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威達電在全球工業電腦的機會有多大?

其實,我認為工業電腦廠商對未來太樂觀,如果每一年都可以如期成長,股價早就超過1000元了。單看臺灣好了,每年工業電腦規模也不過100億元。像VDC(Ventu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報告就說,單板電腦每年一直在滑,這跟我2年前的看法一樣,不看好工業電腦。

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買的客戶不見了,第二是應用被取代了。以前CTI(電腦電話整合)佔了工業電腦20~30%之多,現在呢?0,沒有了。另外一個是Kiosk(資訊亭),現在車站、捷運站看到的Kiosk都是老機器,現在誰還買呢?嚴格地說,工業電腦的景氣已經不行了。因為這樣,所以威達電才要轉型?

是的。轉型還不是說轉就轉,要看對方向。我發現,工業電腦具備整合能力的廠商很少,沒有應用,就會有困境,因為都是在幫別人賺錢。

做應用,才會有利差。我很認同宏碁施振榮董事長的微笑曲線,如果成本不穩定,不能自行掌握利潤,這樣就會落在微笑曲線的底部,成長就有困難。所以工業電腦要往研發、行銷走,否則,純工業電腦一定會死。

我堅持要做終端產品,就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產品。從NAS、郵件伺服器到年底要推的VPN,都是面對消費者的終端產品。另外,威達電還要研發軟體、搞IC設計,唯有用這兩個表現價值,才可以做出差異化。

威達電的產品,從頭到尾就是威達電。我不想為人做嫁,被綁得死死的。做了IA以後,我才發現,沒有做IA,營收根本上不去。少了IA,工業電腦的邊際效益至少掉了40%。現在,工業電腦營收佔60%,IA佔8%,可是IA的邊際效益卻有32%,可說我用IA來帶動工業電腦。成立中國總部也是轉型的一環嗎?未來威達電會如何運作?

威達電和其他廠商的不一樣,是雙總部制。中國總部就只看中國,臺灣這邊就看中國以外的地方。未來,中國也會拷貝臺灣所有的流程,兩個地方既然都是總部,就不應該有太大的差異,這和其他廠商不同。

中國生產的就供應中國,當然,我也可以從中國進貨,保持供貨來源的彈性。但是,也不能多到有3~4個hub,戰線太長反而會造成一些困難。百威計畫經過1年的執行後,成效如何?明年的新規畫是什麼?

政府已經核准威達電的研發中心,會以IC設計與產品的應用為主。另外,威達電也更新生產線設備,並且興建了中興廠。更新設備花費1億元,大同廠花費2億,興建中興廠花了2.5億,今年至少花了5億元。

為了提升威達電的研發能力,今年還準備招募100~150位軟體工程師。放眼看看臺灣工業電腦廠商,沒有一家有研發能力,這就是差異化。

明年威達電要做的,是轉型成為一家IDM(創新設計製造)商。臺灣有OEM、ODM,可是他們沒有專利。威達電的IDM,不但要創新、有設計,重要的是還要有顧問,可以提供原廠建議,所以要擴大招攬人才。

我一直相信郭台銘的一句話:「慎選客戶。」這是鴻海做生意的第一原則。威達電自創立的第一天,就知道要慎選客戶,未來,這個前提也不會改變。你常說寧可先艱苦再享成果,這個經營理念也套用在百威計畫嗎?

是啊。我常常跟我的同仁說,百威計畫的精髓是在2006年,2003~2005年這3年,都是來打基礎的。今天不管營收破新高、EPS有10元,都不值得高興,重要的是,3年後威達電是不是可以達到百億元營收。至於股價多高、是不是超越第一大工業電腦商,都只是運氣好而已。這是和TI工程師最大的不同嗎?

當然不一樣。在TI時,沒有不確定性,老闆交代的工作只要完成,你就是一位好的員工。而且,TI看的方向多半不會錯,不用太過擔心。

可是,當董事長的時候不一樣,成長、賺錢是一家企業的宿命。一家公司可能推出10項產品,但只要一項受歡迎,也許就能大賺一筆。可是,這不就是不確定性嗎?順應時代,因勢調整,我想,就會找到對的方向。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