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院長 林宏榮

今年7月,全臺醫院迎來重要革新,不只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正式上路、擴大視訊診療適用對象和場景,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也正式展開,更多醫護團隊將到民眾家中提供接近醫院水準的治療,讓病人免於奔波和感染風險。甚至下個月,講求數據整合追蹤、全人全社區照護的大家醫計畫,也要啟動了。

這意味著,醫院不僅要改變服務模式主動出擊、配備更多IoT遠距診療工具,還得要有以病人為中心的IT系統,才能整合病人四散的數據,做出更好的醫療決策。面對這個新課題,臺灣醫院準備好了嗎?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自信地回答:「早在2006年,我們就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資訊系統了!」

第一波以病人為中心系統設計:病歷彙總

當時開發的病歷彙總系統,就是一大亮點。早在衛福部推動電子病歷前,奇美醫院就開始思考如何將紙本病歷搬到電腦上,林宏榮點出,考量使用習慣,團隊第一步是設計一個病歷首頁,參考紙本病歷第一頁的做法,將姓名、血型、過敏史、是否參與人體試驗和是否器捐等關鍵資訊整合進首頁,讓醫護一眼掌握病人概況。

首頁後是各類病歷資訊的彙總,也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精髓所在。有別於一般病歷系統,只能檢視單一類別的資訊,如只能單看急診資訊或單看門診資訊,奇美醫院打破區隔,在設計系統時以時間順序,縱向彙整病人所有的就醫資訊,不論門診、急診、中醫、健檢、手術、麻醉、透析、會診、檢驗檢查還是社工輔導等記錄,都整合到同一位病人的時序性就醫歷程上,方便醫護檢視。

使用的醫護可以客製化這些類別內容,比如以不同顏色標記,還能「橫看成嶺側成峰!」林宏榮指出,使用者可根據這些分類自行排列組合,也能點選特定類別、從任意角度切入,查看詳細資訊。

這樣的設計,更能幫助醫師準備下一步醫療決策。舉例來說,醫生可以從病程記錄看到,一位病人初期因糖尿病就醫,後來惡化、住院頻率增加,甚至發生腎臟病,接連密集急診、住院。觀察到這個惡化過程,醫師可以開始評估安寧處置,先準備下一階段療程了。

不只病歷彙總以病人為中心設計,奇美醫院同年開發的藥歷系統,也以這個原則來設計。它整合了病人所有的用藥歷程,包括病人在門診、急診、住院的各種用藥,並以時間軸和條狀甘特圖呈現,讓醫護一眼就能追蹤。也正是這套系統,「給了健保署設計雲端藥歷的靈感,」林宏榮說。

第二波以病人為中心系統設計:團隊溝通平臺

這些系統,可說是奇美醫院第一波以病人為中心的設計成果,聚焦「資料的整合」。但這還不夠,2017年,奇美醫院進一步擴展,上線一款跨職類的團隊溝通平臺,以「人員整合」,來將治療同一位病人的所有住院照護團隊,串聯在同一平臺上,並按病人求診歷程,以螺旋狀呈現團隊照護資訊。這是第二波以病人為中心的重要設計。

舉例來說,一位病人至急診就醫,後來轉住院,進行了檢驗檢查、護理照護。在團隊溝通平臺上,即以病人為中心,由急診團隊區塊為首,螺旋式向外新添住院團隊區塊,如檢驗檢查、護理等照護區塊。之後病人接受其他職類人員照護,像是營養師、呼吸治療師等,也會依序增添至同一頁面中。

這個編排方式,讓參與該病人治療的醫療人員,一目了然病人的住院求診歷程,還能按時序查看照會醫師和其他醫事人員的照護記錄。甚至,頁面側欄還設計了對話功能,參與照護的醫事人員能用來與其他團隊討論,交換照護意見。

不只是醫療團隊,奇美醫院也將範圍擴大到患者家人,開發一套醫病決策系統,讓無法實際陪同患者就醫的家屬,遠距參與醫療決策制定。簡單掃描QRCode,家屬不只能取得衛教資訊,還能與醫療團隊對話,掌握治療狀態。

在以病人為中心照護流程中,嵌入生成式AI

這就是奇美醫院以將近20年的時間,用IT串聯起的一套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照護流程。現在,這個基礎不只幫助醫院迎戰衛福部「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政策,還在這波生成式AI大浪中,發揮了出乎意料的效益。

去年開始,他們在這套流程中嵌入生成式AI,打造各職類Copilot助手,再由既有人力把關,強化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能力。「就像是實體照顧團隊背後,還有個虛擬的照顧團隊!」林宏榮形容。

首先對外亮相的是,去年11月揭露的A+智能護理師,短短數十秒就能摘要複雜的護理記錄,還能清楚顯示交班重點。這對一口氣照顧多位患者的護理師來說,大大降低了交班負擔。

因為,護理師下班時,得將當天照顧的病人護理記錄,一一摘要給接棒的護理師。通常,護理師處理一位病人的記錄摘要,得花上2到4分鐘,若當天負責照顧8位病人,就得花15分鐘至半小時來處理。有了這個虛擬小幫手,加上人工核對,不到5分鐘就能完成所有摘要工作,一推出就成為院內護理師的愛用工具。

不只產製快速,奇美醫院團隊還僅靠層層相扣的提示工程,讓它更精準處理數值資料,更貼近醫療場域需求。於是,除了護理,這個助手還橫向擴展到其他職類,像是A+醫師、A+營養師、A+藥師、A+衛教師、A+病安師、A+生活型態醫學師、A+營養師、A+藥師、A+腎騎士等,來輔助彙整各醫事職類醫療報告、制定病人飲食建議報告,又或是調閱病人臨床資訊和用藥風險清單等工作,宛如一支A+巡房團隊。

至今年6月,奇美醫院已有3,270名醫療人員使用這些工具,使用次數更達4萬多次,廣受好評。

從BI到AI來推動醫療AI發展

奇美醫院的AI創新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多年來的累積。

他們從打好IT基礎開始,如在1993年引進當時先進的主從式架構,隔年將全院門診採用醫療資訊系統(HIS),電腦化處理門診業務。2000年前,醫院IT全面轉換為開放式平臺,隨後也全面導入無線區域網路,並結合護理車,發展出行動護理車應用,是臺灣醫院的先驅採用者。

2005年,奇美醫院還率先導入BI工具,培訓第一線人員來進行資料分析、洞察發掘,為未來的AI發展埋下重要伏筆。到了2014年,他們開始發展IoT應用,將諸如麻醉機、身高體重機、血糖機、呼吸器、洗腎機等儀器測得的生理量測數據,拋轉到醫療系統中,成為之後AI研究的重要資產。

快轉到2017年,由中研院領軍的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成立,開啟臺灣產業AI化變革。奇美集團是第一波贊助者,也派送旗下企業人才去學習AI技能,奇美醫院就在其中。

林宏榮點出,培養種子人才的同時,奇美醫院也以「From BI to AI」展開自己的AI之路。這裡的BI有兩個意思,一是過去用於疾病預測的生物統計智慧(Biostatistics Intelligence),另一是傳統BI工具的使用經驗。為提高人才信心、勇於嘗試AI,他們喊出從BI到AI口號,將原本的生物統計預測模型,漸漸改為AI模型,來累積實戰經驗。

其中一例是根據呼吸機測得的數據,來預測病人能否脫離呼吸機。早在奇美醫院發展IoT自動化的時代,他們就用傳統生物統計學方法來預測,後來改用AI模型實作,並發現AI不僅能消化呼吸機產生的大量數據,預測結果還更精準。

時間推進到2019年,奇美醫院正式成立大數據暨人工智慧中心(即智慧醫療中心),迎來了他們的AI元年,展開了大量AI研究。這些研究,並非毫無目的的各種嘗試,林宏榮打趣說道,奇美醫院並非豪門醫院,資源得投注在刀口上,因此訂定了「不做Me too應用、只做高實用性和高推廣性」的AI策略。

比如,在各家醫院搶做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等醫學影像的辨識AI時,奇美醫院鎖定特種影像,打造一款菌種判讀AI,能根據細菌培養的初階形態影像,來預測菌種。對臨床來說,這不僅能縮短等待細菌培養的時間,還能提早準備治療措施。

在這個策略下,截至2023年,奇美醫院已上線30套AI病情預測模型,同時發展雲端AI應用,來將自家AI成果擴展到當地資源較不足的醫院,要縮小城鄉差距。

生成式AI應用聚焦行政和病安

乘上生成式AI的浪潮,奇美醫院開啟了第二階段的AI發展,在不同情境中探索生成式AI應用的可行性。「我們不做無中生有的生成,只做摘要、轉換或除錯工作。」林宏榮舉例,像是將中文記錄轉換為英文、將縮寫轉換為全文,或是摘要報告等。因為,這些是團隊測試過,「很安全的應用情境,」在林宏榮看來,這正是負責任AI的一種實踐。奇美醫院去年開始打造的各職類生成式AI助手,也參考同樣的方向,皆鎖定長篇資訊摘要與彙整,簡化醫護行政工作。

奇美醫院的生成式AI發展,還不止於此。林宏榮透露:「我們還要把生成式AI運用到病人安全上,來進行跨系統的資料查核、比對,提出建議和提醒!」

林宏榮舉例說明想要達成的願景,醫界有款名為Global Trigger的全面性警告系統,能比對各種病歷資料、監測病人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並發送警告來確保病人安全。奇美醫院自己也有套BI版的警告系統,但他們正探索,以生成式AI來驅動的最佳做法。林宏榮期許,這套新告警系統,未來要成為亞洲第一的生成式AI病安應用,造福更多患者。

他對病安的重視,來自於長年在急診室分秒必爭的經驗,「很多時候,治療病人的時機稍縱即逝;當你犯下無可收回的錯誤,也是電光石火之間要下新決定。」而在第一時間提供資訊輔助,就能協助醫護下更好的決策,提高病人安全。這是林宏榮長年的堅持,要透過最新GAI技術來實現。

 CEO小檔案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院長 林宏榮

學歷: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畢業

經歷:於1999年進入奇美醫院,擔任急診醫學部主任,期間先後兼任醫務秘書、臺灣急診醫學會第八屆理事長、臺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以及奇美醫院醫療副院長,直至2013年卸下急診醫學部主任與醫療副院長職位,並於醫策會擔任執行長至2016年。而後回歸奇美醫院,先後擔任醫療副院長與首席醫療副院長,2022年升任奇美醫院院長至今

 醫院檔案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成立時間:1968年

●主要業務:提供急重症醫療與社區照護

●地址:臺南市永康區中華路901號

●網址:www.chimei.org.tw

●員工數:4,061人

 資訊部門檔案 

●直屬主管: 陳俊龍主任

●資訊部門名稱:資訊室

●資訊部門人數:63 人

●資訊部門分工:行政組、門診組、住院組、醫技組、護理組、架構規劃維運組,以及奇美醫院系統組、柳營奇美醫院系統組和佳里奇美醫院系統組

 醫院大事記 

●1983年:啟用首套王安主機,隔年成立電腦組

●1985年:更換主機為TANDEM-NONSTOP十,次年開放門診掛號、批價等即時作業

●1993年:引進主從式架構

●2000年:千禧年前全面轉移為開放式平臺系統

●2004年:柳營院區開幕,多院區資訊系統架構上線;全面導入PACS系統

●2005年:完成建置全院性資料倉儲,並導入BI軟體

●2006年:開發病歷整合資訊系统,包括病歷彙總、甘特圖藥歷,2017年擴展新添住院照護團隊溝通平臺

●2011年:導入虛擬化主機環境

●2014年:IoT儀器資料拋轉開始:麻醉機、生命徵象、身高體重、血壓、血糖機、呼吸器、洗腎機

●2016年:推動智慧醫療,包括CMedLine App上線、檢驗自動化、智慧病房、電子床頭卡、電子紅鈴、電子白板;上線醫病共享決策平臺、呼吸器資料拋轉與臨床運用

●2019年:成立大數據暨人工智慧中心(即智慧醫療中心)

●2020年:HIS系統機動調整因應COVID-19疫情,自行開發視訊診療系統、防疫地圖、員工檢疫登錄

●2021年:醫療體系全面導入奇美醫院電子發票即時雲;展開虛擬健保卡試辦計畫

●2022年:導入Line官方帳號及Linebot供醫病溝通平臺;西醫、牙醫全面適用虛擬健保卡就醫

●2023年:導入AOAI應用,發展A+團隊巡房系列:A+醫師、A+護理師、A+衛教師、A+病安師、A+生活型態醫學師、A+營養師、A+藥師、A+腎騎士;推動ESG,門診就醫指示單簡化、住院檢驗檢查單減紙、推動行政系統線上簽核

●2024年:正式導入微服務,永康院區智慧藥櫃上線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