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彩軟體以成為華人最大發行商為目標,請問你理想中的發行體系應是如何?

軟體發行其實和出版業情況很類似,需要有專業的分工架構:軟體開發商提供創意、開發並持續改版工作,軟體發行商則負責製造、行銷、通路、客戶服務及整合產業其他支援,通路商則專注在產品銷售及銷售成果回報。

台灣出版業的產業分工已經完成,圖書的作者幾乎不會自己出版或鋪貨,出版商、經銷商各司其職,有了健全的發行系統,因此台灣的出版業才能持續成長。

日本最大的軟體發行商SoftBank總裁孫正義曾說過,通路是軟體發行的基礎建設,產業上下游有專業分工後,才能夠統整行銷資源,平均通路成本會降低很多,不論在品牌建立、資金募集、人才網羅上,整體運作都會更有效率。然而台灣目前的發行體系尚未建立,主要的大發行商也還沒有出現,因此華彩以整合軟體發行體系為最大目標。
目前台灣軟體通路結構為何?

軟體通路大致上可分為大型企業通路、零售通路和硬體搭售通路三種,發行商主要是整合前兩者通路。以大型企業來說,台灣有3000大企業、1000大政府機關,這4000個單位就佔去台灣軟體總銷售額的50%以上,因此掌握這4000個大型企業等於就掌握台灣一大半的通路。大型企業有重視技術能力、須提供系統整合服務及教育訓練等特色,須以合約的方式維繫長期關係。

在零售通路上,台灣軟體內需市場規模太小,若只限於本土將是死路一條,因此建立大中華的通路體系是有必要的,軟體開發時不妨同時開發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三個版本,改版的開發成本只增加10%左右,發行量卻可以成長3倍。

此外,直銷也是軟體行銷的極佳方式,因為使用者學習軟體需要付出時間、金錢、精神等成本,因此軟體族群忠誠度高,十分適合直效行銷,這也是微軟所擅長的一種行銷方式。特別是網路行銷,因此成本低、效率高,若能搭配經銷門市,則效果更好,是未來軟體通路的新趨勢。



華彩站在通路商的角度觀察,你認為台灣軟體產業遭遇的問題有那些?

目前台灣軟體廠商規模小,資本額在新台幣3000萬以下的佔80%,在財務募集能力較弱,也無力負擔高額的行銷成本。

此外,開發業者商品化能力也不完全,開發出的產品不見得符合市場所需,操作介面不人性化,在制訂產品政策前也未做過完整的市場調查,無法建立有效的市場區隔。在軟體界技術規格、操作平台都掌握在外商手中的情況下,你認為台灣軟體產業有發展機會嗎?

對軟體開發業者來說,軟體技術發展太好,的確有被外商看上的麻煩,比如微軟公司。然而還是有些領域是外商不願或無法做的,這些題材就是台灣的利基。

軟體開發業者不妨從大中華市場角度出發,華文軟體有語言的進入障礙,加上華文市場夠大,潛力無窮,這些優勢都是外商所無法取代的。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