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oT | 穿戴裝置 | 自駕車 | 智慧家庭 | IT周報

IoT雙周報第20期:Tesla首款平價自駕車Model 3正式量產,自駕車開始走入大眾市場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即將在7月底開始量產首款平價電動車Model 3,臺幣百萬元有找,價格不到Model S的一半,且配備自動駕駛硬體,可以提供不同的自駕功能。Model 3的推出上市,也代表著自駕車開始走進大眾市場。

2017-07-20

| Jawbone | 智慧手環 | 穿戴裝置

外傳健康手環業者Jawbone即將停業

Jawbone在2015年曾一度名列第五大穿戴裝置製造商,市值達30億美元,現傳出準備清算,即將停止營運,媒體更報導創辦人已成立另一公司Jawbone Health Hub,專注於健康相關的穿戴式產品。

2017-07-10

| IoT | 穿戴裝置 | 自駕車 | 工業4.0 | IT周報

IoT雙周報第19期:微軟Windows Hello生物辨識技術也開始支援穿戴裝置,輕拍戒指就能解鎖

微軟日前宣布與一家生物辨識穿戴式裝置製造商Token合作,未來Windows 10用戶只須利用戴上智慧戒指的那隻手指輕敲,就能輕鬆解鎖Windows 10電腦,以取代過去密碼輸入的登入方式。

2017-07-10

| 智慧指環 | Token | 指紋辨識 | 穿戴裝置

可解鎖大門、汽車、筆電還可刷卡的智慧指環Token開放預購了

智慧指環Token內建指紋辨識,可將指紋資料存於指環中的安全元件,使用者戴上指環後能利用紀錄的指紋資料通過各種裝置的身份驗證,例如開門鎖、車門,登入筆電甚至是信用卡支付。

2017-07-05

| 健康量測 | 穿戴裝置 | 熱量 | 醫療

穿戴裝置健康測量功能大調查:心率測量準確但熱量消耗很不準

一項研究比較Apple Watch、Fitbit Surge等7款市售穿戴裝置的健康測量準確性,發現受測裝置在心率測量上具有準確性,但在卡路里的消耗測量上出現相當大的誤差。

2017-05-26

| 蘋果 | Fitbit | 穿戴裝置

市場研究:蘋果取代Fitbit成為全球穿戴裝置龍頭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統計,蘋果在第一季以15.9%打敗Fitbit,躍居穿戴裝置市場龍頭位置,不僅蘋果,小米也以15.5%位居第二,Fibit出貨量大幅下滑,市佔為13.2%。

2017-05-08

| Garmin | 穿戴裝置 | 智慧手錶

Garmin發表fēnix 5系列智慧腕錶,首推小呎吋搶攻女性市場

fēnix 5共推出5S、5及5X三款,分別為42mm/47mm/51mm錶徑設計,其中5S為小錶面款式,主打女性市場,重量只有67公克,可隨穿搭更換皮革、矽膠或金屬錶帶,而5及5X則以戶外運動、專業用途為主。

2017-03-14

| IDC | 市場 | 穿戴裝置

IDC:穿戴裝置市場一掃低成長陰霾,去年Q4出現兩位數成長

IDC指出第四季穿戴裝置市場成長16.9%,一掃第三季僅成長3.1%的低成長陰霾。穿戴裝置朝向融合健康、健身、通知等功能的趨勢發展,裝置的界線也因為功能的多元而愈來愈模糊。

2017-03-03

| IoT | 物聯網 | 穿戴裝置 | 自駕車 | IT周報

IoT雙周報第10期:專業級賽車也開始挑戰無人化,最高自駕時速直逼200公里

Roborace無人駕駛車大賽最近在阿根廷舉行賽前測試賽,以兩輛無人駕駛的電動賽車DevBot 1和2展開高速競賽,其中一輛車還創下時速最高116英哩的最速記錄,這也是全球第一場全自動駕駛賽車專業競賽。

2017-03-03

| IoT | 物聯網 | 穿戴裝置 | 拋棄式無人機 | IT周報

IoT雙周報第9期:Android Wear 2.0正式亮相,內建Google語音助手

Google新版穿戴裝置平臺Android Wear 2.0終於推出,強調更個人化訊息的錶面設計,更內建了Google語音助理,能提供語音查詢服務。Google表示,未來幾周內不少舊款智慧手錶將可升級至新版本。

2017-02-15

| 穿戴裝置 | Fitbit | 裁員

全球穿戴裝置市場退燒!? 市場龍頭Fitbit裁員6%

Fitbit公布去年第四季財報,該季售出了650萬個裝置,營收不如先前的預期,每股虧損0.51~0.56美元,為達成今年減少8.5億美元支出,將刪減銷售及行銷預算、改善研發投報率,以及裁撤110名員工。

2017-01-31

| 穿戴裝置 | 棄用率 | 使用者調查

調查:穿戴裝置棄用率達三成,沒有用是主因

一項研究發現穿戴裝置的棄用率不低,智慧型手錶約有29%的棄用率,健身用途的健康手環等裝置也有30%。受訪者普遍認為對比功能與有用程度,穿戴裝置的售價訂的太高,顯示穿戴裝置的價值無法獲得消費者認同。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