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早上9點到下午5點的開館時間,即便週末假日仍有開放,但對於異鄉遊子或是臺北以外的民眾,仍是一個親近的門檻。透過網路發展,促使數位博物館的出現,7×24的特性,可以改變民眾「參觀」博物館的習慣,更讓許多世界各國、咫尺天涯的藝文愛好者,能夠「近」距離的一窺故宮堂奧。
林國平說,故宮全球資訊網(www.npm.gov.tw)網站的改版就是第一步。他進一步指出,從2002、2003年的大改版,到去年的改版型,預計在今年底還會有另外一波大改版,除了加強模組化功能,強化互動機制,讓網站版型看來更平易近人。為了兼顧使用者導向,除了一般網站的瀏覽者網頁介面便於操作外,他也針對內部各業務單位,目前必須透過資訊中心進行文稿上傳的步驟予以改進,將作一個具審核機制的統一上稿系統,故宮展覽通常是按照不同主題,進行陳列展示,在網路上的故宮也不例外。數位故宮依照不同主題進行主題網站的製作,「文明曙光」則是「文明曙光展覽室」內的展品;「汝窯傳奇」則是全世界不足70件北宋汝窯傳世瓷器當中,其中故宮院藏21件汝窯瓷器的故事。另外在「明清琺瑯工藝」中,更有清代宮殿的虛擬實境,透過滑鼠的移動,便可身歷其境在宮闈樓閣之中;更有線上遊戲「格格祝壽」,讓琺瑯器的應用與分類,透過遊戲互動,讓瀏覽者可以更深刻瞭解明清琺瑯器的特色。
當參觀博物館,不再是一件要配合時間與空間限制的事情,透過網站上的互動機制,因科技而造就的數位博物館,全然改變了人們參觀博物館的習慣。
3D虛擬文物,展示真實的故宮珍藏
除了透過網際網路,可以在「家裡」參觀博物館之外,結合科技,就連到現場觀展的經驗也不同以往,故宮引進了3D虛擬展示的概念,讓參觀者可以看到以前都看不到的文物內容。「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讓林國平感到自豪的,不僅是跨部會、跨領域的人才、技術的匯集,更採用中研院「虛擬展場技術」,突破其他虛擬實境中,物體與場景幾何不一致的缺點。
以這次的3D虛擬文物展為例,主角是西周「毛公鼎」、清朝的「翠玉白菜」、「象牙球」、「轉心瓶」及「雕橄欖核桃小舟」。林國平表示,這個3D虛擬文物的展示系統中,最重要的是引進創新的環場環物技術。所謂的環場環物技術就是,使用者在虛擬場景中(環場影像),又可於第一時間,在同樣場地,以轉動物體方式(環物技術)賞玩器物。
清朝陳祖章的「雕橄欖核桃小舟」,只有3公克,長、寬、高是3.4cm×1.4cm×1.6cm,不僅栩栩如生雕刻出蘇東坡乘船遊赤壁場景,船底還刻有300多字的「後赤壁賦」。在一般的展覽場合中,不是容易忽略,也難以看清船底的刻字以及船身內層的架構。但透過3D虛擬文物的展示系統,不僅可以放大船底的後赤壁賦,還可以將小船一層層解構,分層顯示內部結構。
要能夠拆解、內視展品,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畢竟這些都是遊客「禁止觸碰」的古文物。故宮透過3D虛擬技術,將展品的內在以剝洋蔥的方式,一層層的展示在參觀者面前。這個結果看起來很酷,但製作過程卻不輕鬆。
首先,進行3D環場影像的拍攝,須先設定展場中心點,再以實際展場的水平軸,作每10度一次的旋轉拍攝,再利用影像接縫(image stitch)技術,把平面影像連接成連續性的環場影像。再者,進行3D環物影像的拍攝時,須將文物的橫軸與縱軸,以每10度為一個刻度,拍攝360張的上下不同角度的平面照片,再利用電腦運算進行影像合成,並透過透視法、顏色、材質、燈光及陰影創造出景深改變,將2D平面影像作3D立體表現。再加上虛擬展場技術,根據展場的光源設定及物體相對位置,產生正確的對應光影,可讓觀看者達到身歷其境的感受,以為展物就在展場中。
可以解構展覽品的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不僅讓平常難以窺見的內部結構,可以被放大、分解,呈現在觀看者的面前;更藉由環場環物技術,可以身歷其境的達到把玩古物的樂趣。藉由資訊科技,讓虛擬的故宮文物更顯真實。
這套虛擬文物展示系統,還有Kiosk(公用資訊站)多媒體的展示方式。
宋徽宗的御花園,讓學習變有趣
數位學習最為人詬病的一件事情就是:仍是單向學習為多。許多企業的線上學習,都是自己將教材檔案放在公用網域上,或是錄製數位影像檔,由選課的人自行點選、播放。雖然學習時間有彈性,但仍屬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故宮的數位學習計畫,除了是配合政策的國家型計畫外,也是未來故宮業務中重要的一環,今年故宮在既有的65萬件珍藏品中,透過民間創意發想,針對北宋時期宋徽宗時代的文物特色,發展出一套具有虛擬教室功能的「宋徽宗的御花園」,是一種互動性高的學習型展示。除了結合了互動式多媒體科技,加上情境動線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以在虛擬御花園中,學習到真實的經驗。
這個展覽是在展場中闢出一個展區,用多媒體方式呈現,民眾進入展區後,便可以看到投影出來的影像。透過宋徽宗所寫的「穠芳詩帖」,描繪徽宗對於御花園美麗景致的沈迷,花叢間有一隻蝴蝶飛舞著,翩翩追逐晚風,讓人不禁想團扇撲蝶。
而當蝴蝶飛到屏風上的單人式互動式螢幕時,會顯示出宋朝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蝴蝶飛到畫中的小嬰兒附近時,便會同步顯示北宋定窯的白瓷嬰兒枕,或者畫中部分和其他名畫的比較。當屏風展示北宋徽宗的「文會圖」圖時,蝴蝶飛到當時文人大臣聚會使用的食器,就會有院藏北宋汝窯清瓷橢圓洗的瓷器資料出現,蝴蝶飛到大臣們撫弄的琴時,便出現唐宋期間的萬壑松濤琴的資料。
透過多人互動的桌面式互動螢幕,可以仿造觀賞手卷書畫的情境。當桌面螢幕顯示出宋徽宗以「瘦金體」寫下的「穠芳詩帖」時,其文字特徵便是,每一個字在轉折時的頓、點、鉤,特別明顯。在桌面螢幕顯示詩帖後,現場體驗宋徽宗瘦金體的文字魅力,找出瘦金體的特色。藉由這樣的遊戲,不僅可以發現瘦金體的特色,也是一種加深記憶的學習手段。
林國平對於「宋徽宗的御花園」十分引以為傲,他說,結合線上遊戲的構想和投影設備,加上珍貴的文物典藏基礎,以及創意激盪,讓藉由虛擬情境的學習模式,提升數位學習的效能。
此外,故宮在數位學習上,除了有宋徽宗的御花園,也有數位E學園的線上學習網站(http://elearning.npm.gov.tw/),目前有青銅數位學習和陶裡乾坤瓷中密數位課程。故宮的數位學習除了關照100公分以下的學習曲線外,也強調終生學習,在青銅數位學習課程中,除中文課程外,也有12堂英文課程,讓數位學習的對象更加擴大。而數位導覽系統也包含在數位學習的計畫範圍中。
數位授權創造數位典藏的價值
典藏文物數位化後,除了一般的複製畫,如何透過數位授權讓典藏文物更生活化,林國平不諱言,這的確是重要的努力方針。但目前數位授權法源不清,數位版權保護不周,都讓數位授權進度遲緩。故宮已針對例如法藍瓷,這種具有國際行銷能力的廠商進行數位典藏授權,以收取權利金的方式,讓故宮文物的身影可以更為精緻和普及。
從數位故宮串起的數位典藏、數位博物館和數位學習,林國平肯定故宮近年來的創新能力,與國外知名博物館也不遑多讓。目前故宮包含資訊中心在內的努力目標,就是提升自我競爭力,從A到A+,不僅創造數位典藏的價值,更藉由數位化,擺脫故宮過往陳舊印象,提升企業形象;同時藉由數位化,讓充滿新意的數位故宮,擴及更多的參觀者,並深化參觀者對故宮的向心力。
故宮文物典藏數位化過程帶來的效益,與一般民間企業進行E化時,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文⊙黃彥棻
CIO小檔案:林國平
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兼資訊中心主任
●學經歷:臺北商專電子計算機科畢業,高考稅務行政,工作3年後,赴美念美國密蘇里大學電腦碩士工程管理博士學位。畢業回國後,曾在私人企業任職3年多,大華技術學院資訊科任教職1年半,華梵大學資管系教授,系主任,電算中心主任總計5年半,於2003年8月加入故宮博物院資訊中心團隊。
公司檔案: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要業務:文物典藏、展覽、進而推廣教育民眾對典藏文物的認識。
●IT部門人數:15人,另包括數位計畫中170人次的專案助理。
熱門新聞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