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各式消費3C產品的暢銷,也帶動了如電容、電阻這類被動元件市場成長。不論是手機、數位相機或個人電腦,甚至是智慧型汽車都需要使用被動元件,例如一臺筆記型電腦就會用到800顆電容。

從1998年開始專注於被動元件產業的華新科技,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讓年營收成長超過十倍,從1999年的21.8億元營收,到2008年時,全集團年營收達到298億元。1999年進入華新科技(簡稱華科)帶領IT部門的華新科技全球資訊處資訊長柯福富,正是用IT支援華科十倍成長的關鍵推手。

其實早在1989年,柯福富就進入華科的母公司華新麗華資訊部門,他參與過華新麗華自建ERP系統的開發,以及後期SAP ERP導入。當華新麗華成立華新科技後,初期先用華新麗華的SAP ERP來處理華科的交易,柯福富正是維護華科資訊系統的負責人。

後來,華新科技成立專責資訊部門時,柯福富就進入華科資訊團隊,從頭開始打造華新科技的資訊架構。

初期因企業規模較小,柯福富先導入臺灣鼎新電腦的TIPTOP ERP系統,一年後,華科陸續成立海外分公司,並且到大陸建廠,業績開始快速成長。柯福富發現,現有ERP無法滿足全球運籌的需求,為了支援企業的國際化腳步,他決定汰換ERP,改用國際化的SAP ERP系統。

同步整合ERP與工作流程

從自建ERP到導入國際化ERP,後來因他換公司又面臨另一套國產系統,柯福富經歷過多次ERP系統的轉換,他說:「每次導入ERP,不只是將既有流程轉換到新系統,還要重新合理化既有流程,工作流程與ERP必須相輔相成。」

所以,柯福富也決定同步進行「華科電子化」整合專案,將內部所有作業表單和文件簽核電子化,並且讓工作流程可以和ERP系統整合。

例如,早期進行採購作業時,必須先完成公文簽核,採購人員再將核准結果輸入ERP。工作流程和ERP系統整合以後,只要業務主管完成簽核程序,系統就會自動將核准後的採購資料拋轉到ERP系統中,不用人工處理。

在2000年時,多數企業都還未意識到ERP和流程整合的必要性,也缺乏同時擅長這兩種系統的軟體整合廠商,柯福富認為:「若只導入ERP而沒有整合工作流程,就好像缺了一隻腳的人。」

柯福富解釋:「整合後才能在資料產生的源頭就將資料輸入系統,從前端流程到後端財務會計都能串通,才是ERP本身的精神,也比較有效率。」這正是近幾年企業講求流程改造後,才開始盛行的觀念。

ERP系統穩定運作後,柯福富還將這套導入經驗延伸到海外子公司,所有海外子公司也都導入相同的ERP系統,套用相同的流程和作業組織。因為是導入了相同的系統,所以可以加快導入速度,例如華科大陸子公司東莞大朗廠的ERP系統,只用3個月就能上線。

建立團隊 快速複製導入經驗

柯福富還成立了專門導入ERP系統的Roll out團隊,由使用者單位和資訊部門的成員組成,當華科併購了一間新公司時,會計人員和業務部門先進駐,協助子公司進行組織調整,然後再由Roll out團隊接手ERP系統的轉換任務。

因為,華科為了擴大經營規模,不斷併購新公司, 連續好幾年Roll out團隊不斷協助子公司導入母公司的ERP系統,一年甚至可以完成四家子公司的導入任務。甚至有原本獨立經營的子公司,改由母公司接手業務後,Roll out團隊還需負責ERP系統的消滅,將子公司的資料整併到母公司的ERP。

因為統一採用相同的ERP系統和工作流程,使得華新科技能夠快速併購和擴張。但是,柯福富整合IT的效益不止如此。因為集團下的所有公司都採用相同的ERP系統,所以,柯福富說:「很容易地進行集團性或跨公司的資料自動拋轉。」

例如,柯福富除了是華新科技的CIO,還兼任了博德和信昌兩間集團子公司的資訊主管,在系統中建立線上虛擬團隊後,柯福富就可以跨公司簽核這兩間公司資訊部門的公文文件。

華科執行長也一樣用虛擬團隊的方式,來兼任其他公司的總經理,在母公司就可以直接管理子公司的營運作業。柯福富指出:「這就是系統串通後的效益。」目前華科將所有資料集中在臺灣總公司,透過網路來管理全球各地的子公司。像日本子公司的簽核作業,也能直接從臺灣跨國進行。

跨子公司整合促進交易自動化

系統串通也有助於跨公司之間的交易自動化。因為華科的子公司涵蓋了被動元件的上中下游,子公司間經常有大量交易行為,例如臺灣廠負責生產半成品,再交給大陸子公司進行後段成品的加工。因為子公司間彼此獨立經營,交易行為還是一種企業B2B的買賣。

因為集團內的交易量非常龐大,柯福富利用SAP ERP的設定機制,建立自動化的跨公司資料交換,例如臺灣廠在ERP中建立一張對大陸廠採購的採購單(PO)後,大陸子公司的系統可以自動依據臺灣廠的PO資料,來建立銷售訂單(SO),以便進行後續的生產排程,完全不需人工處理。柯福富表示:「只要定義出子公司之間交易的商業模式,系統內建機制就能配合。」

雖然SAP ERP的價格比較高,不過,柯福富認為:「過去我嘗過異質平臺整合的苦處,現在採用單一廠商的產品,系統架構比較單純,整合性高,不但容易達到資料一致性,還能建立自動化作業。」

所以,後來導入人力資源(HRMS)系統時,柯福富還是採用SAP的產品,來避免這種跨部門、跨系統的資料匹配問題。

提升效率能彰顯IT價值

不過,只是建置一套現成的IT系統,柯福富認為,無法反映出IT部門的價值。他說:「IT要思考如何增加系統的附加價值,只有提供了更進階的功能,IT的價值才能彰顯。」

柯福富進一步補充:「解決效率問題,節省使用者的時間,這就是IT能提供的價值。」舉例來說,柯福富在ERP系統中提供了批次輸入訂單的機制,讓業務人員直接匯入訂單的 Excel檔案,不需要逐筆輸入,節省時間。

系統還會依據歷史交易資料,自動估算出每一張訂單的整體成本、毛利、邊際利益。業務人員可以立刻知道這張訂單的獲利情形。

更進一步,柯福富還打算將那些無法獲利的訂單,透過工作流程傳送給業務部門的主管審核,待業務主管認可確定接單後才輸入ERP系統,讓主管提前知道訂單對獲利損失的影響,不用等到月底結算才發現。

柯福富表示:「透過IT,不單縮短業務人員的作業時間,還能警示出每一張訂單對公司整體獲利的影響。」,這些從系統延伸出來的功能,就是IT的價值。而且,「不只是流程的效率優化,還可以是營運的效率優化。」

今年,柯福富也針對工廠的作業現場提供了一套揀貨偵錯系統,可以在出貨過程中,查核揀貨員所揀選的貨料是否符合出貨單,避免出貨給客戶的產品與訂單不符而引發客訴事件。當出貨料號和訂單不符時,偵錯系統會發出警告訊息和鈴聲,通知作業人員處理。

原本現場作業人員的作業方式是逐項掃描每一卷產品上的條碼,包括出貨通知單號、產品料號和客戶料號等多筆條碼資料。柯福富研究後發現,作業員只需要掃描出貨料號後,可以從ERP系統中自動取得其他資訊,從3個掃描動作減少為1個動作就能完成。

雖然每一卷產品的查核只是減少兩個動作,但一張訂單需要查核上萬捲電容產品,因此,整體節省的人力和時間相當可觀。「這就是IT部門創造的價值。」柯福富說:「要去應用ERP的資料,才能發揮價值。」

華科在2007年導入了商業智慧系統來運用ERP內的資料,今年,柯福富打算進一步建立營運KPI的警示系統,能夠針對落後的營運目標,提供主動預警。「因為老闆的管理就是異常管理,不能等老闆登入系統才發現問題,必須主動將異常資訊凸顯出來。」他說。

柯福富打算透過如Email、手機通知等方式,主動將異常訊息發送給高階主管,例如這周有哪項產品的訂單獲利不佳,還會依據不同部門主管的需求,提供特定KPI的預警資訊。

目前柯福富預定先針對銷售性的KPI提供預警,尤其是追蹤新產品上市後的銷售狀況。柯福富解釋,因為標準型產品的獲利情況不會有太大變化,只有這些新推出的利基產品,才是企業營運的決勝點,所以,特別重視利基產品的成長率。

柯福富表示,搭配預警系統,就能夠發揮領先指標的效果,「這種資訊應用的境界才更高,更主動。」,而不是等到月底結算業績時才來檢討問題。

ERP瘦身是新挑戰

善用整合性IT系統,主動創造IT的附加價值,柯福富打造出支援華新科技十倍成長的核心系統,但隨著資料量越來越大時,硬體效能開始受到影響,柯福富因應企業成長的下一個挑戰是ERP系統的瘦身問題。

目前,華新科技ERP系統的資料量超過3TB,每個月還會持續增加50GB的交易紀錄,不過,柯福富表示,他還沒找到合適的自動化歸檔工具,只能人工處理ERP瘦身任務,針對超過法規保存年限和快速成長的資料物件進行歸檔。「但是,考慮到未來10~20年的資料量,如何瘦身是另一個新挑戰。」柯福富說。

 

華新科技全球資訊處資訊長柯福富說:「IT要思考如何增加系統附加價值,只有提供更進階的功能,IT的價值才能彰顯。」

 

CIO小檔案

柯福富

華新科技全球資訊處資訊長

學經歷:中原大學企管研究所(EMBA)。大學畢業後從基層工程師開始做起,1989年進入華新麗華,參與過ERP系統開發。1999年進入華新麗華的子公司華新科技,帶領資訊部門。他擔任過華新科技資訊處長、PSA華新集團資訊長,現為華新科技全球資訊處資訊長,兼任瀚宇博德、信昌電陶資訊部門主管。

公司檔案

華新科技(代號:2492) 

●成立時間:1970年7月29月
●主要業務:電子被動元件產業,生產電子陶瓷等相關產品。
●資本額:約66.38億元(2009)
●年營收:集團年營收298億元,臺灣區年營收約85億元(2008)
●董事長:焦佑衡
●總經理:朱有義
●網址:www.passivecomponent.com
●總公司:臺北市瑞光路480號10F
●員工人數:1,624人

資訊部檔案

●直屬主管:總經理
●資訊部門名稱:全球資訊處
●資訊部門人數:臺灣27人,大陸21人
●每年IT預算:8,000萬元

IT部門大事記

● 2000年10月:文件與工作流程電子化
● 2001年6月:全球網路資訊建構(IT Infrastructure)
● 2001年7月:臺灣母公司SAP/ERP上線
● 2001年7月:客戶端B2B作業連線專案
● 2001年10月:海外子公司SAP/ERP上線
● 2002年11月:海內外子公司導入供應鏈管理(SCM)
● 2005年7月:全球人力資源系統(HRMS)導入
● 2006年7月:企業整合入口網站(Portal)
● 2007年6月:企業商業智慧系統(BW)導入
● 2008年2月:全球ERP系統版本更新導入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