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微軟在4月初時提出了117件網路釣魚詐騙訴訟,向網路釣客(phishers)宣戰,但透過網路釣魚活動竊取機密資訊的手法有越演越烈、越來越狡猾的趨勢。
反網路釣魚工作小組(Anti-Phishing Working Group,APWG)表示,網路釣客的主要目的在於竊取機密資料進行身分詐騙(identity fraud),而網路釣魚的詐騙手法則出現新型態社會工程技術、跟即時通訊(IM)軟體結合、網站綁架、網址轉嫁連結(pharming)、跨網站的描述指令(cross-site scripting),或者是對網域名稱下毒(DNS poisoning)等多種技術,網路詐騙商機吸引多方好手投入,讓技術變化更加迅速,讓網路釣魚越來越難以防範。
以新型態社會工程手法的例子來看,現在網路釣客的目標不在受害者的個人資料,而是針對Salesforce這類軟體供應商的客戶,偷取這些客戶存在Salesforce資料庫裡的資料。透過假的電子郵件引誘Salesforce的客戶登入假網站的網頁後輸入帳號、密碼,再將這些客戶資料賣給商業間諜。
而所謂的網址轉嫁連結(pharming)就是透過的對網域名稱下毒的方式,用假造的網址冒充真實網站後,把網友引到假網站。由於使用者對IM軟體安全警覺性仍低,網路釣客透過IM通訊錄名單發出網站連結,吸引網友連到詐騙網站。
熱門新聞
2025-02-05
2025-01-31
2025-01-30
2025-02-03
2025-02-03
2025-02-05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