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是現代企業的第二核心競爭力,不論企業轉型是因應外部競爭或是為了提升內部競爭力,CEO與CIO都不能忽略IT這個企業第二核心競爭力,必需了解IT對於企業營運的戰略意義,以發揮協助企業轉型、創新的關鍵力量。
企業轉型創新 IT關鍵出擊
在企業面臨一波又一波的轉型過程中,善用IT者,充分發揮了IT關鍵性的功能,促成企業成功轉型,創造更多的營收。在臺灣可發現不少利用IT成功的案例,但也不乏因為無法善用IT而轉型失敗的例子。
黃河明:下一波企業IT應用,應關注網路後續衝擊
在未來知識有價的前提下,不論是委外管理、虛擬團隊合作,甚至是能提供建議的決策支援軟體,都是企業不能忽略的關鍵應用。
IT與業務營運結合,協助企業轉型創新
因為IT只是協助企業達成營運目標的工具,當企業主在思索,如何利用IT達成一些目的時,一定要先確立企業的願景為何。如果企業缺乏願景,許多策略發展規畫上,往往會短視近利,只看得到當下的花費,看不到未來的回收。
調查:亞太地區IT與業務營運日益緊密
根據經濟學人(EIU)與軟體廠商BMC,去年針對亞太地區進行的調查,IT逐漸在業務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但IT部門還不能以一個業務獨立部門方式來運作。
IT協助營運創新 |
連展科技革新IT促轉型,業績連年翻漲
從整頓電子郵件開始,連展科技慢慢的強化對外溝通能力,到網路電話導入,全球分公司都是公司內線,溝通效率加速百倍不止。
![]() |
連展科技總管理處處長張瑞益:「唯有滿足企業提升效率、增加獲利、減少損失與降低風險的需求,IT投資才有意義。」 |
老茶行IT再轉型,天仁創營收記錄
打破一般企業由IT部門主導ERP專案的慣例,天仁茶葉透過教育訓練凝聚高階主管共識,並由使用者單位提供使用流程建議。
![]() |
天仁茶葉總經理林仁宗:「 天仁茶葉2006年元旦BI系統上線後,因為能做到即時營運策略調整,配合春節效應,讓當年1月的單月營收突破2億元,創下歷年新高。」 |
雄獅緊握IT核心競爭力,淌洋旅遊業藍海
電子商務平臺上旅遊卷的販售,突破時空的限制,接下來,如何讓後續服務的提供,也能達到24小時不停頓,則是雄獅從現在開始積極努力的方向。
![]() |
雄獅旅遊裴信祐:「 IT讓流程透明化、內容豐富化,使用者可以自行接觸產品並支付費用。」 |
永慶以IT創新主導房仲業遊戲規則
善用IT新科技、提供IT新服務,讓永慶房屋成為房仲業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之一。接下來,永慶打破成交資訊不公開的慣例,將再創房仲業新風貌。
![]() |
永慶房屋資訊部協理陳澤維:「 透過IT將售前、售中以及售後服務進行串連,便是完整仲介ERP的核心所在。」 |
企業轉型創新 IT關鍵出擊
臺灣的企業近年來面臨重重的壓力,既要對抗總體經濟的不景氣,又得不斷尋求企業轉型的出路。以高科技製造業為例,在代工製造的競爭優勢不再、毛利率持續下探的情況下,不得不由OEM轉型為ODM;在消費性電子產品風行的潮流下,不得不由少樣多量的製造型態,轉型為擁有少量多樣的製造能力。
在企業面臨一波又一波的轉型過程中,善用IT者,充分發揮了IT關鍵性的功能,促成企業成功轉型,創造更多的營收。在臺灣可發現不少這些例子,製造連結器的連展科技,藉由整頓IT架構來提升效率,從一家本土廠商發展成跨國性企業,一年之間業績就連翻了一倍;雄獅旅遊,一家原本營收只有5億元的旅行社,一路藉助IT促成企業轉型,發展成今日營收200億元的規模,出團人數已占全臺灣的1/10;天仁茶葉,這個大家熟悉的老字號茶葉品牌,在3年前重整IT策略,去年初就創下了單月營收2億元的記錄;而永慶房屋則一直以IT推出創新服務,主導房仲業的遊戲規則。
IT使不上力 第二名後來居上
在臺灣亦可發現不少無法善用IT而轉型失敗的例子。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曹承礎指出,在整個產業都面臨轉型的局面下,若不懂得善用IT,不僅是轉型不成功而已,更有可能被善用IT來轉型的第二名所超越。有一家中型傳統製造業,原本是業界翹楚,卻因為無法有效利用IT來促成企業轉型,而眼睜睜地將第一名的寶座讓給了第二名。
這家公司的製造量產能力領先其他業者,因而擁有多家國際大廠的訂單,穩坐產業龍頭寶座。不過,隨著產業的變化,少量多樣的製造能力逐漸成為必備條件,然而,這家企業的營運機制在體質上反應速度卻不夠快,他們擁有大量量產的能力,卻無法靈活調度以符合少量多樣的製造需求。
這家公司的老闆深知,無法在短時間內因應顧客需求是個重大的缺點,他曾經聘請外部顧問來診斷,為IT系統把脈,但是,曹承礎說,問題是CIO的能力。這家公司的CIO沒有能力來衡量IT對企業營運發展的價值,因而並未立即利用IT來改造製造型態。然而,此刻同業中的第二名,正好利用第一名不搶進轉型的空檔,藉由IT整裝待發,轉型為少量多樣的製造型態,後來居上,把國際大廠的訂單搶了下來,順理成章地站上第一名寶座。
這家公司的老闆雖然看到了製造業的大趨勢,但卻過度於仰賴CIO,因而在執行上受制於CIO的能力,而無法具體許下承諾、大刀闊斧地改革。曹承礎說:「一步錯,步步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企業競爭力因此一步之失而消失殆盡。
IT關鍵角色 第二核心競爭力
這兩種類型企業的對比,正點出了IT在企業轉型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第二核心競爭力。
不論企業轉型是因應外部競爭或是為了提升內部競爭力,CEO都不會忘記最重要的本業核心競爭力,然而,現今許多企業營運已經高度依賴IT,CEO與CIO不能忽略IT這個第二核心競爭力,有必要了解IT對於企業營運的戰略意義。
「雄獅旅遊將IT視為核心競爭力。」雄獅遊旅總經理裴信佑說道。從1990年開始推動e化,雄獅藉助IT轉型3次,一路上從電腦化作業、跨區線上即時預定,發展到一統旅遊業的電子商務平臺,每一次雄獅都立下旅遊業的創舉,營收就此從5億元直線上升逼近200億元。
然而,雄獅一開始在IT應用上卻是落後於同業的。裴信祐在1990年加入雄獅旅遊,負責e化的推動。他回憶道,當時旅遊業界最大的業者,已經斥資採購IBM昂貴的大型主機,但雄獅用得起的伺服器卻是DIY組裝的個人電腦。然而,10幾年光陰過了,雄獅的IT設備不知已經升級汰換多少輪了,而當年那家龍頭旅行社,還是靠著那麼一臺老舊的主機在作業。
透過IT調整工作流程,藉此創新營運模式
裴信佑表示,雄獅陸續導入IT相關系統與工具,既可改善企業體質,徹底調整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是創造新型態的經營模式,都有助於達成企業轉型。
曹承礎指出,IT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最常見的情況通常是面臨不得不變的競爭時,轉型改變才有真正的動力。同業競爭多少會帶動產業進步、升級,雄獅旅遊一開始便在同業競爭的情況下而採用IT,並在持續看重IT應用下成為旅遊業的典範。
第二名的企業,如同1990年的雄獅旅遊,可藉由正確的IT戰略來強化第二核心競爭力,搶得超越第一名的先機。對於第一名的企業,像是臺積電,要保持高度競爭門檻,持續保有競爭優勢,就必須不斷自我提升,持續創新。
IT創新 內化核心競爭力
藉由IT創新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曹承礎說,臺積電是最好的典範。臺積電身為臺灣企業的典範,在IT建設與應用上都相當完整,然而,好還要更好,例如臺積電就為了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率先採用Web-based CRM(客戶關係管理),讓客戶服務超越時空限制。這也使得臺積電從高科技製造業,轉型為高科技的「服務業」。
領導型企業對於IT創新的運用,是更為主動積極,內化為核心競爭力。曹承礎對於曾經與一位迪士尼副總經理會談的經驗印象深刻。迪士尼的本業核心是製作影片,然而「這位副總經理已經積極思考,下一代策略性核心應用如何兼顧企業營運所需,其中便包括思索人們如何使用下一代手持式裝置、該如何傳遞影片內容。」曹承礎回憶道。
把IT技術用在關鍵環節,不論技術新舊都可達到創新效果
IT創新所指的,包含採用新科技或新模式,幫助企業提升或創造競爭優勢。
永慶房屋就是持續以資訊科技來創新的典範。永慶房屋董事長孫慶餘自1988年創業以來,就一直思索如何借助電腦提供新的服務模式、開發市場擴展版圖。永慶房屋不僅發展出房仲ERP系統,讓房仲經紀人掌握最新情報,更藉助網路影音技術,讓消費者可自助服務,提高了仲介成功的機率。
不過,IT創新也不全然是非得採用最新、領先業界的新科技不可,更重要的是在對的組織、對的時間,採用合適的IT解決方案,其為企業帶來的效益,有時候是超乎想像的。連展科技光是重新調整網路架構及電子郵件平臺,就立即改善業務人員接單的效率與品質,緊接著啟動一系列IT建置,協助企業轉型,進軍國際市場。
在創新的過程中,模仿是必經的階段,「模仿是經驗轉移的第一步,好的成功經驗過程可以被複製轉移。」但是,模仿只是第一步,後續還需要創新,因為同業的作法是只是其中一種解決方案,但若想要藉此超越所模仿的對象,則不可能。他建議,許多國外的成功經驗,企業都可以回歸營運模式面,嘗試複製成功經驗。
學習與仿效成功的建置經驗,有利於企業提升IT成功的經驗。但曹承礎提醒企業:「管理學上說,只有第一、第二名,沒有第三名的生存空間。第一個贏家不見得是永遠贏家,要天時、地利和人和的配合。」IT帶來的企業競爭力,有朝一日也可能會被迎頭追上。
資訊科技已經是20世紀末迄今,影響企業結構、社會政治及經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力量。對於企業而言,不論是公司營運體質的提升與改善,或者是經營模式上面的創新應用,IT都是一股重要的轉型創新力量。在臺灣,有些企業已經藉此在該產業中翻身,對這些企業的CEO或CIO而言,IT不只是個工具,不只是支出而已,更是企業第二核心競爭力,誠如裴信祐所言:「IT已經是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文⊙吳其勳、黃彥棻
法國狼與貓頭鷹 |
IT如何創新,提升企業營收?新竹商銀副總經理呂芳仁引述中信證券董事長陳沖所著《法國狼與貓頭鷹》的一書來闡述,企業應同時有法國狼與貓頭鷹這兩種角色。
故事內容大致如下:「有一匹名為Grisdos的法國狼,帶領狼群四處獵食,某天,他看到在深谷激流的彼岸,有一個適合久居的天堂,因為法國狼不知道如何跨越天然屏障,便請教智者貓頭鷹。貓頭鷹有一次告知可以化身為鳥;另外一次則說可化身為魚。不論鳥或者是魚,都不是法國狼可以扮演的。當法國狼3度向貓頭鷹請益時,貓頭鷹回答說:『我只負責出主意,如何執行,那是你們的事情。』」 呂芳仁認為,能夠善用IT力量提升企業營收的主事者,不論是CEO或者是CIO帶頭,他的角色多半是睿智的貓頭鷹。 臺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曹承礎表示,好的CIO要能願意接受企業營運的想法,不論是自修或上課,都可以補此不足;而好的CEO就得找到一匹千里馬──CIO,不要期望自己能具備CIO的能力。當IT逐漸成為企業營運的重要核心時,CEO也得學會聽懂CIO的語言。兩者相輔相成,企業內才能既有睿智的貓頭鷹,又有具執行力的法國狼。文⊙黃彥棻 |
黃河明:下一波企業IT應用,應關注網路後續衝擊
臺灣企業從1990年、2000年都各有一波企業對IT應用的轉型。前臺灣惠普、資策會董事長、現任悅智全球顧問董事長黃河明表示,受到網路科技的影響,帶動IT有新的技術突破,企業在觀察未來10年IT技術演進的同時,則應該注意到數位知識與內容有價,以及以使用者為產品設計核心,與透過網路進行全球協同作業的工作型態,將改變未來企業對IT應用的看法。
2波轉型,企業IT應用從流程管理走向網路創新
1990年代,許多企業開始暢談流程再造,黃河明表示,當時有許多大型企業深受影響,引進workflow概念,在管理上則採用流程管理(BPM),並積極引進、建置各種ERP(企業資源規畫),蔓延10多年之久。
到了2000年,網路帶動另一波創新浪潮,企業不僅將網路應用在自身流程創新上,更延伸到供應商與客戶。黃河明說,這一波最重要的現象就是,許多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SCM)以及網路行銷等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
許多中大型企業看到電子商務公司與其競爭能力,也不得不積極建置以網路為基礎的營運模式,使其更為快速。例如,聯合報的聯合新聞網善用網際網路的力量,運用協同營運(Syndication)模式,從一個單純的內容供應者,轉變成具有大量知識庫可以提供的內容供應商。
IT技術發展大受網路影響
隨著網路技術的演進,不論是P2P或者是Web 2.0,都創造一個可以分享的網路環境。這種分享特質,也帶動許多軟體變的更聰明,透過網路,讓訊息的整合更為便利。例如,許多數位內容的提供已經打破原先紙本載體的侷限,在數位匯流的潮流中,除了電腦外,手機、電視等平臺,都可以呈現同樣的數位內容。其中,知識管理(KM)、商業智慧(BI)、超文字(Hyper Text) 以及智慧型代理(Intelligent Agent)等軟體,都是企業善用這些軟體工具,將營運流程設計的更具即時反應能力和符合企業期望。
未來許多軟體在發展上會走向人工智慧型產品,甚至可以依照使用者要求,自行啟動相關軟體以完成一項任務;再加上,無線通訊技術的普及,包含3G、WiMAX等技術,提供個人使用者上網的便利。黃河明說,這些技術都讓企業在未來10年技術演變中,仍有無數創新轉型的機會。
知識有價,掌握企業下一波轉型的機會
因為受到數位匯流成形的衝擊,未來許多數位內容服務的取得,都打破企業的邊界,透過各式各樣個人科技產品(Personal Technology),例如手機、iPod等,就可以取得各種所需的數位內容。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型態,將使得客製化產品數量大增,也將成為主流。
除了以個人為主的產品設計方式外,企業也必須善用網際網路提供的各種資源,滿足企業營運所需的各種需求。黃河明便說,因為網路串連全球許多虛擬團隊和契約工作者,也讓企業許多產品和服務的取得,不在侷限於單一國家或區域,「委外管理」將成為下一個企業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等閒視之的重要關鍵。
許多企業努力利用IT來增進知識的價值,建構企業的結構資本(structure capital),透過類神經網路式的人工智慧,幫許多知識工作者做更好的品質決策,超越文字的使用,也可使得電腦系統具有類似人的回應。因為電腦越來越聰明,未來,企業將提供更多協助決策的工具給個人使用,從單純儀表版式績效、評量工具的決策支援角色,轉變成進一步建議處理方案的決策顧問角色。現階段企業仍只會在重要的系統上採用這類智慧型軟體,黃河明認為,這類智慧型軟體在企業內的應用,將左右下一階段企業對IT應用的面貌。文⊙黃彥棻IT與業務營運結合,協助企業轉型創新
IT如何「生財有道」,創造未來,臺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曹承礎認為,關鍵在於使用IT工具者的態度與想法。「沒有創新的想法,再好的IT工具都難以達到為企業帶來獲利的目標。」曹承礎說。因為IT只是工具,只是達成企業轉型或者是營運模式創新的方法之一。
認知IT效益,確認企業願景
因為IT只是協助企業達成營運目標的工具,當企業主在思索,如何利用IT達成一些目的時,一定要先確立企業的願景為何。
企業主看不到企業下一步的發展藍圖時,就沒有辦法從當下為未來作準備,「最重要的還是企業對未來的願景,」曹承礎說。即使企業懂得權衡IT投資與效益,但如果企業缺乏願景,許多策略發展規畫上,也往往會短視近利,只看得到當下的花費,看不到未來的回收。
有一家證券公司的老闆,近來便積極規畫,要將現在的證券下單的網站重新改寫。「下單網站改寫的目的,是為了因應未來拇指族,使用手機下單的需求。」該名老闆表示。目前臺灣證券下單的網站,已經兼顧網路下單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但如何透過手機上網、或者是手機直接下單,甚至是未來3G手機在證券下單的應用,以臺灣現有證券下單的網站設計,完全沒有考慮到相關的機制。因此,該名證券公司的老闆便確認,證券交易網站改寫成滿足拇指族的下單需求,是企業下一階段的營運目標。
曹承礎說,該名證券公司的老闆因為已經看到下一世代使用者,在通訊行為模式上的改變,也會連帶改變相關的消費與購物行為。當這樣的企業願景確認後,IT就可以適時的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協助改進下單網站,符合老闆的願景。
再者如美國priceline.com網站,透過網站促銷方式,提供便宜的時段與機票給乘客,在鼎盛時期,這個網站手中雖然沒有任何擁有任何一架飛機,但其握有的機位和市占率,卻遠遠超過包含美國航空與聯合航空在內的幾大航空公司。該網站CEO在創立之初,便確認利用網站促銷的方式,成為提供最大數量的機票,與掌握最多機位的公司。
上述的案例,都是企業主看到了IT可以為企業帶來的效益與力量,而這些都是老闆願景的落實。曹承礎說,「企業主的願景可以是一句話、甚至是一個概念,」但重點是,包含CEO與CIO在內的主管,願意踏出自己的設限,走出去了解外界發生什麼事,並進一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落實IT與營運目標結合
IT真的能夠做到協助企業轉型,甚至是找出新型態的營運模式,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所有導入的IT系統都必須以滿足企業營運目標為前提。
微軟全球CIO Stuart Scott日前訪問臺灣時,也曾經與一些IT主管溝通交流,他對臺灣IT主管第一印象就是,技術能力普遍都很紮實,與其他國家的IT主管有很大的不同,這也讓他印象深刻。
CIO擁有豐厚的技術背景,是優點,但有時候也會成為缺點。曹承礎便直言,CIO本身若只有10%的技術能力亦無妨,只要能藉助外力補足不足的90%就夠了。畢竟,「CIO不應該追求100%技術能力,應該花時間了解企業營運。CIO不能只懂IT!」曹承礎說。
連展科技總管理處處長張瑞益說,「對於IT背景出身的IT主管而言,系統導入最怕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味追求新科技、新技術。」他進一步指出,IT系統導入是為了滿足企業的需求,如果IT主管不能放棄技術本位,學會用老闆、CEO的角度看事情,並將IT與企業營運目標結合,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各項問題的話,這個IT主管就不夠稱職。
張瑞益一再強調,IT主管一定要掌握企業的營運核心,千萬不能只是一個具有技術背景的主管。「IT其實是企業營運策略和想法的建置與落實,」永慶房屋資訊部協理陳澤維認為,「IT主管可以學會用新技術,為企業提供創新服務,但創新不見得只能用新技術。」
陳澤維表示,「其實沒有失敗的IT系統」,重點在於企業希望從這一套系統,達到什麼目的。不論是單純的用e化節省人力、提升效率,或者是為了要跟全世界做生意,IT主管在思索每一項IT系統導入時,仍是希望透過這一套IT系統,協助企業解決問題,「單純為了滿足對技術狂熱的系統導入,不會在永慶房屋裡發生。」
張瑞益說,因為有效利用IT解決公司先前在營運上面臨的困難,讓公司老闆也從以往必須守在公司作決策的角色,轉變成一個真正下指導角色的老闆,不僅飛海外視察的機會增多了,也可以更宏觀的看待企業營運的各種面向。
進行組織調整,有專屬團隊負責相關事宜
「除了有企業願景、好的帶頭的主管,一個合適的執行團隊也很重要。」曹承礎說。像是天仁茶葉,總經理林仁宗帶頭擔任e化升級的領隊,但只有一個林宗仁,也難以完成天仁茶葉的e化大計。
「因為強調所有功能都必須由使用者參與提出,因此,統合財會、生產及營業人員需求的ERP專案負責人,由稽核室而非IT部門的同仁擔任。」林宗仁說。他指出,掌控天仁茶葉e化進度的稽核室成員,就是該次天仁茶葉負責e化的專屬團隊。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雄獅旅遊,只不過,雄獅旅遊負責雄獅e化的團隊成員,如今都已經位居公司要津。雄獅旅遊總經理裴信祐表示,「雄獅旅遊董事長王文傑是確定公司發展方針的人,包含副總經理陳憲祥、王淑央和他自己等3人,則是負責落實、執行公司未來包含IT發展應用等政策方針的3人小組。」
裴信祐笑說,當年3個人就是一起進到雄獅旅遊,負責相關的e化事宜,這一路走來,雄獅旅遊的e化進程,3個人就是最好的見證。裴信祐也說,因為有一個專屬的團隊在落實、執行所有IT的策略發展與應用,也讓IT對雄獅旅遊發揮最大的功效。
先模仿再創新
「模仿是經驗轉移的第一步,」曹承礎說,好的成功經驗過程是可以被複製轉移,但他也提醒,「同業的作法是解決方案之一,但若要超過被模仿的對象,則不可能。」他也建議,許多國外成功經驗都可以回到營運模式面,嘗試複製。
「管理學上只有第一、第二名,沒有第三名生存空間,」曹承礎表示,好的建置經驗學習與仿效,有利企業提升IT成功的經驗。「第一個贏家不見得是永遠贏家,要天時、地利和人和的配合外,」他也提醒,IT帶來的企業競爭力,一不小心就會被迎頭追上,不可不慎。文⊙黃彥棻
發展IT策略的5個階段 |
|||||
針對美國航空與美國銀行的管理策略分析中發現,成功的經理人,必須在不斷改變的科技潮流中,必須掌握階段式串連的個階段。這5個階段代表了經理人在探索科技潛力,以及調整組織結構以開發科技潛力時,所經歷的學習階段及其產生的能量。 | |||||
階級 |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第四階段 | 第五階段 |
最高執行長 | 界定危機並尋求電子解決方案,聘用IT主管,在其協助下,規畫IT計畫 | 支持及贊助必要的研究發展計畫,追蹤進度,並與廠商保持密切聯繫 | 支持人士的擴張,檢視公司與廠商與顧問之間的關係,支持新計畫 | 建立IT系統並決定IT策略方向 | 鼓勵或支持主流策略的開發工作,參與或監督採用主流策略,監督競爭者所採用的策略 |
IT主管 | 分析問題並樸估目前的技術與廠商,認清組織對IT技能的需求,並召集技術小組 | 實行計畫,設定ROI目標,建立使用者組織 | 實行及評估系統,決定及聘用新增的員工,策畫下一個步驟 | 管理參與計畫的人員,並參與高層管理委員會 | 督促IT組織維持動力,與IT發展同步成長,監督評估競爭者的IT活動 |
技術小組 | 有組織且受過訓練的,在系統的規畫中,扮演使用者的角色 | 與使用者協力修改工作流程及規畫系統,測試系統及訓練使用者 | 處理人士與組織的擴張,發展新的、尖端的系統 | 組織並支持24小時資料處理戰,擴大訓練規模並將作業過程系統畫 | 琢磨技能,鞏固公司與使用者及廠商之間的關係 |
資料來源:《資訊科技競爭優勢》,遠流出版社 |
調查:亞太地區IT與業務營運日益緊密
IT對於業務營運的貢獻究竟有多高?連結度究竟有多緊密?根據經濟學人(EIU)與軟體廠商BMC,去年針對亞太地區進行的調查,IT逐漸在業務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但IT部門還不能以一個業務獨立部門方式來運作。其中,針對大中華區的調查顯示,只有59%大中華區的管理人員認為,IT能夠提供令人滿意的業務支援,只有37%的公司管理人員認為,他們比競爭對手更支持用以支援業務發展的IT系統。
根據這一份調查,BMC大中華區總經理羅永堅表示,公司管理階層對於IT支援業務的表現並不算很滿意,只有6成(59%)左右的大中華區管理階層認為,IT的確發揮支援業務的功能,但在亞太地區統計結果,則略高(66%)於大中華區。
在該份調查中也詢問「IT為何無法發揮對業務的支援?」羅永堅表示,其結果突顯「記錄IT事件標準流程」的重要性。調查顯示,有53%的企業,因為缺乏記錄IT事件的標準流程,而無法累積經驗,讓IT人員得重複學習。他指出,許多人習慣用P(計畫)、D(執行)、C(檢查)、A(反應)做為檢視IT事件與系統的程序,但一般人往往是P、D做得多,但C、A做得少。「因為不重視事件管理,連帶的IT對於業務營運所提供的服務,難免差強人意。」羅永堅說。
究竟IT對於業務營運有沒有幫助,曾經經歷過IT公司業務部門歷練,現在擔任崇越科技資訊管理處資訊長黎遠駿認為,好的IT主管是一個對於公司各個部門狀況都十分了解的人,因此,當IT主管越了解營運部門的業務內容時,越可能提供滿足營運單位所需的IT服務。已經導入CMMI的日月光,該公司高雄廠資訊中心副總經理盛敏成表示,「Run IT as A Business」是目前日月光努力的方向。
因為IT部門對公司各單位的了解越來越深,羅永堅認為,「從CIO走向CEO之路不是夢。」統寶光電資訊總部副總經理張玉雲認為,IT部門本身就像是一個公司一般,具有多種不同職能,如何讓IT部門從成本中心轉變成利潤中心,或許是一些CIO邁向CEO之路時,透過內部創業概念的引進,作為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曾經擔任過IT主管、也自行創業,現任安諾拓科技總經理兼任聯電UMC集團欣興電子幕僚的楊智凱認為,現在許多人對於IT和業務之間關係仍有高度質疑,在於中間許多系統的連結度還不夠密切。他以自身的經驗與觀察指出,未來如果能夠導入一個線上即時傳輸的系統,讓業務單位可以查詢這張訂單可以在哪一個工廠生產最具經濟效益,讓決策時間能夠更即時,這樣的系統可以讓IT與業務部門更緊密。
楊智凱說,第二個目前還不成形的系統,就是一個採用Active-based的會計帳系統。他認為,除了客戶訂單的數量之外,連企業應付這些客戶所花的人力成本,以及生產製造是否單一或分散,需要花費更多的運輸成本等,透過這樣的系統算出所有的有形、無形成本,將可以讓IT與業務關係的更為緊密。文⊙黃彥棻連展科技革新IT促轉型,業績連年翻漲
![]() |
連展科技總管理處處長張瑞益:「唯有滿足企業提升效率、增加獲利、減少損失與降低風險的需求,IT投資才有意義。」 |
對臺灣的製造業廠商而言,取得訂單的能力往往攸關這家公司的營運成長,不論是國內外廠商的代工訂單,甚至是自有品牌,誰有能力拿到越多、越大筆的訂單,誰有能力可以跟國際大廠做生意,誰就有機會成為業界的翹楚。
連結器廠商連展科技,這幾年來則透過翻新IT基礎架構的方式,重新打造IT基礎建設,強化業務部門對外溝通與聯繫的能力。
張瑞益在2003年6月,受聘擔任連展科技總管理處處長一職,身兼IT、財務、運籌、人事(含總務)、建廠營繕、文管、固定資產及一般採購等多種職務的最高主管。當時,他看到連展科技在對外溝通上遭遇到的困難,除了網路常常不通,極度仰賴傳真機外,郵件伺服器採用IBM Lotus Notes和微軟Exchange並存,2種郵件伺服器出現整合問題,加上原先網路架構也有設計上的瑕疵等,在在都讓業務部門對外接單的溝通能力形同虛設。
為了強化整個業務與財務部門資訊彙整與對外溝通的能力,張瑞益到任後第一件事情便是,大刀闊斧地重新整頓電子郵件平臺。
張瑞益選擇採用Lotus Notes單一郵件伺服器,也藉此訓練同仁基本的workflow概念,並重新調整網路架構,改善連展科技原本一到下午,大家都可以自動彈性休息的情況,恢復電子郵件應有對外溝通的能力,業務部門對外接單的效率與品質立即有所改善。
解決了業務部門對外接單的溝通障礙(電子郵件)後,張瑞益接著從財務面下手:帳目要準確,就必須有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撐腰。
連展原先採用鼎新以檔案伺服器為主的ERP系統,須另外整合每一個功能模組。「ERP必須做整合,否則,結帳時間長,不即時的報表變成追悼會,毫無意義。」張瑞益說。因此,連展重新選擇整合型ERP系統時,便以應用程式相容性、顧問服務是否能即時到位,以及價格等3方面做考量,當時競爭者眾,連展最後選擇了SAP的ERP系統。
對外溝通的瓶頸,除了電子郵件之外,電話也是重要的聯繫工具之一。連展科技在2005年花了600多萬元導入網路電話系統,讓臺灣、中國、美國、日本的國際電話,都變成打內線分機。張瑞益表示,根據統計,當時光是與海外公司之間彼此的內部通訊,是國際電話費用1個月就超過60萬元。因此,網路電話導入1年下來,光是內部國際通訊的費用,就可以完全抵銷。張瑞益說,這類型的IT專案導入,就是從實際可以節省多少成本來看,導入所面臨的困難也相對低。
連展是一家上櫃公司,近年來透過重新整頓IT架構,提升效率,在企業營收上面,也有極佳的表現。平均2年,業績翻漲2倍,2005年營收27億元,到2006年營收首破50億元,達到54億元,連展內部更有一個想積極達成的目標,期待能在2008年業績營收突破100億元。張瑞益在導入各種IT工具或系統時,必定從企業營運的角度出發,「唯有滿足企業提升效率、增加獲利、減少損失與降低風險的需求,IT投資才有意義。」他說。
這個IT投資的過程中,連展在EPS上面曾經出現衰減,2004年EPS(稅前損益)有1元,到2005年EPS因為要投資折抵、打消呆帳,EPS只剩下0.8元,但到2006年EPS則增加到2.8元。張瑞益認為,IT導入後必須深化應用,讓新導入的系統有醞釀、發揮的機會,即使在整體投資效益的評估上,短期呈現損失,但長期而言,只要IT投資方向政策,方法正確,長期效益一定是正面的。文⊙黃彥棻老茶行IT再轉型,天仁創營收記錄
![]() |
天仁茶葉總經理林仁宗:「 天仁茶葉2006年元旦BI系統上線後,因為能做到即時營運策略調整,讓單月營收創下歷年新高。」 |
天仁茶葉是一家具有50年歷史,以農產品製造、加工為主的傳統製造業,隨著農業技術進步,打破了以往看天吃飯的經營變數,透過農產品加工、製造,讓天仁推出的各種茶產品,為茶葉增加了更高的商業價值。
為了提升工作效率,以及配合早期工廠自動化生產所需,天仁茶葉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有IT部門,並且依照需求開發各種所需要的系統。天仁茶葉總經理林仁宗表示,當年臺灣企業自行開發各種IT系統並不普遍,天仁茶葉在IT系統的建制與運用上,算是相當先進。
不過,隨著科技發展進步,以及臺灣企業對IT應用態度的轉變,林仁宗在2001年6月回鍋接任天仁茶葉總經理一職時,他便發現到,該公司早期自行開發的IT系統,因為開發語言多樣,加上當時並未考量到未來的擴充性,以及現在強烈的Web需求,10年過後,「當時的資訊系統,光是處理結帳和算成本等相關作業,系統都已經不堪負荷,」處於「不進行汰換,不知道何時會垮」的地步,加上林仁宗亟欲透過IT系統,掌握新一代消費者相關資訊,因此啟動天仁茶葉從2002年開始一連串的e化進程。
林宗仁在2002年將IT系統汰換列為年度工作項目,分成2階段進行。他表示,除了積極落實文件電子化,為後來的e化流程奠定基礎外,更重要的是:凝聚同仁對於IT升級的共識,選出一個由使用者單位規畫、合乎使用者單位作業流程的ERP系統。
林宗仁說,透過文件電子化,讓所有的資訊都先數位化,接下來,天仁茶葉才在2003年開始評選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天仁在確定要更換新系統的同時,便決定落實由使用者選擇系統,而非由IT部門主導系統的評選。
當時天仁茶葉透過教育訓練,凝聚同仁共識。從2002年第四季開始,天仁茶葉所有的高階與部門主管等32名,連續八周,每周六都必須到臺大上課,由臺大老師教授企業電子化以及供應鏈管理等相關課程。透過凝聚共識的過程,天仁茶葉選擇了甲骨文的ERP。林宗仁說,為了避免、產品技術掌握在一個或少數人手上,天仁傾向避免選本土廠商產品,以選擇國外品牌產品為主。
天仁茶葉在2004年開始導入甲骨文的ERP,並預計在12月1日採取新、舊系統並行,隔年1月1日新系統就正式上線運作。因為強調所有功能都必須由使用者參與提出,因此,統合財會、生產及營業人員需求的ERP專案負責人,由稽核室同仁擔任,而非IT部門。林宗仁說,這個ERP專案雖然導入時間限期1 年,但分析與統合使用者需求的時間,仍多於系統實際導入的時間。
ERP系統的導入,提高了天仁茶葉對於產品的掌握度,但對於顧客以及銷售狀況的掌握度,稍嫌不足。因此,天仁茶葉配合經濟部商業司2006年供銷與物流整合技術發展計畫,2005年第四季正好成為工研院資通所該計畫先行導入測試企業,2005年導入商業智慧,2006年上線;2006年陸續導入需求預測運用(CFPR),預計2007年上線,達成門市管理目的。
BI能做到ERP難以達到的品類管理,看到各個產品對整個業績的貢獻度,也改變以往低價促銷的行銷方針。林仁宗說,「天仁茶葉2006年元旦BI系統上線後,因為能做到即時營運策略調整,配合春節效應,也讓當年1月的單月營收突破2億元,創下歷年新高。」2006年陸續完成長銷型產品需求預測分析系統,作為門市訂補貨的建議,今年將全面上線。文⊙黃彥棻雄獅緊握IT核心競爭力,淌洋旅遊業藍海
![]() |
雄獅旅遊裴信祐:「 IT讓流程透明化、內容豐富化,使用者可以自行接觸產品並支付費用。」 |
臺灣有2600多家大大小小不同規模的旅行社,從早期傳統的登報、傳單、以業務員為主的拉客方式,到現在透過網路取得旅遊資訊和購買旅遊服務,臺灣的旅遊業也因為銷售方式和工具的改變,出現了大者恆大的產業規模差異。
雄獅旅遊就是其中一家利用IT工具的佼佼者,不僅讓自己產業體質變好,營收規模從5億元到即將邁入200億元的營收目標,更因為創造出新的營運型態,目前則努力朝向提供整合式、無時區的24小時服務境界邁進。
「雄獅旅遊將IT視為核心競爭力,」裴信祐說道,因此這個由IT構成的營運平台,績效越好,為企業帶來的營收也越高。整體而言,雄獅旅遊的e化進程,可以分成1990~1994年把人工作業流程變成電腦化;1995年2月~2000年分公司區域網路化,當年自行開發的線上訂票系統(TRS),串連全省分公司的內部網路,做到公司跨地區線上即時預定的功能;以及2001年迄今,從內部區域網路拓展到網際網路等3階段。
「電腦化作業流程是企業e化的基礎,」裴信祐說道,也唯有員工習慣電子化的工作流程,雄獅旅遊在1995年自行開發的線上訂票系統,才能夠在每一個員工都可以輕鬆操作網路系統時,創造好的營收表現。
從2001年迄今,裴信祐說,雄獅旅遊一腳踏進網際網路的世界,打破實體疆界,更讓雄獅旅遊的客戶可以拓及到同業、消費者以及企業客戶。他進一步指出,透過網際網路架構一個可以直接接觸到消費者以及同業的平臺,也是一種透過IT達到經營模式創新的方式,「IT讓流程透明化、內容豐富化,使用者可以自行接觸產品並支付費用。」裴信祐說。
IT對雄獅旅遊造成最大的改變,其實是營運模式的改變,包括改變員工的作業習慣、內涵以及e化觀念等。裴信祐以雄獅為例,光是業務員角色的轉變,就是一個大挑戰。
他說,沒有導入B2B平臺時,業務代表負責訂單、收款、跑腿、談判等工作,但導入B2B平臺後,原先的業務代表成為教導其他旅遊同業,如何使用該平臺系統,以及協助同業了解相關旅遊產品資訊的產品經理。這些都是因為IT帶來的工作內涵改變,進一步導致工作流程與營運型態的改變。
裴信祐表示,從2004年開始,雄獅旅遊確立發展全球e架構、整合e設備的IT策略,從SARS期間,一次500臺液晶螢幕的更換,一直到即時通訊在業務上的應用,甚至是2005年引進Avaya網路電話服務,目的就是讓現在現階段雄獅旅遊對顧客所提供的服務,能夠進一步提升。他說,能夠打破時區的限制,讓全球旅遊的雄獅客戶,即便是臺灣時間的深夜,也能夠透過歐美分公司的客服人員,提供最即時的服務與協助。
除了24小時無時差的服務外,雄獅旅遊也提供一站購足(one stop shopping)的銷售服務,不論是旅遊產品的深度、廣度,以及針對不同類型族群所提供的分眾市場旅遊產品銷售,甚至是雄獅旅遊在企業部落格中推出的「出賣領隊」服務,都奠基在同一個營運平臺中所提供的多元產品選擇。
雄獅旅遊將IT視為企業經營最有價值的必需品,裴信祐說,「這種無時差和一站購足的服務型態,讓雄獅旅遊今年春節時的旅遊人數,增加10%,但營收卻增加30%。」
雄獅旅遊對於IT投資未來還有源源不絕的計畫,從1990年營收5億元,到2000年營收50億元,到2008年往200億元的營收目標邁進,「這一切都還是得靠這個IT打造的營運平臺才辦得到。」文⊙黃彥棻永慶以IT創新主導房仲業遊戲規則
![]() |
永慶房屋資訊部協理陳澤維:「 透過IT將售前、售中以及售後服務進行串連,便是完整仲介ERP的核心所在。」 |
房仲業是一個極度仰賴大量資料分析的產業,而買賣房子所需要的每一筆資料,都攸關房仲業經紀人能否順利完成房屋買賣交易。以往所有房屋資訊都只掌握在少數的房仲業經紀人手中,買賣房屋的過程,有時候甚至得碰運氣才不會吃虧。隨著科技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房仲業者,懂得利用現在的IT工具,做為房屋銷售時的輔助工具。其中,永慶房屋更是打破房仲業資料不公開的慣例,不僅讓消費者可以在網站上仔細看清楚屋內隔局,日前更打破業界慣例,讓房屋的成交金額清楚的顯示在門市系統中。
永慶房屋董事長孫慶餘在將近1988年前成立永慶房屋時,就已經想到用電腦來做房屋的產權審查,而後電腦逐漸從原先工具的配角角色,一躍成為永慶房屋的營運核心系統。
從2000年以來,永慶房屋透過IT的力量,創造新的營運模式,將傳統以人為主的房屋買賣的房仲業,變成用電腦也能買賣房子的科技房仲業。永慶房屋資訊部協理陳澤維表示,透過推陳出新的IT服務,改寫了仲業的遊戲規則,不僅客戶指名率大增,消費者期待增加,永慶房屋推出的影音看屋服務,現今更成為多數房仲業者必備服務之一。
永慶房屋2006年兩岸三地房屋銷售金額達到1,800億元,今年銷售業績預計達到2,400億元,成長30%之外,隨著永慶房屋積極整合旗下直營、代銷、加盟、網路、大陸及估價等6大事業單位,預計今年兩岸總店數將可望超過500家店。也因為永慶房屋積極展店,「房仲ERP系統此時在系統管理與複製上,就扮演極為重要的關鍵角色。」陳澤維說。
永慶房屋營運核心系統是房仲ERP系統,陳澤維說,「透過IT將售前、售中以及售後服務進行串連,便是完整仲介ERP的核心所在。」他進一步指出,「IT其實是企業營運策略和想法的建置與落實,」當兩岸三地永慶房屋新事業體蓬勃成長時,也會帶動企業營收的成長。
在2000年以前,IT已經在永慶房屋扮演重要的角色,只不過,當時的IT部門仍只對內提供服務,重點仍在於透過e化可以節省人力、提升效率,尚未對企業營運創新產生新的火花。直到2000年,永慶房屋推出創新的「聯賣捷運系統」,結合ADSL寬頻網路科技和筆記型電腦,用筆記型電腦取代公事包,全面走向e化服務。「聯賣捷運系統上線絕非一蹴可及,必須有長期的前置作業時間,新型態的服務才可能成形,」陳澤維說。
2002年,永慶房屋推出全球首創的PDA宅速配服務系統,做到仲介行動化;2003年,永慶房屋更進一步推出全世界的創舉—影音宅速配服務,日前,永慶房屋更推出闊別3年的新服務:超級宅速配服務,打破行政區畫,使用者可任意選擇自己想要區域內的房屋資訊,更提供方圓500公尺內、近1年內房屋成交以及預售屋的行情。
永慶房屋對於IT系統建置的基本想法就是,「只要系統能做的,就不用人做。」當永慶房屋每推出一項創新IT應用服務時,為了讓系統運作更順暢,房仲ERP系統都必須配合不同的平臺,做部分的系統改寫,其中,便以房仲業M化推出的PDA宅速配系統,改寫幅度最大。陳澤維回憶說道,「系統上線1個月前,相關專案人員幾乎零休假。」他也說,2000年之際,永慶房屋最早向中華電信申請ADSL時,要找其他ADSL相關設備的廠商報價時,有許多廠商還搞不清楚什麼是ADSL。此外,推出影音宅速配的同時,找廠商做頻寬報價,卻得到「臺灣沒人使用這麼高的頻寬」的答案。陳澤維強調,當IT發揮企業營運創新的功能時,往往缺乏仿效或參考對象。文⊙黃彥棻
熱門新聞
2025-02-23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21
2025-02-19
2025-02-21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