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自2021年起即陸續倡議「社會數位轉型」、「資料治理」,與「數位信任治理生態」等議題,期望能建構包容、開放與安全的數位社會。今(2023)年為引領更多企業組織關注,資策會結合產、政、學、研各界觀點,邀請開放文化基金會法制顧問林誠夏、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臺科大電資學院副院長鄧惟中、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沈柏延、台灣人工智慧卓越中心副總召集人許永真、清華大學電資學院副院長賴尚宏等六位重要嘉賓,在資策會蕭博仁、楊仁達兩位副執行長主持下,針對「建構安全、合規、友善的數位基礎環境」與「打造可靠、負責、信任的數位產業生態」兩大議題深入對談。

建構安全、合規、友善的數位基礎環境  用信任學習與新科技共處

資策會副執行長蕭博仁指出,數位轉型及應用AI在法律規範、企業治理、風險管理等面向的挑戰,需要政府、企業、民眾共同面對,也是各界在推動科技發展與應用時要考量的議題。我們從法制、技術、人才、治理等面向,看到以互信為基礎建構的社會,對於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蕭博仁強調,臺灣其實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優勢,可以為我們在新科技洪流中創造新的機會,這和臺灣社會擁有良善的法治環境、優秀的人才根基、靈活包容的社會價值有很大的關係。此外,後疫情時代,工作型態的轉變,對於人才流動與能力的養成方式也產生了變化,除了鼓勵年輕世代持續勇於嘗試,我們也應該打造安全友善、適性適所的環境給下一代。

首場論壇「引導.引玉:建構安全、合規、友善的數位基礎環境」,探討數位信任治理生態的環境建構議題。林誠夏顧問認為,臺灣近年在開放運動,不論是開放資料、開源軟體、創用CC等頗有斬獲,數位發展部也積極修正「資料集詮釋資料標準規範」及開放「高應用價值資料」等,推動相關事務,希望我國整體數位轉型更加友善。從開放運動的角度來看,要讓數位轉型更加順遂、AI訓練及運用更加「健全友善、無偏見」,在法制層面上,應該意識到AI產出是否合適以著作權等的鄰接權保護的規範課題。

AI對每個年齡、世代的衝擊不同,未來可能是結構的改變,侯宜秀秘書長特別提到,某些工作消失,產生了新工作型態電腦化的過程,取而代之的是新創公司、自由工作者出現。此外,AI對不同年齡層也產生不同的衝擊,這當中包括移民者與AI原生世代、學習成本不同,對不同地區的衝擊也有所差異,包含職業類型、成本、監管法規與文化差異、AI技術導入程度不同,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面向。

鄧惟中院長表示,預期在未來的五年內,會有更多AI技術邁向成熟的產品化應用,十年內AI改變的面相將主要集中在產業面,但在更遠的未來,通用型AI的發展才是AI將如何改變整體人類社會運作方式的關鍵,其影響力或可與當初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問世相比擬,屆時會對人類社會產生何種程度的衝擊,將會是需要提早因應與審慎評估的關鍵。

與AI化敵為友  打造可靠、負責、信任的數位產業生態

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認為,面對世界快速轉變,跨領域合作的科技新創與數位轉型,是未來產業成長的關鍵動能。資策會深耕軟體服務業多年,以第三方機構的角色,偕同產官學研各界與供需雙方,以技術研發為本,產業服務為體,打造不同領域之生態系。楊仁達強調,在促成生態系形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到,單靠資策會居中協調牽線,是不夠的。期間需要供給方有能力提供可靠負責的產品與服務、需求方有意願建立互信與共創共享的場域,才有機會形成良善的生態系統,協助臺灣與國際鏈結。

第二場論壇為「引領.引路:打造可靠、負責、信任的數位產業生態」,探討產學研各界在AI人工智慧時代面臨的研發與應用議題。沈柏延理事長表示,生成式AI拉近每個人跟知識的距離,但伴隨而來的資訊正確與否的問題也值得關注,如何讓AI成為助力,包含建構以人為本的可信任AI治理體制、透過API共創模式以快速形成AI服務生態系、促進多元領域應用,讓「AI+N」是產業創新的必要工作、促進軟硬體整合應用、培育跨領域AI人才等,都是下一步需要關注的議題。

許永真副總召集人表示,AI應是人類的助力,能夠縮短高重複性勞務時間並降低錯誤率,是協助人類解決複雜問題的一項技術。我們不需要害怕機器取代人類,而是學習與機器合作,成為懂得善用AI的人才。未來政府將打造以人為本的AI,發展可信任的生成式AI引擎,在科研技術、人才、治理面向接軌國際規範與價值觀,建立跨部會合作平台並介接專業社群,共同擴大臺灣AI國際影響力。

賴尚宏副院長則指出AI運用牽涉的科技倫理,該如何制定適當的法律來規範AI發展與使用,是個極為重要的課題。賴尚宏認為接下來應集思廣益,制定完善的法律與倫理規範,以導引人工智慧技術往正確且健全的方向發展。在場與會者一致認為,臺灣具備共創數位產業生態系的能力和機會,以及人才跨域合作的多贏關鍵。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