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點
● 物聯網將帶動分散式運算中心興起
● RFID協助供應鏈型的物聯網應用

領導IBM物聯網技術研發的院士王雲認為,多數人以為建立感應裝置收集訊息是物聯網最重要的事,其實,物聯網真正的價值是在如何分析資料並能加以運用分析的結果。為了分析這些透過物聯網收集來的大量而格式多元的資訊,也會帶動分散式小型運算中心的興起。

整個IBM有20多萬名技術人員,但僅有不到100位可以晉身院士,而王雲是唯一來自臺灣的IBM院士。他是DB2專家,擁有超過40個資料庫優化相關的美國專利。隨著物聯網越來越仰賴資料庫分析技術,王雲也就成為IBM物聯網技術的領導者。

物聯網技術是一套連結實體世界各種物體的網路,這些物體可以透過物聯網彼此互通訊息。然而,王雲指出,實體世界中的各種人事時地物資料進入物聯網後,開始出現資料氾濫的問題。因此,比起建立感應裝置收集各種訊息,他認為,將這些訊息做有價值的運用更重要,所以,分析並產生優化過的訊息才是物聯網的重要目標。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拿著手機進入博物館參觀,物聯網可以將每個藝術品的資料藉由手機傳送給參觀者,但真正有價值的訊息是要能夠利用手機提供的導覽訊息來分析出參觀者的喜好,並向他推薦最值得參觀的藝術品、其所處的位置、參觀完所需的總體時間等等,甚至當參觀者反應參觀時間僅有30分鐘時,也可立即挑選出最適合優先參觀的藝術品。

物聯網根據即時訊息的分析具高應用價值
王雲認為,物聯網的資料分析方式跟過去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傳統的資料分析必須根據經驗或歷史資料來推估,但物聯網則是根據即時訊息進行分析,其應用價值更高。

此外,透過物聯網收集的資料格式與數量也和過去大不相同。王雲解釋,過去資料庫為了企業需求而收集的資料格式,多半都是數字以及描述相關數值的文字,然而物聯網則是針對個人來蒐集資訊,內容格式就會偏重文檔、視訊、圖像、影音等,蒐集到的資料數量也會大幅增加。

為了應付物聯網這種大量複雜資料以及不斷輸入資料的特性,王雲表示,必須仰賴多層處理架構的運算方式,將資料上傳到大型資料中心變得較不經濟,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型基地臺,如電信公司的基地臺,來做局部的運算,以減輕網路與終端設備的負擔。

王雲表示,物聯網目前發展出三種應用,第一種是隨著RFID技術發展所形成的供應鏈應用,像是原料供應、製造、運輸、零售經銷的過程等,這些應用通常都藉由RFID來確保商品的製程、運送過程與零售庫存等,都更易於管理。第二種則是專業化的應用,如智能電網或是水庫資源分配等,這類應用則通常必須收集大量自然資源的資料,利用分析後的資料來平衡供需關係。第三種是新興的應用,例如政府公部門的路燈、道路系統等。

雖然現在已經有實際運用物聯網技術的案例,但王雲認為,仍需要更多時間,才會有更大規模的應用。因為,像是RFID、或是智能電網的建置費用都偏高,王雲解釋,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因素很多,其中,價格與成本的因素則必須靠時間來降低其影響性。

王雲還進一步分析臺灣發展物聯網的關鍵是在產業技術轉變。過去IC晶片的技術著重在資訊處理效能,但未來IC晶片的技術也要能夠具有接收感應的功能,比如去感應濕度、溫度、速度等,將有助於發展智能監控應用。文⊙辜雅蕾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