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iThome

日前,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對外公布了一份2015年數位政府十大技術策略報告。在報告中指出,數位政府將從工作環境和服務傳遞方式開始改變,尤其未來將有10項技術趨勢,都是發展數位政府值得參考的戰略方向。這10項分別為數位工作場所、多管道的公民參與、開放任何資料、公民電子身分證、優勢分析、可擴展的互通性、數位政府平臺、物聯網、全球網路規模IT以及混合雲及IT。

我們也透過越洋郵件採訪這份報告的主筆人Gartner研究總監Rick Howard,他認為,好的數位政府技術策略,能為發展數位政府打下深厚的基底。過去政府部門CIO在尋找新技術或採購的評估和選擇基準,往往受到政府組織文化、傳統IT系統、業務流程、緊縮的IT預算等綑綁。透過這些技術策略,可讓公共部門CIO推動數位化創新有所依循。

Rick Howard說,全球越來越多國家比以往更重視數據資料的價值,採用雲端計算、行動裝置、數據分析、IoT、互聯網等的例子與日俱增,它們被廣泛運用的程度和可用性及頻繁地交換數據將加速政府改變,而服務交付模式也同樣改變著。

「只要能善用數位資料,不論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都能有助於改進政策、落實服務、監督品質等。」他強調,數位政府技術策略不只提供政府如何在數位社會發展的依據,也有助於不同產業的利益相關者了解數位政府和e政府的差異,進而提出觀點予以政府建議。「邁向數位政府是是現代政府的公開承諾,也才是真正的轉型。」

Rick Howard觀察,臺灣過去e政府的發展相當成功,目前聚焦於最大化各項e政府投資所創造的價值,尤其是跨機構合作的端對端數位商業流程,以及利用合作關係創造新的價值流。

許多國家都開始打造自己的數位化政府,Rick Howard表示,這些國家的政府逐漸發現,傳統的公部門組織配置及運作模式,並非是打造數位政府最理想的架構,例如單靠稅收收入,將不足以負擔未來政府服務的支出,此時,創新技術就是為了縮減其中間的差距,加速政府思考如何組織、運用數位資料。Rick Howard表示,數位生態系統將重新定義傳統產業及市場邊界(Market boundary),也會重新定義政府服務的邊界。

Rick Howard認為,未來三年,許多產業將持續發生破壞性變革,各自領域的競爭者將陸續結合雲端計算、行動裝置、社交、訊息傳遞、大資料分析等,構出物聯網顛覆傳統。而政府目前也如業界一樣,這些新技術正在顛覆過去的政府型態。因此,「政府若要有效率且有效地發展數位產業經濟(Digital industrial economy),要將資訊當作戰略性資產(Strategic asset)來管理。」

 

 

 

以民為主的十大技術趨勢

Gartner 將數位政府應用情境分成兩種, 分別為商業時刻(Businessmoment) 以及公民時刻(Civicmoment)。公民時刻被Gartner 定義為一系列促進政府、企業、組織內各單位之間的資料交換行為及階段性策略,而針對公民時刻的政府數位應用,Gartner 提出了這10 項數位政府技術趨勢,可作為政府機關發展未來數位政府服務藍圖之用。

以數位工作場策略來看,Gartner 表示,所指的是朝向開放、扁平以及民主的開放政府組織的展現。在這個數位工作環境中,不論是從第一線職員,或甚至到高層管理人員,都必需具備有數位素養(Digitally Literate)的能力。Gartner 亦認為,在公民參與上,數位政府也得建立多管道的公民參與機制,不只是代表著將提供利害關係者更無縫接軌的溝通管道,例如市政辦公室、電子郵件等,還需具有傳遞可連結、一致性及互動體驗。

在為了實踐這些目標,Rick Howard建議,政策制定者和政府CIO 們得結合傳統的行銷工具(例如焦點團體、使用者經驗實驗室、調查和利害關係者分析)同時,加入新的方法途徑,例如發起公民共創計畫(CitizenCo-creation Initiatives)、敏捷式開發(Agile Development)以及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從根本性的地方著手重新設計溝通及服務模式。

2018 年全球3 成數位政府專案將擁抱開放資料

在開放任何資料方面。Gartner 認為,2018 年將有超過3 成的數位政府專案將全部將採用開放資料形式,不過,在獲得真正開放資料最大效用之前,至少還得花上10 年或更長時間。所以,Rick Howard 建議,以後數位政府開放資料的價值必需更具體,政府CIO 必需透過了解如何利用這些開放資料來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效益,並懂得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國家生產力或商業投資。

為達到建立一個提供公民整合、無縫使用公共服務的目標,政府CIO 也能透過啟動公民電子身分證計畫來達成,讓公民在值得信賴的網域下,使用該項電子身分證,透過任何裝置或是線上管道(網頁、行動裝置或應用)使用各種公共服務。實現公民電子身分證的關鍵,Gartner 認為,在於政府和商業供應者之間的互信機制,並共同聚焦提高商業價值、互通性,以及使用者經驗。

而為了讓政府部門具備有能力針對問題,運用資料分析、診斷,找出問題關鍵的能力,甚至用來預測可能潛在的風險加以預防。Gartner 表示,優勢分析的掌握,對於政府CIO 和機關計畫負責人,運用情境脈絡以及即時互動來設計新的行動服務尤其重要。

此外,政府設計服務交付方式時,得採取可擴展的互通性設計,Gartner解釋,不是漫無目的地全面開放或全面提供服務,而是要提供夠用就好,來得及就好的服務,但要有能力在需要擴充時就擴大服務提供的規模。

在建立數位政府平臺上,Gartner 解釋,要能做到民眾不用自己從不同政府網站中取得所需的多項服務,而是政府要提供了一個跨機關及跨部門的整合性數位平臺。

另外,Gartner 建議,物聯網也是政府發展數位創新服務不可或缺的應用技術,政府機關能夠利用IoT 促成服務戰略的數位化轉型(DigitalTransformation),包括了環境或公共基礎設施監控、緊急回應、供應鏈查劾,以及交通安全等。政府CIO 需要戰略性地利用IoT 來評估如何與傳統網路和IT 系統結合,擴大智慧物件和設備的基礎。

隨著全球化網路技術和雲端服務的成熟,Gartner 指出,政府以後轉換到網路規模IT 是長期趨勢,可利用本身所具備的靈活、精益和持續交付原則,在企業IT 組織內提供具有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者的功能,對IT 流程、文化以及技術皆具有顯著的影響。而另一個混合IT 架構趨勢,則可讓IT 部門同時具有管理內部私有雲與基於外部雲端環境(如社區雲、公共雲、混合雲)的能力。

政府IT必須成為IT服務的全方位提供者

不過,Gartner也提醒,政府CIO也必需重新定位IT組織的角色,從一個IT服務的全方位提供者,才能利用相關雲技術成為政府IT服務的代理者(Broker)和管理者(Manager)。

Rick Howard說,過去政府部門CIO在尋找新技術或採購的評估和選擇基準,往往受到政府組織文化、傳統IT系統、業務流程、緊縮的IT預算,以及缺乏關鍵的IT工具的影響,而透過發展數位政府的技術戰略,將可做為公部門CIO推動數位化創新的遵循方向。

不過,他也指出,以人為中心出發所獲得商業價值的應用案例和策略本身一樣重要,甚至是政府得最先考慮的事項。

國發會:優先打造政府數位工作環境,未來考慮推晶片身分證

內政部正在評估,考慮在下一階段電子化政府的計畫中推動國民晶片身分證,民眾用一張卡就能具備報稅、駕照憑證、健保卡等功能,甚至能用其來進行線上投票。

針對日前Gartner 所提出的這10 項數位政府趨勢,國發會資訊管理處處長簡宏偉認為,第一項數位工作場所的策略,與臺灣政府智慧網路辦公室(iDESK)正在執行的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目標不謀而合,都是要為公務員打造出一個更方便的e 化工作環境,像是讓公務員不用離開座位,只要上網就能使用網路會議服務、公務用的即時通訊軟體,或是打造像臉書動態牆般的訊息清單,也能上網進行工作管理或在政府機關內提供雲端儲存服務等。

不過,要讓政府運作像一間企業那樣,都能以數位化方式統一各部會或各機關,來打造出一套全面適用的數位工作環境,簡宏偉也坦承,這有其難度。因為各部會各有其不同的工作流程管理,想要用一套流程整合難度很高,得先從流程簡化著手,再來談跨部會作業流程整合。這也是未來將持續努力的方向。國外像是新加坡政府的SOEasy 計畫也有同樣目標,要打造出一套簡化、共通的跨單位政府作業流程。

最新第五階段電子化政府策略上, 簡宏偉表示,政府正在推動的開放資料和公民參與則和Gartner 建議的多管道公民參與和開放任何資料兩項策略趨勢不謀而合。

而Gartner 提出的公民電子身分證,類似臺灣十多年以前有意發展的國民卡,不過,當時由於政府和人民的互信基礎還不足,民眾因擔心侵犯個人隱私而不願意接受,簡宏偉認為,至今,這類身分驗證技術的安全性已經成熟,並非是政策施行的難題,「主要關鍵還是在於政府是否能讓人民產生信任感」。

他透露,內政部已在研議階段,考慮在下一階段電子化政府的計畫中推動國民晶片身分證,甚至能用這個身分晶片來進行線上投票,來帶動民眾使用意願。未來甚至將能整合報稅、駕照、健保卡功能、捷運搭乘、電子投票等功能。

更一步來說,簡宏偉表示,一旦人民有了電子身分證,要推動政府資料個人化(MyData),就更容易以個人為中心來提供或收集資料,就像目前臺灣開始推動的個人健保資料My Data,即是採用像是電子身分的自然人憑證來識別。

 

相關報導請參考:「2020數位政府」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