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今年全球7%的IT支出成長率相比,CE(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成長率讓人眼睛一亮。到2008年前,年複合成長率動輒20%,相較於IT產業整體大環境的低迷,CE產品更具吸引力。事實上,CE產品中最具代表性的AV(影音)功能,已經派出探子開始在各類IT產品測試水溫。

約莫再40天,2004年就要進入歷史,全球的經濟表現也將出爐。根據WTO(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GDP可達3.7%,今年初甚至有調查機構上看4%。相較於2003年,今年全球的經濟表現明顯好過2003年。

回頭看IT產業,過去由PC創造需求、單一拉抬方向的結構鬆動。2002年全球經濟到達谷底後,2003年下半年與上半年有截然不同的發展,預估今年帶動IT發展的動力有四:顯示產業、手機、筆記型電腦與CE(消費性電子)。

不過,時間可以驗證一切。原本認為可望受到雅典奧運、歐洲足球賽帶動的數位電視產業,並未如期發展。而在年初調高筆記型電腦出貨的廣達與仁寶,現在也調降出貨量。另外,手機產業也因為市場快速衝高,出現短期失控的情形。唯一腳步較穩健的CE產品,反而成了主要目標。

AV功能成為CE產品的探子,開始探測顯示產業、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的接受度,事實上,顯示產業、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也都開始內建AV功能。有別於過去的PC經濟體,新一波數位CE經濟體正在表面下蠢蠢欲動。淡化過往的PC形象

如果說50年來家庭發展成以「電視」為核心,那麼,PC經過20年的發展,已是數位生活的核心。面對CE經濟,PC廠皆設法淡化PC形象。

和PC最為接近的Media Center電腦,現已有惠普、戴爾、Gateway、Toshiba推出,Pocket PC部分以惠普、戴爾為代表。惠普與戴爾爭鋒的還有印表機、數位電視機、投影機、MP3播放器等,而惠普甚至比戴爾還多出數位相機、DVD電影燒錄器等,希望在AV經濟體重塑新的形象。

PC廠商在AV產業中的策略,不再是異中求同,而是設法在同中求異。當然,也有固守既有市場者,例如IBM固守在商用市場、Sony在消費領域的陣容,都是代表者。另外,兩手策略雙向發展的Gateway、Apple則在商用與消費市場運作,Apple的iPod與iTunes更為Apple創下佳績。

不少廠商認為,iPod的成功是CE產品發動攻擊的訊號,而後來的同類產品,不僅要同中求異,還考驗著各家廠商的商務模式、應用軟體運作。Wintel陣營的妥協

掌控PC將近90%江山的Wintel,2002年開始就已經注意到AV經濟體的力量。新的數位AV經濟體與.com有不同的體質,AV功能早已存在生活周遭,只是受到數位化影響而漸進發展,有別於.com的大潮撲來。

英特爾2002年時就已針對筆記型電腦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是2006年消費筆記型電腦將佔去筆記型電腦的35%。而這35%的消費筆記型電腦,無非是要整合MP3、DVD、數位相機等功能,並可無線擷取資訊。

根據統計,今年全球PC規模可超越1945億美元。保守估計,到2008年時,全球CE產品規模可達500億美元,甚至有接近千億美元的可能。

微軟則是祭出Media Center Edition作業系統,做為未來整合家庭網路、設備與各種CE產品的平臺,但因為數位家庭牽涉的層面太廣,因此截至目前,Media Center電腦在尚未取得成功,還需要一段時間教育市場。搶,還是共存共享?

PC廠商接連跨入CE產業,對於長遠的經營來說,PC廠商有必要尋求新的商機。但是,某個層面來說,CE產品正在稀釋PC市場的規模。

現在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機,動輒要12000元以上,高階的手機甚至要超過20000元。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速度加速,看在PC廠商眼中,無不渴望消費者更新筆記型電腦的速度比照手機,或是將預算轉移到PC上。

CE產品對PC的影響之一,是延後採購PC的時間。數位相機、手機、MP3播放器、DVD播放器……等數位產品總計,大約就可購買一部PC,一旦消費者不斷更新購買CE產品,就可能稀釋PC的預算而延長使用。

這也是PC廠商要同時進軍PC與CE產品的原因之一,不論PC與CE產品間的營收貢獻、接受度如何消長,對原廠都不致於產生失衡的危險。

就規模而言,CE產品或許不及PC,但是只要PC的基本功能不斷被CE產品取代、分散,就有可能產生一群只需要基本功能的消費者,而這群消費者可能只需要CE產品就足以滿足需求,因而逐漸降低PC使用率。

CE產業正站在起跑的前緣,背後衍生的商機難以估計規模。不過,CE產品的AV探子已經出發,由AV與CE組建的數位經濟新版圖,正要席捲而來!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