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調機構IDC日前指出,今年全球LCD電視銷售量約800萬臺,預估2005年可成長到1380萬臺,成長率為72.5%。至於電漿電視,今年有220萬臺的規模,預估2005年時,電漿電視也能成長72.7%,達到380萬臺。IDC指出,數位電視機產業越來越像PC,是臺灣下一個新機會。

IDC全球個人裝置研究總監Bob O’Donnell表示:「CE(消費性電子)與PC廠商都進入數位電視機市場,因為CE產品持續成長,PC廠商則是憑藉過去顯示器的經驗。」但是,「因為電視機型態、通路的不同,讓各種類型的數位電視機有不同的毛利結構,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初步估算,數位電視機的毛利最高可達35%,握有20%以上毛利的廠商更不在少數。Bob O’Donnell認為,12~14%的通路毛利比較健康。

隨著CE與PC廠商陸續進入數位電視機,數位電視機產業會變得更「PC化」。Bob O’Donnell的看法是,當數位電視機起飛以後,為了要降低門檻,零件要越來越標準化,除了電視機會繼續由品牌領軍,未來甚至會出現數位電視機零組件的品牌,就像PC產業中的「Intel Inside」一樣。

2005年可說是LCD電視、電漿電視成長的關鍵,IDC預估在2006~2007年之間,數位電視機產業會出現更大幅的成長。除了市場成熟,另外,各國數位電視節目的開播也有關係,都是成長的動力。

在平均價格方面,今年LCD電視的平均價格為940美元,IDC預估,藉著經濟規模的帶動,2006年LCD電視平均價格可望來到695美元,2007年進一步下探到663美元。不過,因為2006~2007年大量供給,2008年LCD電視會出現些微短缺,因此平均價格可能上調到785美元。

至於電漿電視,今年平均價格為4287美元,預估到2006年時,平均價格可望達2886美元,下滑幅度超過3成。不過,電漿電視在42吋以上佔有優勢,因此到2008年時,平均價格可望在下滑到1970美元。

Bob O’Donnell認為,各國關稅是數位電視機當前的問題,例如歐盟的14%家電稅,就是數位電視機廠商不小的負擔,需要儘快克服這項障礙。

至於家電與資訊廠商的對抗,Bob O’Donnell較看好資訊廠商的發展,臺灣的明基、志紅(中強光電子公司)都具有不錯的實力。雖然臺灣的大同、東元也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在設計、品牌上,明基還是略勝一籌。

在國際間,不少資訊廠商已進入數位電視機市場,包括失敗的Gateway,剛剛跨入市場的戴爾、惠普,以及今年底準備要進軍LCD電視的宏碁。

Bob O’Donnell舉例,惠普以資訊廠商之姿,將LCD電視價位定在與家電廠商Panasonic同等位置,卻又走進Wal-Mart通路,後續效應值得觀察。未來5年,數位電視機產業的投資、併購,還會源源不絕。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