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home
如果有一天,耳朵再也無法聽到外界的聲音,你還會持續追逐自己的夢想嗎?1924年,在法國有一位叫做Mr. E.Rubens-Alcais的聽障人士,為了持續實踐自己的願望,他與一群熱心運動的朋友,共同發起了國際無聲運動會(International Silent Games),也就是現今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前身,而今年9月5日即將在臺北鳴槍起跑的第21屆聽奧,會有22個比賽項目同時登場。
為期10天的比賽,未演先轟動,這不僅是臺灣第一次舉辦奧林匹克等級的運動會,也是亞洲第一次主辦聽奧,臺北聽奧籌備處枕戈待旦,隨著比賽日期漸漸逼近,籌備處的氣氛也跟著升溫,採訪當日,我們實際目睹了最高規格的維安演練,因為屆時與會的來賓,將來自101個國家,其中又有81個國家,將近4,000名選手實際參賽,所有的事情馬虎不得。
也許大多數人對於聽奧的印象模糊,但是,上一屆在澳洲墨爾本的賽會中,臺灣總共奪下9金4銀3銅,國家總排名第五名,僅次於烏克蘭、俄羅斯、南非與美國。這一次在臺灣主辦,各個選手不僅卯足全力,就連主辦單位也奮力一搏,從選手代表團報到、賽程安排、賽事成績計算與公布、賽事資訊查詢,以及食宿、交通安排等都大量整合資訊科技的應用。
相較於歷屆聽奧主辦國的做法,甚至有所超越之處。例如:採用RFID技術製作識別證就是史無前例,預計將可大幅縮短賽事檢錄作業的時間,此外,選手等代表團人員也可藉由RFID識別卡,經讀卡機感應後操作賽務資訊查詢系統,並且掌握相關賽務資訊,例如:自己的參賽項目、未/已完賽的時間、地點、成績等。
臺北聽奧籌備委員會資訊部召集人陳奕良表示,聽奧跟一般奧運不同之處,在於參與對象都是聽障朋友,所以,參賽資格需經聽奧總會官方審核後,確認優耳(兩耳中,一耳聽力較好的為優耳)聽力損失需為55分貝(db)以上者才能參加,這樣的前提下,各國選手在報到時,必須先繳交聽力檢查圖後才能製證,為了確保參賽資格的公正性,聽奧總會要求主辦國必須現場製證,但並沒有限制做法,而臺灣這一次是採用RFID技術來完成現場製證的作業。
從上一屆澳洲墨爾本的比賽,聽奧總會就開始採用網路線上報名,但是,並沒有採用RFID技術來製作識別證,這一次臺北聽奧更往前突破了。然而,臺灣畢竟是第一次主辦這種大型國際賽事,相關的標準作業流程以及實務經驗也比較缺乏,陳奕良說:「這是我們必須坦誠的。」
聽奧結束之後,臺灣體壇的發展也將邁入另一個階段,包括主辦大型賽事的標準作業流程以及相關軟硬體資訊系統應用,例如:自動化的成績處理作業系統、即時性的資訊發布平臺、網路系統化的賽場與賽事管理、多元化的即時影像轉播以及參賽選手管理等,都將讓臺灣體壇的整體發展首度跟上國際大型賽事水準。
過去臺灣並沒有舉辦綜合性的國際賽事經驗,所以必須透過國際性的單項比賽以及國內的綜合性賽會來吸收經驗,陳奕良表示,這一次主辦大型國際賽事的經驗與資源,希望都可以在臺灣傳承下去。而臺北聽奧投入資源所開發的這些系統,也希望政府單位能建立公有財的申請使用機制,讓後續的比賽可以沿用這些資統,不要再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開發。
這一次聽奧的資訊系統規畫,主要涵蓋3大範疇,其中,除了對外訊息發布系統(包括20項賽事管理子網、網路電視播放平臺、各場館電子看板資訊管理……)之外,還有對內賽事管理平臺(包括內部資訊管理平臺EIP、內部即時通訊系統EIM、志工管理系統……)以及後勤輔助管理系統(包括人員資料管理系統、製證作業系統、成績冊列印系統、賽程管理及公告系統、證件核發系統、成績登錄與發布、現場報到管理系統等)。
目前聽奧的資訊發佈平臺,從報名資料、賽程資訊、比賽成績、甚至到獎狀列印都能自動化處理。自動化的成績處理作業系統,也是強調one touch概念,系統不僅會自動顯示成績、對戰圖表及晉級資訊,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減少人為作業可能發生的失誤,尤其有關於競賽成績的計算與揭露,是其中至為關鍵的環節。
為了快速且正確的揭露比賽成績,臺北聽奧決定大量採用精密計時計分系統,應用範圍從陸地上的田徑運動,到水上的游泳競賽都含括在內,陳奕良表示,以往在沒有使用精密計時計分系統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人為判斷的錯誤,以致於讓比賽有公平性的疑慮,現在,透過這些精密計時計分系統協助,不僅可以避免人為疏失,也大幅縮短了比賽成績計算與公布。
以田徑來說,就可以透過具有感應壓力的起跑器,判斷是否有提前起跑之嫌,而到達終點之後,也就可藉由終點線的攝影監控,清楚分辨是誰先抵達終點,即使是只有毫秒之差,也能把比賽歷程完全記錄下來。
然而,這些應用都涉及軟硬體的整合,尤其聽奧的精密計時計分硬體設備,是使用日本Seiko的產品,臺灣缺乏相關的整合經驗,使得整個過程倍加困難,因為Seiko精密計時計分系統的格式特殊,所以,需要特別考量資料傳輸及影像轉檔問題等。
此外,Seiko的技師是來自日本,無法提供即時的技術諮詢,只能以電子郵件進行溝通,而所有的溝通又必須透過翻譯,更凸顯了溝通效率不彰問題。再者,由於Seiko的軟體只能提供日文及英文版本,甚至於操作手冊、技術文件也沒有完整的中文文件可以參考,這都是臺北聽奧必須想辦法克服的地方。
3個步驟現場製作RFID識別證
2009年臺北聽奧的參與人員眾多,除了各國選手代表團,就有5千多人來分別來自81個國家之外,臺北聽奧本身的工作人員與志工也非常多,基於整體安全管控需求,這些人都必須通過身分審查才能自由進出比賽場地。臺北聽奧為了達到管控目的,但又考量到整體成本支出,決定運用2 種身分識別機制,來因應不同的管控需求。其中,選手代表團以及裁判等直接與比賽相關的人員,將在報到之後,就第一時間現場製作RFID 識別證。志工等工作人員的身分識別,則以紙卡搭配照片與條碼系統來判別。
步驟1 確認身分
選手資格由聽奧總會審核並確認後,相關資料最晚會在正式比賽開始前一個月,以Excel 檔案交由臺北聽奧籌備處負責後續作業。當選手抵達臺灣之後,在報到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將要求選手提供個人護照,進而與總會提供的報名資料比對並確認身分。
步驟2 輸入資料
身分確認之後,選手等相關人員必須配合現場製作RFID識別證的需求,以網路攝影機即時捕捉影像,同時並擷取個人基本資料,然後,再儲存到RFID識別證製作的系統中。
步驟3 完成製卡
身分確認以及影像等基本資料擷取完成後, RFID 識別證的現場製卡作業就算完成了,而儲存在RFID 識別證製作系統中的資料,除了因應當下製卡之用,也將大幅縮短遺失補發的時間。此外,2009年臺北聽奧的RFID識別證,也將結合捷運悠遊卡功能,選手們只要儲值就可以使用。
【相關報導請參考「體壇IT蛻變」】
熱門新聞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