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基礎後,北醫附醫就要開始往前衝了。」4年前接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附醫)資訊室主任的康嵐媖,早從2011年,就開始參與北醫體系的資料標準化與HIS系統整合工作,是北醫體系三院大整合重頭打地基的關鍵人物之一。這基礎正是北醫附醫屢屢能在智慧醫療創新的關鍵,這幾年不只有多項醫療大數據的嶄新應用,積極嘗試AI輔助醫療,今年更率先推出健康醫療區塊鏈平臺,是臺灣大型醫院中布局區塊鏈最深也最快的一家。
北醫醫療體系旗下3家醫院,北醫附醫、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為了發展醫療大數據,從2011年開始,花了1年的時間,率先把3家醫院的大筆資料標準化。而這只是他們的第一步,接下來,北醫附醫、萬芳、雙和更花了2年的時間,整合醫療資訊系統(HIS)。
光是一家醫院的HIS系統,就可能有幾10套到幾百套,不只操作介面不一致,病患相關醫療資料也分散呈現在不同系統中。資料如此分散的狀況下,對於臨床科醫師來說很不方便,光要找一份數據或資料,就得瀏覽好幾層的系統畫面,才能找齊所需的資料。為了提升醫師的看診效率,北醫先把旗下這3家醫院各自的HIS系統通通整合到單一入口,讓醫師能透過方便的介面,取得完整性的資料。
三院整合的打底工作告一階段之後,康嵐媖轉而進入北醫附醫擔任資訊主管,她上任後的第一步,就是讓IT帶頭精簡各項流程,成為醫院流程變革的推動者。她的目標是,讓北醫附醫逐漸實現全面無紙化,更要簡化病患相關的各項院內流程,甚至幫助醫護人員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多的事。她舉例,過去急診病患檢傷完後,還得再去掛號櫃臺掛號才能進入診間,為了簡化急診就醫流程,北醫附醫將急診檢傷與掛號系統合而為一,讓病患檢傷完就等於完成掛號,接下來就可進入診間。而為了簡化門診流程,他們還導入初診自動報到機、自助生理量測與自助繳費機,節省人力。另外,北醫附醫也導入行動繳費服務,來簡化出院流程,民眾在病房區就可結清醫藥費,直接辦理出院。
研發智能重症照護系統,隨時監測加護病房患者狀況
簡化了門診與急診的流程後,北醫附醫接著要標準化加護病房(ICU)流程,讓醫護人員能遵循著一套SOP,即時整合病患狀況,隨時做出緊急應變處理。因為,「加護病房的病患一旦發生狀況,就是人命關天。」康嵐媖強調。
首先,北醫附醫打破了過往分為內、外科系的加護病房形式,改分為第一、第二、第三加護病房,讓病房的運用可以更靈活。接著,再建立一套標準程序,讓不同的醫師,不管是加護病房內的專責照護醫師或是來自各科的主治醫師,一旦病患發生緊急狀況的當下,都能了解病患最新狀況來判斷。
於是,北醫附醫在去年3月導入自行研發的智能重症照護系統(TMUH Electronic Dashboard ICU,TED ICU)。 加護病房電腦中的儀表板,24小時都能呈現病患數據,供醫護人員隨時監看。康嵐媖提到,在儀表板上,醫師第一眼能先用顏色辨識每位病患的狀況,紅色表示最危急,綠色就表示病患安全。一旦病患出現警訊時,醫師也可直接從儀表版上,檢視加護病房患者最新的相關性評估與檢驗相關數值,進而判斷下一步該如何處理。北醫附醫參考大量臨床醫療科的文獻,再推算出這套用顏色來區分病患狀況的評估作法。康嵐媖強調:「資訊定位是工具輔助,但要結合臨床科醫師在醫療領域知識,才能打造出這套智能重症照護系統。」
這套TED ICU系統,對護理人員更是一大改變。她提到,過往護理人員每1小時就要巡房,測量並以手寫方式記錄每個病患的狀況,現在系統則可自動串接生理監視器、呼吸器、血糖機等物聯網設備,自動整合病患的生理數據,如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I/O等量測資訊到儀表板上。根據北醫附醫的數據,護理人員1個月可節省近800小時抄寫時間,處理每位病患平均所需的時間也減少了30%。
此外,北醫附醫下一步要開始讓這個平臺,也能對譫妄症、敗血症的患者提出預警。康嵐媖提到,這需要結合病患的生理量測數值,以及來自即早預警評分系統(Early Warning Score)的病患生命徵象數值與意識狀態評估資訊。另外,要建立預警模型,還需要醫師確診資料作為參考。北醫附醫目前有一套高風險病患自動篩選機制,但還得由醫師進一步對這些譫妄症或敗血症的高風險病患個案進行確診,未來,北醫附醫IT希望利用確診後的記錄,作為機器學習系統的訓練資料,希望未來能自己設計出一套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出加護病房患者罹患譫妄症、敗血症的預警模型。
結構化醫囑源頭,打造病摘系統做為醫護人員治療標準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主任康嵐媖表示,唯有IT願意主動了解實際流程運作,釐清需求,才能打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系統。(攝影/洪政偉) |
不只打造TED ICU,讓加護病房的照護流程標準化,北醫附醫更打造一套病摘系統,要讓醫師囑述(醫囑)或是病患檢驗報告,每天都能自動匯集生成一份完整報告,醫師只要審閱確認沒有問題即可送出,不用再自己打報告。康嵐媖表示,許多醫療機構建置的電子病歷系統,其實只是將紙本病歷內容數位化,而非將病歷內容結構化。但北醫附醫想做的,不只是打造無紙化的電子病歷而已,還要透過結構化病歷資料,擷取病歷數值,用來進行分析。
不過,北醫附醫在病歷資料深度分析這條路上,一開始走得並不順遂,因為,實際要引進機器學習技術動手分析時發現,院內累積多年的病歷資料,根本無從分析。康嵐媖解釋,除了每位醫師的醫囑寫法不一致之外,在注射劑及點滴加藥醫囑的部分,醫師大多仍採用口頭醫囑的方式開立相關藥物。手寫病歷資料格式不一、甚至不完整,不只是北醫附醫如此,也是臺灣醫院常見的難題,但這樣的病歷,卻可能帶來風險,一旦護理人員誤讀或有疏漏,就會發生藥物、劑量、稀釋濃度不當的狀況。
「與其用機器學習分析大數據,還不如從醫囑源頭做起,拆解資料,才能將有效資料進行分析。」她堅定地說。其實,臺灣醫師在2016年開始,就得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的診斷碼下診斷,並進行健保醫療申報。康嵐媖認為,既然醫師的語言已經統一,下一步就是將醫囑內容結構化,並要求醫師在開立醫囑時,需依照同一套病摘標準結構內容來填寫,包括何時執行治療,護理人員後續如何照護病患的相關注意事項都得詳細記錄。目前北醫附醫已建立了80多份病摘標準結構內容,不只可讓病歷描述的記載更清楚,也可以讓醫師寫出治療操作過程。
不只如此,為了解決過去醫師開出的藥物組合,在配藥的過程中發生藥物沉澱,而導致無法使用的問題。北醫附醫設計病摘系統時,還找來藥劑部協助,拆解藥物屬性,或是哪些特殊性藥物會因病患體重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劑量。還有藥劑使用方法,如單次施打、滴注、24小時持續滴注,也要精確分類,最後整理出一套藥物搭配組合,以及建議用量。不過,目前只支援到部分科別,還沒涵蓋所有病摘類型。現在透過這套病摘系統,醫師在開立醫囑時,系統就會自動建議哪幾種的稀釋液可作為藥物的搭配,並在系統自動運算過後,能正確計算出劑量、輸注時間與流速,來減少護理人員在給藥、注射或滴注藥物時出錯的風險。
北醫附醫的IT團隊,光是每個月就有300到400件大小不等的IT任務必須執行。在面對這些任務,康嵐媖對IT人員的要求就是,願意了解醫療流程的細節,且應該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系統分析師(SA),也只有主動地詢問相關單位,了解實際運作釐清需求後,才能打造出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系統。
啟用健康醫療區塊鏈平臺,落實雙向轉診病歷共享
而為了推動分級醫療與落實雙向轉診,衛福部在去年2月調降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的部分負擔,並於同年3月啟用電子轉診資訊交換平臺,希望讓病患就近到一般診所看診,有需要再轉診到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但是,這套平臺只能傳送各類轉診單,並沒有整合病患的電子病歷,病患須自行到醫院申請病歷資料,再將資料帶到診所給醫師參考。
面臨分級醫療政策,大型醫院最直接的衝擊就是,過往能收的門診病患額度現在有一定上限。康嵐媖指出,北醫附醫每個月得自動放棄將近4,000位病患就醫。不過,只要病患是從診所轉診到大醫院,就沒有額度上限的問題,所以,北醫附醫得打造自有的醫療生態系,將周邊的診所鏈結起來。而首先要解決的大問題是,診所與大型醫院間雙向轉診時,如何安全地共享病患的病歷資料。於是,北醫附醫在今年8月底啟用健康醫療區塊鏈平臺,讓病患在診療後24小時之內,即可在北醫附醫App上打開智鏈護照,瀏覽自己完整的門診病歷,甚至包括X光影像、EMR影像等。病患還能透過手機App,直接授權病歷資料給診所醫師,存取在在大醫院看診後的完整病歷和醫療檢查資訊,而不需再回到大醫院申請病歷資料。
康嵐媖提到,智鏈護照其實就是專門用於轉診服務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一旦符合北醫設定的條件記錄,就能自動執行。她解釋,病患建立帳戶時,就能夠選擇可授權的病歷資料範圍,智能合約則會確定醫師的帳號可看到的病歷權限範圍,再予以授權。
不過,北醫附醫區塊鏈的應用,不只著眼於病患轉診就醫而已,更大的願景是異業整合,包括藥物配送、居家性服務、健管中心餐飲服務。康嵐媖提到,北醫附醫要開始向外拓展,走出醫療模式,圍繞著北醫的生活圈,提供病患所需的所有服務,並靠區塊鏈鏈結整個北醫醫療生態系。不過,她也坦言,要如何說服診所和異業與北醫附醫結盟,安全性與更大的儲存空間是2大要點,也是未來IT架構所面臨的挑戰。文⊙李靜宜
CIO小檔案
康嵐媖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主任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
經歷:2011年進入北醫體系,參與了北醫附醫、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等3家醫院資訊系統的整合。2015年,接下北醫附醫資訊室主任一職,透過資訊化應用,逐步將北醫附醫推向全面無紙化、智慧化,建構智慧醫院及健康照護生態圈
公司檔案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成立時間:1976年
● 業務介紹:作為北醫大醫療體系臨床服務,與教學研究雙向交流的基礎,全院病床數約800床
● 院長:陳瑞杰
● 營收:約70億元(2017年)
● 員工人數:約2,000人
● 地址:臺北市吳興街252號
● 網址:www.tmuh.org.tw
資訊部門檔案
● 資訊部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資訊室
● 資訊部門主管:康嵐媖主任
● 資訊部門人數:約27人
● 每年IT預算:約3,000萬元
● 資訊部門分工:程式設計組、系統工程組、資訊服務組
IT大事記
● 2011年至2012年:標準化北醫體系3家醫院(北醫附醫、萬芳、雙和)醫療數據
● 2013年至2014年:整合北醫體系3家醫院醫療資訊系統
● 2015年至2016年:推動無紙化變革、門診與急診流程簡化,導入初診自動報到機、自助生理量測以及自助繳費機
● 2017年:推出智能重症照護系統TED ICU、巡房系統、病摘系統
● 2017年11月:發表phrOS健康醫療區塊鏈平臺
● 2018年08月:推出健康醫療區塊鏈平臺、智鏈護照
熱門新聞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