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員工用盜版,老闆也有罪」,這個聳動的廣告深植人心,而最近這一年來,許多企業更是感同身受,因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企業紛紛收到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信函,這些信件分別來自各大外商軟體廠商,包括臺灣微軟、甲骨文、IBM以及SAP等多家公司。而面對這些追補授權的信函,企業疲於奔命,想辦法協商,也想辦法另立遊戲規則,抵制不合理的軟體授權。
廠商殺雞取卵,大動作追討授權
在不景氣的情況下,廠商瘋狂追補軟體授權,看在企業的眼裡,無非是殺雞取卵,為了自保所使出的非人手段,企業甚至直言:「廠商選擇在企業經營狀況普遍不佳的今年,大動作追討軟體授權,擺明就是來要錢的,完全不顧原本的承諾。」一家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廠商表示,「這些軟體廠商根本就是食髓知味,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賺這種錢當然最快,」而且這些軟體都已經用了很多年,為什麼是現在才來追補。
伴隨景氣寒冬而來的是IT預算緊縮,在此當下,資訊部門主管面對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信函,更顯憤慨,引發企業極大的反彈。最近這幾個月,iThome陸續接獲許多企業資訊部門主管的投訴,我們因而展開一項關於軟體授權與維護的調查,結果,在短短2天內就有150多位資訊部門主管回覆,凸顯出企業對於軟體廠商追補授權,乃至於相關軟體授權與維護的種種不滿。
事實上,大多數企業都具有合法使用軟體的觀念,但是,由於系統建置初期的成本高昂,因此,供需之間一直都有不成文的默契,就是允許企業購買最低的授權數,通常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軟體廠商通常為了業績考量,在系統建置初期讓企業不用買足授權數的情況下,完成相關系統部署與應用,然後再逐年補足所使用的授權數量。
一家生技醫療廠商就無奈地說:「同樣的系統環境,當初說只需要買四分之一授權數就好,現在又要求補足另外的四分之三,沒道理嘛。不過,最終卻又只能花錢了事」。這般無奈的感受,不只發生在某一家企業或是某一個產業,而是不論企業營運規模大小,在各個產業中都有被要求補足授權的情況發生。
最近這一年來,許多企業陸續接獲追補軟體授權數的信件,其中,有不少企業幾乎是每隔一陣子就會收到不同的軟體廠商來追補授權,對於這些企業來說,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行為,已經到了不堪其擾的程度。有一家高科技製造業者甚至還同時面臨3家軟體廠商追補軟體授權的情況。這家製造業說:「在景氣沒有復甦之前,我們連防毒的預算都備受擠壓,你覺得我還有能力補足其他軟體的授權嗎?」
在不景氣的情況下,各大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做法,無疑是讓企業雪上加霜,然而,軟體廠商也有無奈之處。某家軟體廠商的業務人員就指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大軟體廠商就陸續開始追補授權,而且這個策略通常是來自亞太層級的要求,並不是臺灣分公司自己的決定。
一位軟體銷售人員指出,在各大軟體廠商瘋狂追補授權的情況下,其實企業已經拿不出錢來了,而軟體廠商在苦無業績的情況下,只好把追補授權的業績,也納入業務績效考核的範圍,甚至今年的營收將有3成是來自授權追補的貢獻。
各個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策略雖然一致,但是出面追補授權的執行單位以及做法上卻有不同。以甲骨文來說,就是以軟體授權管理服務部(License Management Service)的名義發函,再由第一線業務單位協助執行,而臺灣微軟則是由智慧財產權管理小組出面,臺灣IBM是以軟體事業處總經理署名,要求企業配合了解相關軟體授權使用情況。
一般而言,軟體廠商大多採取限期處理的方式,要求企業在限期內,配合清查軟體使用情況,而這個期限大多不會超過一個月。一些企業最近就收到臺灣微軟智慧財產權管理小組寄來的信,信件中指出微軟「即將展開一項全球同步執行的軟體授權遵循政策」,所以,要求該企業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軟體版權清點工作。
一位資訊部門主管表示,在收到信件不久後,又接到微軟的電話,表面上,雖然是要確認是否收到信件,是否需要協助等,骨子裡,卻是要企業如期完成清查,並且回覆清單,否則微軟將透過稽核協助清查。微軟為了掌握企業的軟體使用情況,甚至還隨函附上光碟,來協助企業完成軟體資產清點。
因應不合理的軟體授權,93%企業打算開始評估其他方案
最近這幾個月,iThome陸續接獲不少企業資訊部門主管的投訴,因此我們展開一項關於軟體授權與維護合約的意見調查,在短短兩天內,就有150多位資訊部門主管回覆,更有一百多位主管用文字寫下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凸顯出企業對於軟體廠商追捕授權,乃至於對相關軟體授權和維護合約的種種不滿。
1. 在今年這個不景氣的時間點,廠商大動作清查授權,您的感受如何?
2. 在今年這個不景氣的時間點,廠商提高軟體價格或維護費用,您的感受如何?
3. 您會因為這些不合理或不合時宜之處,而開始評估其他解決方案?
調查說明:以臺灣企業資訊部門最高主管為調查對象,共發出電子問卷500份。問卷執行期間自7/12到7/19,有效問卷數166份,針對開放問題提出建議者有126位。
資料來源:iThome 2009軟體授權爭議企業意見調查,2009 年8 月
對於企業來說,這種近乎恐嚇的情況,此起彼落。除了微軟之外,一家IC設計廠商就說,IBM的做法也不遜色,在一封由臺灣IBM軟體事業處總經理署名的信中,提到將透過顧問公司等第三方,前往該公司了解該公司的IBM軟體使用情況,如果不配合清查,後續若有授權不足情況,IBM將不給予優惠。
企業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軟體使用清查,如何釐清合法使用情況以及授權方式不合理等問題都浮上檯面。舉例來說,在SAP的ERP系統使用上,許多企業就認為依使用者人數授權,完全不符企業的應用情況,企業為了達到良好管理,通常會給予每一位使用者一個獨立帳號,但是,有些使用者的使用頻度並不高,也許一個月只使用一兩次,甚至一年一兩次,企業也要為此購買授權,而且用量少與用量多都是同樣的價格,實在不合理。
對於高科技製造業者來說,由於7天24小時輪班的營運特性,因此,同一套ERP軟體會有兩組輪班人員使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必須多採購一倍的授權數,才能符合軟體廠商的授權規範,進而因應兩組人員輪班使用,然而,這樣的情況並不合理,許多企業認為,軟體授權的方式存有許多爭議,比較好的做法應是以同時上線人數計價,才能反映企業的實際使用情況。
除此之外,在測試環境所使用的軟體也引發爭議。從軟體廠商的角度來看,只要有使用就必需授權取得;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則認為在測試環境所使用的軟體,只是短暫的,也許只是一兩天,測試結束之後就不會使用,這樣的情況,是否適用於一般的軟體授權機制等,企業都必須慎重看待。
面對企業的質疑,軟體廠商無言以對,主要是因為這些問題通常發生在外商,而外商公司的軟體銷售遊戲規則,往往不是臺灣分公司所能決定,對於軟體廠商來說,使用者付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企業可以拒絕使用,但是要用就必須付費,追補授權怎麼會是一個問題呢?
軟體授權隱藏諸多不合理,企業猶如啞巴吃黃蓮
然而,企業所質疑的,還不只是軟體廠商背離誠信,軟體授權隱藏著諸多不合理處,更讓企業猶如啞巴吃黃蓮,有口難言。例如,軟體授權計價方式以及維護合約價格調漲等,完全都是軟體廠商說了就算,由軟體廠商一面主導的遊戲規則,讓企業有誤上賊船的感受。一家半導體製造廠商說:「政府應該出面,想辦法制衡」。
去年,SAP以石油漲價以及因應通貨膨脹為由,調漲維護費用,並且從原本的17%提升到22%,然而,德國以及奧地利卻有法律保護,逃過一劫,其他各國的SAP用戶,卻面臨被迫漲價的命運。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的IT支出錙銖必較,在各國都有抗議的聲浪出現,今年6月,SAP在美國的前100大客戶也組合聯盟,集體與SAP展開協商,最後,SAP不僅改變調漲策略,決定以7年的時間緩步調漲,還提出具體的服務改善作法,例如,4小時內回應客戶問題等。
難道,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現在,臺灣的企業也有類似的想法,決定以集體的力量,與各大軟體廠商展開協商,聯手抵制各種不公平待遇,並且點名臺灣微軟、甲骨文、IBM以及SAP等,尋求更公平的遊戲規則,否則將會採取集體叛逃,轉換使用其他的替代方案來因應。事實上,廣達電腦已經開始落實這樣的想法,避免供應鏈夥伴被單一系統平臺綁死。
據了解,目前除了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積極尋找替代方案之外,有部分企業也計畫透過產業協進會等組職聯盟,來與各大軟體廠商展開集體協商。
目前企業面對的問題,除了來自軟體廠商的追補之外,有些企業還面臨臺灣商業軟體聯盟(BSA)的盜版查緝,今年7月,SAP正式加入BSA的會員,後續的影響值得關注。BSA主席宋紅媞表示,目前BSA已經鎖定300多家盜版證據充分的企業,只要檢警調相關單位與檢舉人的時間安排妥當,就會展開查緝動作。
宋紅媞表示,BSA查緝的對象,大多是由檢舉人主動檢舉提供,而檢舉人大多是企業離職員工為主。過去一年,平均每個月大約有100多家企業被檢舉,今年則增加了一倍,平均每個月大約有200件以上的檢舉案例,有可能是因為企業縮編等因素,造成員工不滿因素增加所致。
軟體廠商以及BSA的積極動作,雖然讓企業風聲鶴唳。但是,企業只能坐以待斃嗎?其實並不盡然,一位長期觀察軟體產業發展的人士指出,大多數軟體廠商其實都很缺乏具體事證,也就是根本無法精準掌握企業是否有軟體授權不足的情況,所以,只能採取「合理質疑」的作法,要求企業主動清查軟體使用情況並且回覆,去函信件並沒有法令強制作用。
根據臺灣的法律要求,如果有人檢舉企業使用不法軟體,這名檢舉人必須要出庭與企業面對面說明,才能成立。這樣的情況,不僅讓有意檢舉的人望之卻步,也增加了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難度。因為臺灣實在太小了,試想,如果某一位離職員工,如果檢舉曾經服務過的公司使用不法軟體,後續能否在相關產業領域找到工作,都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除此之外,軟體廠商其實也很擔心企業反彈,尤其是具有供應鏈影響力的企業或是集團型企業,都有可能會出現聯手抵制採購的情況。根據可靠消息來源指出,去年就有一家軟體因為在大陸積極追補授權,而且手段激烈,最後,導致該企業集團聯合抵制採購,使得正在臺灣洽談的銷售案胎死腹中。
這個消息傳出後,軟體廠商聞之色變,因為大型企業確實握有許多籌碼,除了聯合抵制採購之外,一般來說,大型企業幾乎都有法務單位護航,所以,面對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情況,也可以交由法務出面處理,軟體廠商其他很怕這種情況。
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錢,如果進入法律程序,周旋太久,不僅無法讓軟體廠商在短時間內有營收挹注,長期來講,更可能讓軟體廠商損失大客戶,而這些都是軟體廠商最怕遇到的情況。
在軟體廠商積極追補授權的情況下,大型企業似乎有比較多的籌碼可以用,相較之下,最擔心害怕的,恐怕是手無寸鐵的中小企業,對此,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所長賴文智認為,相關產業公協會應該出面給予協助,解決企業面對不合理授權的種種問題談判與協商。
追補軟體授權內幕1
廠商追業績,鎖定中小企業迅速結案
去年下半年景氣急轉直下,企業的IT 預算急速凍結,各個軟體廠商都受到衝擊,為了突破困境,軟體廠商紛紛寄出追補授權的信件,要求企業在一定期限內補足授權。
在一波又一波的追補行動中,中小型企業的追補,往往都能迅速結案,也最容易達到效益。大型企業因為有法務護航,可以長期與軟體廠商周旋,所以,通常都是硬碰硬,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各個軟體廠商雖然都說授權追補並沒有特定標的,但是,實際的情況卻不然,有些企業確實是軟體廠商必然鎖定的標的。一位長期觀察軟體產業發展的人士指出,軟體廠商因為缺乏具體事證、人證,無法知道企業是否有足夠的授權,所以,會根據一些情況來做「合理懷疑」,例如,每年都有詢價記錄,最後卻沒有下單的企業,就符合有使用需求,但沒有實際採購或授權的情況。
除此之外,如果曾經有採購記錄,但是,營運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卻沒有
版本升級記錄的企業,通常也是軟體廠商會鎖定的標的之一。比較聰明的作法,就是每年買一點,想辦法與軟體廠商維持一種恐怖平衡的關係,讓軟體廠商覺得有持續性的銷售機會,而不願意埋葬商機,斷了自己的後路。
事實上,企業只要購買一定的授權數,例如二分之一,軟體廠商通常還是會小心評估後續商機,才會決定是否要對該企業展開全面追補授權的行動。而若軟體廠商經過評估之後,發現該企業並沒有新的銷售機會,當然就會開始追補授權,尤其部分軟體廠商的智慧財產權相關處理,根本就隸屬在業務單位之下,相關執行動作更是明顯。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軟體廠商比較偏愛的是中小型企業,因為中小型企業大多沒
有自己的法務,也不想斥資動用律師與軟體廠商長期周旋,通常都能達到迅速結案的目的。對於軟體廠商來說,一封關於追補軟體授權或是查緝盜版軟體的「提醒函」,足以讓中小型企業謹慎處理,甚至決定補足授權數。
有些軟體廠商甚至在年度的業績目標中,把追補授權的營收納入其中。有一位在軟體業工作的顧問就聽聞,去年,各個軟體廠商相繼展開追補動作之後,有一家
軟體廠商的營收結構中,甚至有6成是來自追補授權的營收貢獻,這個情況雖然是發生在大陸的分公司,但也突顯了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激烈程度,已經讓該公司的財務結構失衡。
從去年以來,企業陸續被不同的軟體廠商要求補足授權,根據這位顧問的觀察,
部分企業與軟體廠商之間的關係,已經到達「互相憎恨」的程度,然而,軟體廠商在業績壓力的驅動下,這也是避免不了的情況。
追補軟體授權內幕2
追補授權,軟體廠商也怕埋葬未來銷售機會
軟體廠商積極追補授權的情況,除了企業擔心害怕之外,原來軟體廠商自己也很害怕。怕什麼呢?因為剛開始追補授權的效益確實非常顯著,但是,長期來講,卻有可能會埋葬未來的銷售機會。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確實發生了,而且還是海峽兩岸聯手抵制軟體廠商的一個採購案。去年下半年開始,各大軟體廠商相繼開始追補授權,其中有一家軟體廠商因為手段激烈、態度強硬,最後引發某家企業集團聯合抵制採購,這樣的情況,對於大型軟體廠商來說,真的是「賠很大」。
因為追補授權只是一次性的收入,而這家企業卻是集團型的營運規模,旗下所使
用的軟體產品不只一種,也不只是一家企業在使用,據了解,因為這一次追補授權不當,激怒該企業客戶營運高層,最後在CEO 一聲令下,斷送了後續所有的銷售機會,以現在的情勢來看,也不知道雙方的關係能否進一步修補。
對於第一線的業務人員來說,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無奈,也百感交集,因為大多數外商公司的智慧財產權相關單位,都是另一個獨立的部門。然而,從企業客戶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哪一個單位,都是來自同一家軟體公司,所以,軟體廠商在捍衛智慧財產權的同時,也破壞了業務人員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客戶關係以及銷售機會。
看在第一線業務人員的眼裡,所屬軟體公司積極追補授權的作為,只是在傷口上
灑鹽,因為在景氣不好的情況下,企業的IT 預算原本就很吃緊,在各個資訊採購項目中,軟體的預算通常是最容易被刪除的一項,現在,各大軟體廠商爭相追補授權的情況,已經波及正常的銷售管道,因為現在就連拜訪企業客戶的機會都變得更加困難。
軟體廠商為了補強業績,所以要求企業補足授權,但是,企業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追補,其實早就沒有錢了,現在的情況更是惡性循環。
追補軟體授權內幕3
CIO變成冤大頭,錯不在己也要善後
最近這一年來,許多企業都被軟體廠商要求補足授權,範圍之廣,從後端的資料庫軟體到研發單位所使用的設計軟體,都在軟體廠商追補之列。
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信函紛至沓來,資訊部門主管當然是最痛苦的一個,除了要面對營運高層的質疑之外,有些企業內部甚至牽扯出CIO 與研發部門之間的糾葛,因為研發單位所需要的工具軟體,一般都是由研發單位主管決定,但是,授權相關的問題,軟體廠商通常都是統一找上資訊部門主管。
曾經就有一家製造業的研發部門,因為自行決定試用某家CAD 工具軟體,但是,在試用期結束之後,並沒有正式採購或移除,仍舊繼續使用沒有付費的試用版,卻沒有發現軟體廠商在這個試用版本中,裝有追蹤程式,可以把該軟體的相關使用記錄,例如,裝有該試用軟體的電腦IP 使用時間等記錄回傳給軟體廠商,軟體廠商在取得充足的使用資料之後,就直接跟資訊部門主管要錢。
在製造業,普遍都會採用CAD/CAM 等工具軟體,但是,這類軟體通常都是由研發部門主管決定,包括需要多少授權數以及要買哪一個品牌的套裝軟體等,資訊部門主管往往都只是被告知,而沒有真正的採購影響力。
這種情況,原本就是製造業資訊部門主管的致命傷,讓資訊部門只能扮演支援的角色,對於企業的營運命脈沒有直接影響力,進而使得資訊部門主管與研發部門主管的關係緊張,甚至非常對立,現在,相關軟體授權使用的責任,卻必須由資訊部門主管一肩扛下。
對於資訊部門主管來說,真的是很冤。事實上,最近就有一位資訊部門主管,因
為收到一封CAD 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信,再度與研發部門主管槓上,使得原本對立的關係也浮上檯面。對於資訊部門主管來說,這種感覺就像是被隔壁鄰居家的火災波及受傷一樣,雖然錯不在己,還是得要善後。
一般來說,軟體廠商大多會從多方面著手打聽企業的軟體使用情況,如果研發部門沒有警覺性,軟體廠商就可以輕易從研發部門輕易打聽到企業內部的人數以及電腦臺數等。如果是太平盛世,這些資訊或許沒有太大的價值,但現在,企業面對軟體廠商的授權追補,更是要嚴加預防各種可能性。
今年,許多企業在面對軟體廠商追補授權的時候,都還有錯過預算編列等不合時宜的理由,作為與軟體廠商談判的緩衝籌碼,但是,再過一兩個月,企業將會開始編列明年度的IT預算,同樣的問題,資訊部門主管將如何因應,值得觀察。
【相關報導請參考「廠商狂追授權,企業群起控訴:iThome 2009軟體授權爭議企業意見調查」】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9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