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資訊服務處處長盛敏成認為,巨量資料的價值,除了要能解決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外,還要能發掘原本所不知道的問題,而資料科學家往往能從細微的差距中,找到新的資料價值。

巨量資料應用在全球各國發酵之際,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各國普遍缺乏資料科學家,在臺灣,巨量資料的應用雖然才剛剛萌芽,但是要面臨的幾項重大挑戰,除了資料分析人才不足之外,其他還有在地顧問服務不足以及對資料價值的敏感度不足的問題,而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巨量資料在臺灣市場的發展。

 挑戰1  資料分析人才不足

因應巨量資料處理的需求,不論企業決定採用哪一種解決方案,最終,需要有資料科學家來運用這些巨量資料,才能活化巨量資料的價值,重新建構資料之間的關係,並賦予新的意義,進而轉換成企業的競爭武器。

在巨量資料處理環節中,資料科學家是能否點燃巨量資料價值的關鍵。然而,資料科學家的養成並不容易,因為資料科學家必須同時具備3種條件,包括深入了解企業內的業務與組織、具備資料探勘等統計應用知識、熟悉資料分析工具操作。

一般而言,擁有一項專長的人很多,但是,同時擁有3種專長的人,就非常稀少。然而,作為資料科學家就必須有整合運用的能力。否則如果只是熟悉資料分析工具操作,但卻不懂企業內的業務運作細節,就無法從既有資料中挖掘出新的資料價值。而若只懂業務卻不熟悉資料分析工具,也很難重新架構資料的價值。同樣的道理,如果缺乏資料探勘的技巧,最多只能做到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的展現。

目前臺灣的資料分析師,較擅長的是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找出問題源頭,並且盡速排除問題,但是,相對缺乏發掘未知問題的能力。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的數據,有高達72%的企業認為,巨量資料的應用價值,在於預測未來。然而,這樣的應用需求與臺灣資料科學家的人才才不相匹配,預計將成為臺灣發展巨量資料應用的最大挑戰。

 挑戰2  在地顧問服務不足

在巨量資料的應用風潮下,新興的技術與人才也備受矚目,其中又以Hadoop架構的技術人才最為缺乏,目前不論企業或資訊廠商都相當缺乏非結構資料處理的技術人才,因此,即使是概念驗證階段,大多需要依賴國外顧問飛來臺灣,所花費的時間與成本,都讓巨量資料處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臺灣之所以會面臨Hadoop人才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因為Hadoop的發展源自美國,所以Hadoop相關的技術資源,也都聚集在北美。目前Hadoop的應用,雖然逐漸延伸到亞洲國家,然而相關的技術人才與顧問服務都還在萌芽。在臺灣,僅有精誠旗下的Etu團隊,有能力提供在地化的Hadoop顧問服務。

為了解決Hadoop在地顧問服務不足的問題,企業也可以考慮培養自己的Hadoop團隊。然而,由於Hadoop的應用在臺灣才剛剛開始,因此,企業對於是否要培養自己的Hadoop團隊,尚言之過早。一方面是因為企業的巨量資料處理,還沒有導入Hadoop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則是對Hadoop的長期發展還在觀望當中。

奇美電子資訊管理處副總處長李宴昌不諱言地指出,資訊產業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個新技術,但未來能否普及卻不一定,企業不可能承擔這種風險,在這個階段就決定培養Hadoop技術人才,除非可以確定這種人才的長期需求,否則寧願先觀望再布局。

 挑戰3  對資料價值的敏感度不足

巨量資料的價值,除了解決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還要能發掘原本不知道的問題。資策會資訊服務處處長盛敏成認為,資料分析的前提是,資料保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然而,在臺灣的企業文化中,長期以來都沒有依賴資料來做決策判斷的習慣,對於資料的價值也比較無感,甚至是忽略資料的存在,因此,有些企業根本沒有保留資料與應用資料的長期規畫。

舉例來說,在臺灣建置非常普遍的ERP系統,是所有應用系統中,與企業營運最息息相關的系統,理論上,ERP系統中的資料品質,也就是資料的正確性以及一致性等,應該都是企業內各應用系統中最好的。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ERP系統的帳務資料,並不能與企業的營運畫上等號。

一般而言,企業在導入巨量資料應用時,如果既有應用系統的資料品質越好,技術面導入的成功機率就越高。而若沒有好的資料品質,卻要做巨量資料分析,就要有面對辛苦的準備,因為巨量資料分析絕對還是必要的。

巨量資料分析的價值,在於活化資料再利用。盛敏成認為,資訊科技的發展,本來就是為了處理資訊,而不是為了提升硬體效能,如果導入巨量資料的決策單位,是由資訊部門主導,很有可能就會專注在系統效能提升層面。如果由執行長等級的決策者領軍,相對較易把巨量資料的應用與業務命脈整合。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Ventana所揭露的數據,目前導入巨量資料的決策者,高達66%是資訊部門的中階主管,由資訊長等級來做決策的比例,僅有33%。


相關報導請參考「巨量資料在臺灣」

熱門新聞

Advertisement