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週二(6/20)在國際超級電腦會議(ISC)上表示,將開發眾多整合核心(Many Integrated Core,MIC)架構,期望在2020年前實現ExaFlop/s(每秒一百萬兆次運算)效能的願景。

英特爾資料中心部門總經理Kirk Skaugen在會議中指出,面對網際網路上爆炸性成長的大量資料、為氣候變遷尋求解決方案、以及管理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資源取得成本等重大挑戰,必須靠高效能超級電腦才能解決。而要達到「百萬兆級」(exascale)運算效能,除了需要業界和政府的共同合作外,英特爾也將以MIC架構作為技術先鋒。

他表示,要推動現今petascale(千兆級)運算超級電腦朝exascale發展,除了增加效能外,但同時也會帶來顯著的功耗增加。

以先前排名第一的超級電腦,中國的天河1A為例,欲達到exascale運算得耗費超過1.6GW的電源,相當於供應200萬戶家庭的用電。

為克服能源效率挑戰,英特爾已與歐洲研究人員合作在歐洲成立三座實驗室,具有三個重要目標:在歐洲建立長久的夥伴關係、運用歐洲日漸發展的高效能運算(HPC)研究資源、並培育電腦科學、工程和策略運算能力。這些實驗室的技術目標之一是建立模擬應用能力,以因應exascale運算帶來的能源效率挑戰。

Skaugen表示,HPC市場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超級電腦從1980年代的GigaFlop/s效能,迄今已成長了數百萬倍。預估到2013年,全球前100大超級電腦將用掉100萬顆的處理器,到2015年,此數字會成長一倍。屆時,第一名的超級電腦效能將達到100 PetaFlop/s,到2018年便會突破1 ExaFlop/s的障礙。

英特爾MIC架構包含Xeon處理器和其它現有技術。首款MIC產品的代號為Knights Corner,將採用具創新3D三閘電晶體技術的22奈米製程。英特爾目前已可提供代號為Knights Ferry的MIC軟體開發平台,供特定開發夥伴使用。

根據最新出爐的Top500超級電腦名單,有387個系統或超過77%,採用英特爾處理器。而在今年新進榜名單中,亦有88%是採用英特爾架構,其中超過一半運用最新的32奈米Xeon 5600系列處理器。不過今年超級電腦寶座則是由富士通採用SPARC64 處理器的「京」(K computer )所拿下。(編譯/范眠)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