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網路學會(ISOC)將在6月8日當天舉辦World IPv6 Day,進行24小時IPv4和IPv6互通測試,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也號召一般上網用戶、企業、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網路資訊供應商(ICP)共同參與。

然而,臺灣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ISP業者正式推出商品化的IPv6服務,只提供機房代管和網站代管的企業以專案的方式,獨立申請IPv6線路,用來進行小規模的IPv6連線測試,但申請的時間較難預估,即使企業已修改了主機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也可能因ISP業者遲遲未提供IPv6線路,而無法測試應用程式實際的對外連線狀況。

臺灣IPv6服務尚未商轉
早在2007年時,臺灣7家主要的ISP業者已針對一般上網用戶,提供穿隧(Tunnel Broker)軟體下載服務。原先的IPv4上網用戶只要在Client端安裝該軟體,就能透過IPv4網路連到IPv6網站,但中華電信研究所寬頻網路研究室IPv6專案計畫經理曹志誠表示,只使用Tunnel Broker軟體時,連線速度仍較實體線路慢。

時至今日,臺灣各家ISP業者仍未針對企業提供正式的IPv6實體線路服務,多半透過專案的形式,開放租用機房代管和網站代管服務的企業申請雙協定IPv6專線,或開啟代管服務的雙協定IPv6功能。例如,台灣固網目前已提供企業申請雙協定IPv6專線和IDC服務。由於這些服務還不是正式商轉的服務,申請的時間長短欠缺明文規定。

這次World IPv6 Day促使不少ICP業者向ISP業者申請IPv6線路,卻揭示多家ISP業者仍未準備好IPv6線路,拖延了ICP業者測試IPv6的時間點。

對此,中華電信、台灣固網和台灣碩網等業者不約而同的表示,目前臺灣使用IPv6上網的人數僅占少數,使臺灣多數ICP業者對IPv6服務還沒有迫切的需求,加上成本和技術的考量,ISP業者較難推動IPv6服務商轉。

曹志誠表示,ISP業者建置IPv6線路需要投資不少人力、財力成本,建置時間長達半年至1年,包括修改內部的供裝和客服系統。除了成本高昂之外,ISP業者在調整骨幹網路的過程中,還可能面臨連線中斷的風險,像是員工無法連到IPv6網站、或既有IPv4連線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ISP業者在成本、風險和需求的考量下,IPv6服務不會是業務單位推動服務商轉的第一順位。

4G技術和物聯網可能引發IP位址的需求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網址組組長朱志明表示,臺灣各家ISP業者庫存的IPv4位址數量還能使用1到2年,一般ISP業者需要花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導入IPv6網路。以此推估,ISP業者現在開始建置IPv6網路,還來得及因應臺灣對IPv6位址的需求。不過, 4G行動連網技術和物聯網的崛起,都可能加快庫存IPv4位址的耗用,並加速IPv6位址的普及。

去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宣布,可能在2014年開放4G營業執照,屆時每臺4G手機只要開機,就需要配有固定的IP位址,假如使用4G手機的人口數增加,將引發大量的IP位址需求。

另外,目前物聯網的感應器和閘道器之間並不使用IP網路,而是透過不同通訊協定如Bee和RFID進行短距離傳輸,再透過配有IP位址的閘道器連結主機。曹志誠表示,未來分散的感應器和閘道器之間也可能採取標準化且較為普及的IP網路,使不同類型的物聯網能開放互通,假如未來物聯網的應用普及,也會引發IP位址的需求。文⊙鄭逸寧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