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PI去年開始針對P2P使用者起訴的案件,目前已經持續增加到963個案件,其中所涵蓋的國家也從奧地利、丹麥、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等,延伸到荷蘭、芬蘭、愛爾蘭、冰島以及日本,臺灣方面雖然早在2003年就已經有起訴行動,但是IFPI臺灣表示,目前還在等待司法判決,而判決結果也將影響IFPI臺灣的下一波行動。

而亞洲最先採取法律行動的日本,目前也正式宣布參與對抗網路盜版音樂的戰役;IFPI臺灣表示,歐洲唱片業對侵權者採取民刑事訴訟行動1年後,至今已經有248人支付賠償金,其中德國在2004年的音樂檔案下載數量,更從2003年的6億銳減到3.8億個檔案。

整體來說,網路上的音樂侵權檔案數量,已經從2003年4月高峰期的11億個檔案,下降到2005年1月的8.7億個檔案;在此同時,全球寬頻普及率卻持續成長了75%;至於合法的網路音樂服務也有可觀成長,並且從2003年的50個合法音樂網站,逐步成長到目前的230個。

除此之外,IFPI也首度針對侵權者進行分析,並且表示大多數的侵權者都介於25~35歲之間,其中又有三分之二為男性;上傳內容則以暢銷排行榜的前50名為主;職業型態的分布也相當多樣化,並且同時涵蓋了教師、學者、公務員、工程師、學生、法官、醫師、廚師、護士、卡車司機、汽車銷售員、DJ、企業主管、地方民代等。

有趣的是,在訴訟過程中最典型的藉口,就是「我小孩做的,我不知道有上傳」、「Kazaa完全合法,我不明白為何被告」、「我只是用Kazaa來分類和播放音樂」、「我不是上傳最多的人」、「我應該賠少一點因為我每次只下載一首」、「別人上傳比我多,我是被犧牲的」、「為何Kazaa網站沒有任何警告」、「我知道這是違法的,但是它容易又免費」等。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