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前後,全球每5臺筆電,就有一臺出自廣達的工廠。主流筆電廠牌紛紛來廣達拜訪,除了要追加代工訂單,更想問廣達一個問題,「未來的電腦長什麼樣?」廣達電腦技術長兼研究院院長張嘉淵回顧過去的盛況,語氣中還有掩不住的自豪。
廣達誕生於1988年,正當是桌機的全盛時代,可是,廣達以挑戰者之姿,決定另闢戰場,以發展行動運算(Mobile Computing)為願景,十年間只專注研發筆記型電腦。這場豪賭,終在1998年得到了驗證,廣達這一年的筆電出貨量,首度突破了100萬臺。
要達到這個成就,「廣達先設定願景,再找到自己在願景中的定位。」張嘉淵指出,每隔十年,廣達會訂出下一個十年的願景,做為階段性的研發目標。在實現願景過程中,不只要尋找人才、創新技術,也要定義未來的商業模式,並建立起新的夥伴關係,來形成新的生態圈與價值鏈,「從人、技術、產品到生態圈,都要重新塑造。」所以,廣達更在2000年設立了研究院,希望可以在新一波的趨勢上,繼續複製過去10年同樣的成功經驗。
有趣的是,廣達在設定十年願景時,聚焦發展的主題往往只是個模糊的概念,還需要等時間進一步驗證。舉例來說,2000年初期,甚至都還沒出現「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這個詞,有些人認為,雲端運算是一種堆疊的磚塊運算(Brick Computing),也有一種說法是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而張嘉淵指出,廣達當時的觀點是,運算像水,電腦則是承載的容器,「你的筆電不需要這麼多水,那它(運算)流到哪邊去,廣達就往哪邊做。」因此,廣達將願景從行動PC改為虛擬化PC,轉而聚焦於運算資源虛擬化。
也不只靠自己摸索,廣達更從2004年開始跟MIT合作,隔年雙方訂定第一個五年計畫T-Party,聚焦在以人為核心的運算技術(Human-centric Computing),從PC虛擬化及電子裝置連網(Connected Device)兩大方向著手,來創造出新一波的電腦革命。張嘉淵比喻,就像波士頓茶黨事件(Boston Tea Party),成為引爆美國獨立革命的導火線,廣達也想早一步找出那個可以引爆未來科技趨勢的關鍵點。
直到2010年,雲端運算的市場逐漸成熟,廣達跟MIT進入第二個五年計畫Qmulus。計畫名稱取自雨雲(Cumulus)的諧音,暗示著,廣達要透過雲,來承載如水般的運算。廣達也在先前5年累積的研發基礎上,正式跨足雲端運算市場,以雲端運算、網路連接(Connectivity)、客戶端裝置(Client Device)這三項,訂為帶領廣達發展雲端服務的願景,更在2012年成立子公司雲達,其客製化伺服器的解決方案,連臉書、微軟、Google等企業都採用。
「願景規畫時,沒有人知道未來怎麼走,但你要相信你描繪的未來是對的。」張嘉淵解釋,就像雲端服務還沒出現之前,沒有人需要這麼多的伺服器,「但若你相信,未來的網路會有爆炸性成長,能帶動雲端運算的需求,就要往那邊走。」
廣達的下個10年:邁向智慧醫療
2010年,身兼研究院院長的張嘉淵,成了廣達首任技術長,負責主導與MIT合作的Qmulus計畫。「那時候,雲端運算開始成形,資料也有了,那我們就想,有了足夠的運算資源與資料,能不能拿來做機器學習?因為資料量已經龐大到,人不能讀了。」
這時候,廣達研究院初步接觸到智慧醫療的研究,開始思考,能否以感測器蒐集病患資料,再透過即時運算賦予資料意義,來取代醫生部分的工作,「早在2010年,廣達就開始摸索智慧醫療了,跟MIT一起構想未來的方向,也因為這樣,我們的團隊逐漸變成擅長軟體開發的人。」
2015年Qmulus計畫結束後,廣達決定合併兩個硬體事業部,再加上軟體團隊,成立了BU12部門,專注發展智慧醫療。至今,廣達不但已經與臺灣10多家醫院合作,提供客製化醫療雲平臺的服務,以及多種智慧醫療解決方案,也在2019年,再次定出下個十年的願景,就是智慧醫療(Computational Health)。
張嘉淵坦言,從市場需求來看,智慧醫療現在才剛起步,而且,醫院是相對保守的場域,一旦系統穩定運作後就不會輕易更改,要推動智慧化並不容易。
因此,廣達這幾年先將重心放在臺灣的醫院,積極與醫院的研發中心合作,來取得只有醫院才擁有的數據資料,以及醫護人員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短期來看,我們要結合臺灣最厲害的醫療與IT技術力,做出一個可效法的榜樣(Role Model),再推向全球。」他說。
目前,BU12部門專注於兩個方向,一是智慧醫院,二是遠距醫療。在智慧醫院方面,要透過雲端、IoT、AI、5G、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的應用,讓已經數位化的醫院進一步智慧化,來實現精準醫療;而在遠距醫療方面,則是要透過終端IoT裝置,24小時偵測個人身體狀態,再透過AI即時資料分析,來減輕醫生負擔,同時提供不間斷的照護。
張嘉淵也表示,選定智慧醫療作為願景,除了看見未來醫療將面對的種種問題,也是為了一份對社會的責任感,「雖然這是一條很辛苦、很困難的路,但是對未來的人類有更大的貢獻。」
從軟硬體、法規到文化,都是挑戰
從2015年開始進軍智慧醫療後,若將近年來的智慧醫療的成果,與過去為企業客製化整合產品的業務相比,張嘉淵毫不猶豫地說,「難度完全不一樣。」
就以臺灣醫院內部的智慧化來看,首先,每家醫院既有的醫療資訊系統、維運方式都不同,再加上,這些系統涉及到醫院每天的業務運作,主管單位不會輕易去更動,這些條件都讓廣達在為醫院導入解決方案時,需要根據不同醫院重新客製化設計,「當它不能改也不能動的時候,廣達就要設法克服不同的問題,要承受很多壓力。」張嘉淵表示。
再者,則是資料取得困難。張嘉淵解釋,因為過去生產醫材時,AI還沒重回大眾目光,許多機器在設計時就先天禁止取出資料,且資料通常分散在醫院的各種機器中,必須先全部匯集起來才能使用。還有,就算拿到了資料,臺灣醫院採購的機器常分屬於不同廠商,無論是儲存的格式、影像解析度等都不一致,通常還要先統一格式與標準化,才能進一步用於資料標註與模型訓練。
取得資料後,AI軟體演算法的開發,也是一大挑戰,因為醫院內各個科別運用的資料,以及需要的AI應用都不同。比如說,光是醫院的資料種類,就有CT、MRI、X光等影像資料,還有超音波的影片資料、心電圖的波型資料以及病歷中的文字敘述資料等,必須分門別類的透過人力來標註,再根據不同的疾病來開發合適的應用。
而且,隨著遠距醫療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終端裝置不斷蒐集資料到雲端,必須透過即時的線上分析,來達成告警的目的。張嘉淵舉例,如果今天要開發一頂結合癲癇預測的帽子,要在病患發病前三秒偵測到腦內異常痙攣情形並發出告警,讓病患離開危險場域如水邊、廚房等,這頂帽子所需要的技術,包括軟體演算法、低耗電且保障資安的硬體裝置、以及不間斷的AI分析等,都需要去研發與整合,「尤其,不同於離線的AI應用,時間急迫性的因素非常重要。」
張嘉淵也說明,除了技術上的挑戰,法規的限制也比過去販售電子產品更嚴格,因為美國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歐盟則有歐洲合格認證、臺灣則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等機構,「不像以前資通訊產品(ICT)只要過一個簡單的認證就能銷售,醫療產品面臨的法規限制更多,而且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想像中未來醫院,醫病互動大不同
願景規畫時,沒有人知道未來怎麼走,但你要相信你描繪的未來是對的。─── 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 張嘉淵 攝影/洪政偉 |
不過,儘管智慧醫療極富挑戰性,張嘉淵仍對未來有許多期許,反應在他所描繪的智慧醫療藍圖中。比如說,廣達現階段已經開發出結合影像處理技術的智慧口腔攝影機,若結合到牙醫看病過程中,不同於傳統口腔鏡只有鏡子的功能,其拍攝的影像能透過行動App放大、儲存與展示,讓醫生能更清晰的檢查牙齒異狀,未來還能調閱歷史照片來追蹤病患歷程。
不過,廣達想做到的不僅於此。張嘉淵思考,未來的牙齒檢查,除了能用口腔攝影機拍攝照片,更明確地去紀錄影像,能否在醫生兩手都在檢查牙齒時,同時顯示出AR影像來調閱該病患牙齒的歷史影像記錄,藉由比對兩者差異,來更即時的判定治療方針?甚至,能不能在腳邊設計一個踏板,讓醫生透過腳踩踏板來轉換AR畫面,藉此回溯不同時期的照片,來改變醫病的診療體驗?
「牙醫可以這樣做,骨科?或是手術過程呢?」張嘉淵也想像,在手術執行過程,能否運用AR技術,投影出病患開刀前的檢驗影像,讓醫生擁有更多資料能判斷手術過程中每一步的決策,「如果AR技術成熟,將會改變很多醫療行為,醫療品質會更好、風險可以降低,醫生的決策也能更精準。」
除了醫院內部的智慧化,當遠距醫療發展成熟後,未來的醫院不只要照護院內病患,還要延伸看顧家裡的病人。從技術端來說,醫療資訊系統將會需要新架構,來儲存遠端IoT蒐集到的終端資料並即時分析,而對醫療體系來說,也需要開展出新的業務來延伸照護服務,整個醫院文化也會隨之改變,「不僅是用戶體驗的接受度,照護者也要適應新的方式來看護病人。」張嘉淵表示。
立基於過去的研究基礎,廣達訂定的下一個十年計畫正要開始。張嘉淵說,就像2000年的時候,廣達不知道運算會進入雲端,只知道運算會存在網路中的某個位置,而現在,廣達也不知道未來智慧醫療的樣貌,但不可否認的是,以後會有大量的老人需要居家照護、大量的疾病會出現,但醫療資源有限。張嘉淵認為,現在的智慧醫療,也還在持續收斂、被定義的過程,「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歷史會因為我們的參與而改變。」
CTO小檔案
張嘉淵
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廣達研究院院長
學歷: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博士
經歷:2000年加入廣達後,負責橫跨不同資通訊領域之國際研發計畫,並協助廣達研究院育成許多新事業部及子公司;在2010年,出任廣達首任技術長及研究院院長,負責前瞻產品研發、未來科技策略及全球研發合作,並帶領廣達BU12事業部,主導智慧物聯網(AIoT)、智慧醫療及健康照護等新事業。
公司檔案
廣達電腦
● 地址:桃園市龜山區文化二路211號
● 網址:www.quantatw.com
● 成立時間:1988年
● 員工人數:80,508人
● 主要業務:電子、筆記型電腦及相關產品
● 董事長:林百里
● 總經理:梁次震
● 科技部門名稱:廣達研究院
● 科技部門人數:約250人
● 部門分工:新產品開發研究方向規畫、新產品導入市場的支援
公司大事紀
● 1988年:成立於台北市士林區
● 1996年:躍升為臺灣第一大筆記型電腦公司
● 1998年:筆記型電腦年出貨量首度突破100萬台
● 2000年:成立廣達研究院
● 2001年:躍居全球第1大筆記型電腦製造廠
● 2005-2010年:與MIT合作第一個五年計畫T-Party,以人為核心來發展運算技術
● 2006年:與鼎天國際策略聯盟,完成集團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與製造能力垂直整合
● 2007年:成為第一家通過軟體成熟度認證(CMMI)第二級(Level 2)認證的手機製造廠商
● 2009年:揭櫫「新3C」概念Cloud Computing、Connectivity、Client Device作為迎向雲端服務的發展願景
● 2010-2015年:與MIT合作第二個五年計畫Qmulus,主力發展雲端運算
● 2015年:成立BU12事業部,主力發展智慧醫療;與思科聯手針對大中華市場攜手提供QOCA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 2016年:非NB產品線占整體公司營收比重突破50%,雲端伺服器產品成為主要成長動能;宣布與瑞典電信設備龍頭愛立信策略聯盟,進軍雲端領域。
● 2017年:與交通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合作發展智慧醫療
● 2018年:與成大簽署「高齡智慧醫療合作備忘錄」;與北榮合作規畫多項研發項目
● 2019年:提供臺大醫院一套人工智慧醫療雲運算整合平臺;與義大醫院簽訂研究計畫
熱門新聞
2024-11-18
2024-11-20
2024-11-12
2024-11-15
2024-11-15
2024-11-19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