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到2001年納莉颱風侵臺,凌晨3、4點多時,現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資通作業科科長陳春輝的視線穿過了窗,外面的場景映入眼簾-整條忠孝東路都在淹水,成了忠孝大河。他說,當時報案電話一直在進來,但那時人工記錄非常慢,非常慢要如何處理。也就因為921大地震和納莉颱風,使臺北市在災害防救上有很大的改變:成立了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以下簡稱北市災變中心)。
北市災變中心就是臺北市防災救災的神經中樞。北市災變中心收集來自中央氣象局、經濟部水利署和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以下簡稱水利處)等單位的資訊,判斷資訊是否正確後,再通報各單位。例如北市災變中心確認雨量真的超過了安全數值後,就會通知相關單位,像是通知環保局去查看下水道,或是告知警察局和消防局對可能發生的災情如淹水做準備。
北市災變中心依災情嚴重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開設,一級開設時,共有30幾個局處進駐北市災變中心:二級時,則是10幾個局處。
另外,雖然北市災變中心屬任務編組,但在2012年612水災之後,為了使臺北市能更快速地預防和應變災害,所以平時的三級開設就是全年365天、24小時,北市災變中心都在運作。而平時北市災變中心的運作,是由臺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負責。
負責臺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之IT的消防局旗下的資通作業科,也擔起北市防災救災的IT工作。那麼,北市的防災救災是如何用IT防救災?
防救災平臺整合各項資訊
北市災變中心的地圖化資訊展示系統,這系統整合了原先散布於中央氣象局、水利署、水利處等各單位的資料,北市災變中心向各單位取得所需資料後,整合到這個系統裡,每次資料更新時,北市災變中心先判讀資料的正確性,再通報外勤救災單位去處理防救災事務。
這個系統有颱風資料、氣象雲圖、水情、道路影像等即時資訊。防救災人員也能在地圖化資訊展示系統中,查看救災人力和機具的配置。
在防救災作業中,防救災人員主要是透過地圖化資訊展示系統做救災資源的配置,而監控氣象和雨量等資料,除了透過地圖化資訊展示系統,主要使用了中央氣象局劇烈天氣監測系統。
陳春輝說,以前防救災人員光是要整理一個資料,可能就要花上一兩個鐘頭。他說明,因為各局處的防災資訊系統常因層級、需求和經費來源不同,所以各自發展資訊系統,使得這些散布於各處的資料整合不一,像是他們要同時查看氣象雲圖和雨量資料,還要觀看不同的螢幕畫面,因為要綜合這兩項才能評估接下來各區的雨量。而現在,因為資訊皆整合到同個系統和畫面,使他們整理資料的時間驟縮至5分鐘。
其實,地圖化資訊展示系統的前身就是2003年的災害防救決策支援系統,在2003年前,只供防救災人員使用,然後,在2012年地圖化資訊展示系統上線,跟原先災害防救決策支援系統的不同的是,是以電子地圖方式呈現氣象、水情等資訊。
陳春輝補充,民眾也能透過這個系統查看防救災資訊。例如,民眾能在這個系統查詢最近的救災據點(警察局、消防局、醫院)和收容場所(防災任務學校、防災任務公園)。他也表示,這個系統也整合了水利處和水利署最新發布消息。
介接有報案電話資料的資料庫,案件傳遞時間從30縮為5分鐘
以前民眾向119報案後,案件會轉到北市災害應變中心,防救災人員再用人工方式記錄資料。陳春輝說,去年蘇力颱風共有4千多筆報案資料,一筆資料需5分鐘。換言之,光是要輸入蘇力颱風的報案資料就花了3百多小時左右!
不過在2007年後,北市災害應變中心的防救災作業支援系統先後陸續和119和市民熱線1999整合,防救災作業支援系統直接存取有報案電話資料之資料庫的資料,並在防救災作業支援系統上呈現,而這過程不超過30秒。
然後,因為自從北市災害應變中心成立後,警察局和消防局等單位都成立了應變小組,來處理災害案件,應變小組也都能看到防救災作業支援系統上的資料,看到資料後便派人救災,救災完後再輸入至這個系統內,災害應變中心也可以從這個系統得知各單位的案子處理進度。「以前一個案件來回大概要30分鐘,現在5分鐘就處理完。」陳春輝補充,就是從接到民眾報案電話,到把災害案件分派出去的時間,因為以前接到119和1999的報案電話後,人員還要先記錄報案資料,再撥電話給北市災變中心。
資訊達警戒值,即時通報
「嗡嗡!」警報聲驟然在北市災變中心大作。原來是近日午後雷陣雨頻繁,透過網路和水利處連接,當某區的雨量超過安全標準值後,警報聲便會響起,陳春輝補充,另外在地震規模達4級以上,警報也會啟動。陳春輝也拿出手機,開啟手機的訊息匣給我們看一封封從水利處傳來的雨量通知,某區的雨量達多少毫米,在北市災變中心判斷完資訊正確後,就會通知各單位去巡查或準備。
也因為現在網路速度夠快,在外巡查的防救災人員能直接用手機拍下現場災害情況,例如淹水,並即時上傳至供防救災人員使用的行動看災App,指揮官就可以在螢幕上看到淹水的情況,陳春輝解釋,因為縱使外頭雨勢如此之大,他們在北市災害中心裡根本無法直擊情況已經這麼嚴重。
雖然由消防局人員組成的臺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在搶救方面並無什麼問題,但是要在災害來臨前先辨識出災害,就需要有氣象背景的專業人士來判斷,因為他們判讀不出,在衛星雲圖上的各區,現在可能會下多少雨。
所以,在612水災後,臺灣大學綜合災害研究中心的人在平時,就進駐到北市災變中心值班,隨時監看從各局處收集來的資訊。
其實,在納莉颱風之後,從2003起,他們便開始和臺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合作,在2003和2006年間,臺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針對防救災進行相關研究工作。例如臺大綜合災害研究中心進行淹水境況模擬和潛勢分析,他們模擬當臺北市降雨量達400、500、600毫米時,臺北市的淹水情況是如何,哪些地方的災情比較危險,北市災變中心也能就此得知救災人力和機具該如何配置。
另外,國家地震災害中心也用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去模擬不同規模的地震,可能對臺北市造成多大的災害,例如有多少人死亡、受傷、橋樑倒塌、建築物倒塌,然後,北市災變中心去思索並模擬如何搶救。
要有正確的資訊,才能下達正確的指令。北市災變中心要在判斷資料是正確的以後,才能進一步通知各單位進行防救災事務,但要對繁多的資料進行篩選也不容易。不過有些雨量的錯誤,他們能透過某區的雨量資料異常,去參考該區附近的雨量站。
另外他們也會通派其他防救人員去巡查和了解,他說,有的情況一定要人工排除,像是現在很多雨量站是設在種有許多樹的校園,許多樹葉把雨量站的進水孔堵住,導致雨量資料是0毫米。
陳春輝表示,北市災變中心要對科技發展趨勢要有所了解,才能思索如何將這些科技應用到防災救災上。他認為,未來防救災的發展方向,會朝雲端方向前進,還有邁向4G或甚至是5G通訊應用的階段。他舉例,現在防救災人員在災害現場,用手機拍下現場災害情況,即時上傳至系統供指揮官了解現場情況,未來網速夠快,防救災人員可以直接攝影現場災害情況。而雲端部分,他表示北市災變中心前年推出的臺北市行動防災App就是一個例子,民眾透過手機,就能取得防災資訊,包括氣象雲圖,颱風、雨量、水位、影像、災害和避難資訊,還有提供北市訊息更新的訊息中心功能,包括河川水門開閉等訊息。民眾也能藉此App,來查詢停班停課資訊(北市災變中心二級開設以上)、交通路況,還有透過手機定位,即時找出距離自己最近的警察局、消防局和醫院。
曾是打火兄弟,因921大地震投入防救災業務
在消防局任職有30年之久的陳春輝,曾是打火兄弟,在前線澆熄侵蝕生命的無情大火,搶救出岌岌可危的無數條人命,他說出好長一串過去曾發生火災的地點,在那段火災事件比現在多出很多的過去,他見過那毫無修飾的災情現場。這段占了陳春輝十多年歲月。之後的他,進入防救災IT,在去年升任臺北市消防局資通作業科科長。
平常的他,幾乎都在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其實也可以說,他是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的CIO。在訪談中,當他談起北市災變中心時的神情是如此認真,可以想見陳春輝對於自己的工作也很認真。他也帶我們到系統作業室,裡面大約有數十臺電腦,平時人數寥寥無幾,但是他說,遇到災害事故時,這間系統作業室裡的位子可是會坐無虛席。
在北市災變中心中的指揮作業中心,有近60個位子,還有個偌大的螢幕,在這大螢幕的兩旁,分別有顯示全市抽水站即時運轉資料、颱風最新動態和災害損失統計表的兩個螢幕。決策者就是在這個空間,下達有關北市災害最後決策、向民眾發布最新消息。
儘管遠離了第一線的打火工作,接下了資通作業科的主管職務,藉由IT技術的整合,「看到災害的減少,防救災人員能更快抵達現場,降低死傷人數」,就是陳春輝,還有防救災人員的最大安慰。
CEO也要成為能源長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資通作業科科長陳春輝推薦「世界又熱又平又擠」這本書。他表示,雖然此書的觀念是建立在近年來熟悉的名詞像是氣候變遷、能源緊縮、全球暖化等,但作者卻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維切入,更以切身實例和對比的反證帶出對環境議題不同層次的探討。他也強調,書中針對企業的幾項議題也值得企業管理者參考:綠化節能才能降低成本、節能可以吸引人才、政府與企業的執行長,也必須是能源長。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資通作業科科長陳春輝表示,過去資訊分散於各局處,現在臺北市災變中心整合各單位資訊,來提高防災救災效率。
CIO小檔案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資通作業科科長陳春輝
學經歷:先後畢業於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組及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曾是打火兄弟,在消防局任職已有30年。曾任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分隊長、副中隊長、股長、專員、技正、秘書、秘書室主任,現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資通作業科科長兼臺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調查復原組組長。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號
● 成立時間:1995年
● 主要業務:急難救助服務、火災預防、危險物品管理、火災原因調查暨民眾申請服務、資通作業、整備應變、減災規畫、災害搶救、緊急救護
● 局長:廖茂為
● 網址:www.tfd.gov.tw
● 直屬主管:局長
● 資訊部門主管職稱:資通作業科科長
● 資訊部門主管姓名:陳春輝
● 資訊部門人數:15人
熱門新聞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