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只能看天吃飯嗎?如果農業結合資訊科技,可以引爆出什麼火花,讓農業從此改變,擺脫宿命呢?基於這樣的想法,有部分農場經營者已經開始啟動一連串的「變臉」計畫,最近,如果有機會到鄉間走一趟,也許眼尖的你,就會發現田埂間的樣貌已經不知不覺地正在改變。

除了越來越多的精密溫室坐落於鄉間,走到生產現場更能發現資訊科技在農業上應用的精彩之處,同樣是ERP,在農業上的應用與高科技製造業就是不同,同樣是RFID,在農業上會遇到的問題與要求,也不同於其他產業。如果有一天突然看到田裡的農夫,手拿著PDA正在做田地資料輸入或管理,可千萬不要訝異,因為這樣的應用確實已經正在醞釀。

究竟農場經營者想要透過資訊科技解決什麼問題,或是達到哪些效益呢?由於現階段農場的資訊科技應用才剛剛起步,所以,想要立刻看到量化的效益分析並不容易,但是,可以想像一下,昔日的農民搖身變成科技農民之後,勢必會開創出不同以往的美麗新世界,尤其不同的經營策略與不同的作物屬性結合之後,農業的資訊應用更是千變萬化。

以RFID在農業上的應用來說,就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應用方式。其中,斗南鎮農會想要藉由RFID結合生產履歷,讓倉儲管理從「數量管理」延伸到「空間管理」,進而做到可以即時且正確地找出某一塊田或是某一天收成的作物儲放位置。而擁有15年蘭花栽種經驗的育品生物科技,則在去年底啟用新的溫室,並且試圖透過RFID結合自動盤床設備,達到無人化的蘭苗培育與管理。

我們注意到資訊科技正在農業的應用上發酵,原本以為這些動輒數百萬甚至千萬的資訊投資,應該會讓農場經營者望之卻步,可能只有高單價產品,才會讓農場的經營者願意出錢又出力,但真實的情況卻是不論高經濟作物或是平價農產品的經營者,都想盡辦法主動找齊資源。

然而,農業工業化的路途卻非常遙遠,除了農業長期習慣憑藉經驗栽種,使得農場內部欠缺標準作業流程之外,現階段為農業量身打造的軟硬體資訊設備更是非常罕見,而且也沒有幾家資訊服務廠商願意投入,所以,即使農場的經營者有想法,一路走來的過程也是非常艱辛。

除此之外,在這一次走訪雲林、嘉義、臺中等地農場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新的農業競爭結構中,農民這個角色開始出現轉移的現象,一些原本並不是農業領域的經營者,帶著不同的經營思維加入,比如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100%轉投資的皇基,就把高科技產業的營運經驗,複製到蘭花的生產控管與經營模式上。又如金三角合作社,也是從鋼鐵業者轉戰蔬果領域的代表。

隨著新世代投入農業,不僅為農業注入新的能量,並且帶來新的經營手法,也使得農夫的傳統形象變得不同以往。這些新的競爭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想要用不同的思維開創出新的「農企業」。以皇基來說,就充分發揮高科技製造業的經驗,並且把高科技製造業跨國經營的模式,複製到蝴蝶蘭切花市場的經營,目前皇基的產品研發與營運中心,雖然設置在臺灣,但是,為了降低催花過程以及包裝出貨等作業的大量人力成本,皇基決定遠赴越南設置量產據點,最後經由空運把蘭花銷售到日本,而來自日本市場的營收已經占居皇基總營收的5成以上,毛利達30%。

相較於高科技製造業3%~5%的毛利,農業的毛利並不低,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方煒認為,農業的毛利至少可以達到20%,然而,農業自動化程度低且高度仰賴經驗值生產的現況,既是新投入農業領域的競爭門檻,也是改變既有營運模式的契機。

 

 生產履歷資訊平臺是最普遍的應用 

長期以來,臺灣的農業發展與資訊科技並沒有太大的關連,直到法令開始要求農產品必須提供生產履歷記錄,才使得農業的生產與資訊科技慢慢結合,目前是農業生產過程中最普遍的一項應用,透過產品包裝上的條碼,消費者隨時可以查詢到生產過程中栽種者以及施肥用藥等記錄。

 

 臺灣農業轉型,工廠化生產除了增量更要增值 

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方煒

臺灣農業如果要轉型,就要走出傳統以「增產」為目標的數量經濟發展,進而以「增值」為主要方向發展,臺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方煒強調,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發展出「工廠化生產」的營運模式,讓農作物生產可以不受人為與天候等環境條件影響全年穩定生產,讓產量與品質都在可預期的情況下生產。

這樣的發展方向,已經是全球農業的趨勢,除了臺灣的農業已經慢慢轉型之外,日本政府最近也努力推廣智慧型蔬果工廠的概念,舉凡溫度、濕度、水分以及介質養分,甚至是農作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透過系統嚴格控管,而蔬果工廠栽種出來的萵苣,一年甚至可以採收20次。日本農水省甚至計畫在未來3年內新增100座蔬果工廠。

相較於日本與荷蘭,臺灣的發展雖然還有一段差距,但是,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相關的資訊應用能否與農作物生產緊密結合,將是相關應用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尤其農業是很務實的一個環境,並不只是為了追求科技而E化。

 

 農業經營者的眼光不能只侷限在臺灣市場 

臺大園藝學系副教授許輔

目前資訊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非常貧乏,除了農民的平均年齡老化之外,資訊服務廠商投入的意願也不高。臺大園藝系副教授許輔表示,過去曾經有宏碁等資訊服務廠商投入農業領域,但是,由於需求尚未成熟,加上台灣農業的經濟規模有限,各種作物差異有很大,所以,資訊系統客製化的比例也很高,不利於資訊服務廠商發展成套裝產品銷售。

然而,臺灣的農業技術獨步全球,科技產業也是舉世聞名,如果兩者能夠適當結合,必定可以革新農業發展。許輔表示,資訊服務廠商不一定要自己開發產品,只是懂得引進適合臺灣農業發展的資訊科技,都會有很大的市場開拓機會,因為這個領域目前還是空的。

許輔認為,不論是專注在農場經營或是想要投入農業相關解決方案開發的資訊廠商,絕對不能把眼光侷限在臺灣市場,因為台灣農業的市場規模真的有限,不像荷蘭那樣具有規模,而且企業化經營,這樣的前提下,農業相關的經營者一定要想辦法擴大海外市場,才會有比較好的投資報酬率。

 

【相關報導請參考「植物工廠:科技農民的美麗新世界」】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