進SSP的可能性,但最後還是放棄。」空有資源卻不知道怎麼賣?
早期的SSP,擁有龐大的儲存空間,但收費模式卻採用單位容量計費,忽略了頻寬的角色。「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已經有新的收費模式出現,」鍾澤敏接著說:「大致可分為按交易量收費與服務層次收費兩種」。如今推展SSP最有利的,卻是ISP業者,例如總理電子服務與亞太線上合作、IBM與中華電信合作、東森與EMC合作等,都是頻寬結合儲存。
東森寬頻電信副總經理,同時也是亞太線上總經理的鄭俊卿,日前也在觀望SSP實行的可能性。在4個多月的試行中,鄭俊卿考慮再三的還是「企業接受度」。雖然東森有多種計費模式,包括儲存容量、頻寬使用量與月租…等模式,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能不能接受SSP的模式」。IBM亞太區儲存系統部副總裁Brian Hamel表示:「SSP要成功,不能單靠儲存硬體,還要結合前端的應用、中間的頻寬,並且有合理的收費。」誰對SSP最積極?
「SSP是儲存的服務供應商,只要SSP越蓬勃發展,對我們越有利。」惠普企業系統事業群網路儲存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蔣群儒表示。IBM也抱持著一樣的態度,認為SSP的儲存容量、設備用得越多,商機就越大。EMC的方式比較不屬於單一的「做生意」方式,而是與SSP共同規畫。鍾澤敏說:「EMC會提供一個優惠的價格,降低SSP的進入門檻。只要SSP有生意,自然會繼續採用EMC的設備。一旦生意不佳,EMC可在1~2年後收回SSP的設備。」如此一來,EMC與SSP的風險都會降低。
面對EMC對SSP的積極,IBM與惠普還是忍不住提侃一下:「EMC沒有伺服器、磁帶,當然要對SSP積極。」蔣群儒說:「對大型客戶而言,IT部門建置儲存系統提供各部門使用,就可以算是企業自有的SSP。」但是,只有儲存功能卻沒有安全機制,就算SSP能運作也是枉然。「要做SSP生意,不只有安全與儲存,還要克服企業信賴問題。」蔣群儒說。誰需要SSP?
儲存屬於水平的需求,各個產業都需要儲存。但是哪一個產業迫切需要SSP?施東峰的回答很直接:「沒有。」雖然各家SSP都認為SMB(中小企業)會特別需要SSP,但目前SSP的營運中,SMB比重還是不高。 就SSP的形式來分,大致可分為災難備援、整合與網際網路資料等三大類。「如果企業本身的資料沒有虛擬化,怎麼會了解SSP的重要性?」施東峰說。雖然惠普亞太區網路儲存部副總裁Charlie Trentacosti認為:「SSP在SMB眾多的亞太區很有機會。」如今看來,顯然是高估了。
任職於世界先進的李先生說:「世界先進的資料量確實很龐大,但是公司內部已經有一套大型儲存系統,SSP的安全性跟穩定性還值得商榷。」大型公司自己建有儲存系統,SMB對SSP的接受度又不高,難怪施東峰會說:「單純、沒有任何附加價值的SSP,恐怕不容易維持獲利。」 事實上,SSP還沒有獲利。姑且不論臺灣,美國上市公司StorageNetworks跌一跤後,對SSP的發展無疑是一大打擊。臺灣SSP真能像鍾澤民預測在1~2年起飛?安全、企業接受度、收費模式…都是SSP的絆腳石。
熱門新聞
2025-02-24
2025-02-24
2025-02-23
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